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4 更新时间:2024/1/19 10:09:20

日本人出于占便宜的目的不让中国和“一战”有关系,但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知识分子把中国和“一战”扯上了关系,他们说:“在战争中有厉害表现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哪个不是君主立宪制?再看看咱们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惨不忍睹!”

于是,1915年,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成了年度热门话题。

最热衷于这个话题的,当数杨度。

杨度写了一篇论文《君宪救国论》,洋洋洒洒数千字。在文中,杨度将民国以来的政局混乱统统归结为共和的弊端。他认为以老百姓目前的思想意识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还不能理解共和、法律、自由、平等为何物,而且中国也没有民主传统,若贸然由专制直接进入共和,会令国家陷入混乱,强国无望……

而且,君主立宪还能降低为争夺国家元首地位而发生内战的风险。

总之,杨度的意思就是要废掉现行的共和制度,转而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袁大总统见此奇文后,十分兴奋,当即挥毫泼墨,写下“旷代逸才”四个大字赠予杨度。也不知道袁大总统是欣赏杨度的才华,还是看到了做皇帝的机会?

好了,杨度的这篇论文咱们先放一放,现在给大家引见两位博士生导师级别的人物。

话说袁大总统正式就任以来,一来苦于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二来为了装点门面,于是高薪聘请了两位外国法律专家做自己的高级顾问。一位是之前露过脸的有贺长雄博士,另一位是来自美国的古德诺教授。

这二位先生没白拿袁大总统的钱,各自贡献了一篇出色的论文。

古德诺教授轻松完成了《共和与君主论》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就君主制和民主共和制而言,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而政治制度的决定,关键在于本国的历史沿脉和传统。

前面持正秉公,却在最后一句峰回路转,以“传统”二字暗示君主立宪适合中国。进可攻,退可守,古德诺的忽悠水平还真配得上他的高薪资。

日本人有贺长雄也写了一篇《新式国家三要件论》,他说日本之所以迅速富强,就是因为采取了君主立宪政体。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中国实行君主立宪,那么也会迅速强大起来。

这三位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赞同君主立宪。不过就表达方式而言,后面二位要含蓄得多。

含蓄,在官场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别名:圆滑,俗称滑头。事情办成了少不了功劳,事情办不成问责时也便于推脱责任。进可攻,退可守,左右逢源。不过,这实在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有了这三篇极具理论指导意义的开场白,实干家们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开始干活了。

若将政体改为君主立宪,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皇帝。

好在皇帝的候选人并不多。论传承,自然是溥仪;论实力,自然是袁世凯。但让满人世代承袭皇位,国人恐不答应吧?

因此,在溥仪和袁世凯之间做一个选择,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最先采取行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杨度,另一个是袁克定。

杨度最擅长的本领是帝王之术。据他观察,袁世凯是一颗很有希望的帝星,这也正是他弃孙中山投袁世凯的根本原因。袁世凯死后,他又加入了孙中山的国民党。

1922年,他又脱离国民党,成了周恩来的手下,做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几经波折,他最终还是猜准了谁会取得天下,总算不负生平之学。

不过话说回来,他自以为把握了命运,其实是命运把握了他。

当然了,这是未来的事情。现在的杨度正一心一意地为袁大总统登基筹划造势,为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定要把袁世凯推上皇帝的宝座。

8月中旬,杨度谋划许久的“筹安会”正式挂牌开张。帝制运动的帷幕终于拉开!

简单介绍一下杨度在筹安会的几位名人同事。

严复,这位早年的北洋水师学堂教导主任,后来的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杨度的头号助手。

除了严复,还有四位关键人物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这四位都曾入过同盟会,也曾为共和革命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这次的华丽转身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这几位精英可都是主动要求加入杨度团队的,没有武力胁迫,没有美色陷阱,也不是经济利益驱动。因为在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背后,以及之前讲过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这样一样东西它既是世上最坚固的堡垒,却也是世上最为可怕的武器,它的名字叫信仰。而他们的信仰,就是君主立宪能救国救民。

这五位,再算上杨度,就是名扬千古的“筹安六君子”。

就在杨度努力“造皇”的时候,大公子袁克定也在打如意算盘:总不成把拥立之功全让给外人了吧?皇帝可是世袭的,如果老头子当皇帝,那自己岂不是名正言顺的继任者?

因此,这位仁兄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了一件经典的事情给老头子加油打气。

袁世凯很喜欢看《顺天时报》。这份报纸刊载了很多赞成复辟帝制的文章,比如,以中国当前的国民素质还是有皇帝好啊,袁大总统不做皇帝则中国必定国将不国、纲常不再、四分五裂此类,直让袁大总统看得心花怒放。

但他不知道,这份报纸是他的宝贝大儿子袁克定为他炮制并限量供应的。袁克定出钱印刷,版式仿照真正的《顺天时报》,一期只出一份,专供老子阅读。后来袁世凯知道此事的真相时,悔之晚矣。

袁大公子后来再接再厉,把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梁大财神等七名“凯子”也拉进了“造皇”队伍,凑齐了一支名字非常威风的队伍“七凶”,与“筹安六君子”合称“十三太保”

在“十三太保”的舆论和金钱攻势下,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纷纷成立团体,联名请愿敦请袁大总统顺从民意早日称帝,早日行君主立宪政体强大中国。

这当中有将军请愿团、军警请愿团、商会请愿团、学界请愿团、教育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团、清室贵族请愿团……最出奇的是,还有乞丐请愿团和妓女请愿团。一时间群魔乱舞,即便金庸大师笔下的星宿派重新出山,也只能甘拜下风。

这些人要出风头,抢拥立之功,但问题是袁世凯乐意当皇帝吗?

若从权力的角度出发,当皇帝貌似不是一个好选择。

袁世凯此时权倾天下,权势远超英王、日皇、德皇,甚至是美国总统。而君主立宪的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也就是说,袁世凯若想当皇帝,必先拱手让出一部分权力。

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袁世凯是想当皇帝的。

由于袁世凯同志是一名政治家,政治家的嘴巴向来很严,不会轻易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只能根据非著名原理: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勉为其难地猜测一下他想做皇帝的原因。

理由一,为袁氏家族的源远流长计,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考虑。当立宪皇帝最大的好处,当属皇帝世袭制,其传承的稳定性远比封建君主专制靠谱。看人家英国王室都传承多少年了。

理由二,去追寻当年的政治梦想走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强国之路。只不过在当年的梦想中,他给自己安排的角色是内阁总理,而现在随着权欲的膨胀,角色与时俱进升级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理由三,满足他因为长期独裁而日益膨胀的个人权欲。绝对的权力产生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腐败,更有绝对的欲望,而且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以袁世凯如今的独裁地位,他也许有办法在不交出权力的情况下坐上立宪皇帝的椅子。权力不交,皇帝照做,这个想法无疑很酷。

当然了,也许真正的原因永远埋藏在袁世凯的心中。

不管如何,眼看“民意”难违的袁大总统,并未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思想斗争,只假意推托了一下,便半推半就地答应了称帝。

袁大总统不会想到,所谓的“民意”,只不过是一场绑架而已。绑匪是杨度狭隘的理想、袁克定以及袁世凯的私欲。

强行绑架民意,只会加速灭亡。

所以,袁世凯正在走向灭亡。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护国运动是谁领导的?护国运动的性质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通告各界:“盛情难却,我准备做皇帝了,计划明年1月1日登基。”次日,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发表通电,号召国民进行“三次革命”,把袁世凯这个独裁者打回原形!1915年12月25日,圣诞节。袁世凯宣布建立“中华帝国&rd

  •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是哪三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世凯去世后,在民国未来十二年中主宰中原的有三大力量,他们都与北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巧合的是,他们像商量好了似的,都是四年一换上台执政,其顺序排列如下:段祺瑞的皖系主政,19161920;冯国璋的直系政权,19201924;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奉系父子配,19241928。一、皖系虽然段祺瑞围棋水平不怎

  • 张勋复辟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段祺瑞离开北京后,北京局势似乎更加动荡不安。各国使节纷纷表示忧虑,黎总统如坐针毡,无奈之下,急调张勋入京。或许是被欺负了太久,黎总统终于失去了一名成熟政客的稳重,冲动地向张勋求救,拿对方当救命的稻草,以至于没有好好思考清楚:人家张勋为什么要支持你?张勋是坚定的保皇派,对共和是一百个看不上,觉得只要有

  • 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5月2日,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既没有通报上级组织更没有获得中央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北京《晨报》上发表文章《外交警报敬告国人》,公布了巴黎和会的情况。北京的同学们震惊了,震惊过后是愤怒,同学们觉得政府实在是太软弱、太无能,胜了都捍卫不了国家利益!1919年5月4日,以北大为首的十余所高校的三千余名

  • 直奉战争到底改变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奉战争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第一次直系获胜。第二次奉系获胜,直系惨败,从此直系势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一、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10日,张作霖亲自挂帅,张学良为将,挥师十二万入关。直系这边也不含糊。曹锟为帅,在后方管理后勤。悍将吴佩孚

  • 张学良为什么选择东北易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8年6月4日凌晨五点半,张作霖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会处的三孔桥时,突遭日本人预先埋好的炸弹袭击,这位末代北洋枭雄身受重伤。专列被炸四小时后,一代枭雄自此谢幕,享年53岁。张学良坐上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椅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帅”。在张学良掌权后没多久,

  • 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常在电视剧或历史书上看到中统、军统两个词,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两个词具体指的是什么,本篇文章便为大家介绍一下中统和军统。一、中统是什么?蒋介石在“四·一二”武力清党,被汪精卫和李宗仁给清下了台后,一直跟随蒋介石打江山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四处奔走,联络人马,为蒋

  •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有没有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1年9月18日晚十点左右,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谎称奉军破坏铁路。晚十一点左右,近两百日军(一个中队)以此为借口,突袭沈阳北大营。那场刻骨铭心的国耻,那场涅槃重生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就此爆发。

  • 揭秘西安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只带少量随员再度来到西安,亲自督战。“行营”设于西安以东三十公里的临潼华清池。西安城内以杨虎城的驻军为主,西安附近地带主要是东北军在负责,都不在蒋介石的控制范围之内,而且杨虎城和张学良还有严重的“通共”嫌疑,但他为何还是敢来

  • 慈禧太后与储秀宫的故事,储秀宫到底有多精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