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桂林之乱是唐朝灭亡的导火索?

为什么说桂林之乱是唐朝灭亡的导火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817 更新时间:2024/4/2 21:41:25

在影响唐朝半壁江山的黄巢起义发生之前,整个社会都几近分崩离析,各藩镇相继起兵自立,无法谋生的民众也揭竿而起。在岭南地区,有一群镇守边疆的士兵,因渴望返回长久离开的故土发动了一场兵变,竟然酿成了长达17个月的波及中国东南的大灾难。这就是“桂林之乱”。

“桂林之乱”的缘起,还得追溯到南诏国。在唐朝,南诏国处于唐朝和吐蕃两大强国之间,时而与唐朝交好,时而又与吐蕃亲近。到了9世纪,唐朝政治腐败,处理不好与南诏的关系,南诏再次与唐决裂,攻陷了唐的属地交州(今越南河内)。

为了平息叛乱,唐懿宗派徐州节度使孟球带领2000名士兵前往南方。但是士兵人数不够,一时也招募不到愿意前往荒蛮之地的青壮男丁。于是,孟球招募了一些山林土匪充数,组成开往交州的远征军。朝廷他们允诺:进驻岭南的期限是三年,三年一到,一定会让他们返回家乡。咸通三年(862年),这支远征军从徐州开拔到了岭南,其中800人驻守在桂林。

865年的冬天,眼看三年期满,不料徐州(今江苏徐州)和泗州(今安徽泗县)的观察使崔彦曾却下令,叫他们再待三年。士兵们只好又镇守了三年边疆。第二个三年期满,所有人都引颈盼望回乡之际,不料又接到第二次军令,命他们再驻守一年。这下子,军队里像炸开了锅,人人愤愤不平,不愿意再为言而无信的朝廷卖命。

群情激愤之下,有人杀死了试图稳定军心的都头仲甫。这样一来,局面变得不可收拾。犯事的人无路可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鼓动大家叛变,自行组织起来返回家乡。一位负责管理粮食的军官庞勋被推举出来带领叛军。他们抢夺了一些武器,武装起来,向北方进军。

这一举动大大地惊动了中央政府。朝廷试图安抚叛乱的士兵,就下令赦免他们的忤逆之罪,允许他们返回徐州。不过,庞勋等人明白,这只是朝廷的缓兵之计,等待他们的一定是秋后算账。

所以,庞勋的队伍保持警惕,他们从桂林出发,途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一路与官兵对抗,一路吸纳了广大因生计所迫、无路可走的农民加入,迅速壮大了队伍。到了徐州,他们攻进城门,把下令让他们延期不返的官员一一处决。

朝廷先后派军队来讨伐庞勋的队伍。不过这些被派来的将领腐朽无能,军队人心涣散,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庞勋以少敌多,竟然与朝廷军队对抗了一年零五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双方死伤的人数都很惨重。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最后,朝廷调来蔚州(今河北蔚县)刺史李国昌的沙陀兵团支援。沙陀人是突厥民族的一支,骁勇善战。庞勋的军队听说以后,有人开始动摇。一名将领孟敬想要投降,被庞勋处决。

咸通十年(869年)九月,庞勋率领2万人渡过汴水,攻打南边的亳州,遭遇沙陀兵的追击。庞勋大败,惨遭杀害。整个起义军只有约一千人生还。

庞勋领导的“桂林之乱”是黄巢起义的先声。这场平民的起义充分暴露了唐朝末期民不聊生、权力阶层腐败无能的黑暗现实。尽管桂林之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有史学家认为,这场发生在黄巢起义之前的兵变,实是唐朝灭亡的开端。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的灭亡:唐昭宗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这是唐昭宗李晔(yè)《咏雷》中的诗句。他在愤愤不平地责怪天上的雷公,为什么只知道劈牛、劈树,不诛杀凶恶之徒。唐昭宗还写过一首《菩萨蛮》,最后两句是:“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大内,是皇帝居住的皇宫。唐昭宗在痛苦地幻想:什么时候才出现救驾的英雄,将我迎回长安的皇

  • 唐太宗为了太子竟想要杀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十三日,长安皇宫中的两仪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在接见群臣完毕、百官尽退以后,留下晋王李治、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等继续议论政事。君臣说话之间,太宗突然从坐位上站起,情绪异常激动地对三位大臣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位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那我

  • 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后,叛军向唐朝的政治首都长安步步进逼。哥舒翰在潼关失守,附近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郡的守将都弃郡而逃,长安危在旦夕。潼关最为吃紧的当天夜里,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集禁卫六军和马匹。次日黎明,玄宗和杨玉环姐妹及众皇子、嫔妃、皇孙,还有大臣杨国忠等从禁苑西边的延秋门出宫。中午到达咸阳,县令

  • 唐玄宗为何传位于唐肃宗 唐玄宗传位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入主东宫。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

  •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凄凉地死去。第二年,她的灵柩被运到长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圆锥形石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以山为陵,将整座山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陵园。梁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三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

  • 唐末黄巢结局之谜:兵败身死还是趁乱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

  •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

  • 唐永泰公主死亡之谜:永泰公主真的是被武则天所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公元701年,年仅17岁。初葬河南洛阳,公元706年迁回长安,陪葬乾陵。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