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2 更新时间:2023/12/12 17:27:11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很有才华和名望。

在这样一个文化素养高的家庭中,长孙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无忌“好学,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高士廉识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但却没有什么显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是在玄武门事变中。唐朝建立后,李渊集团发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显赫军功,不仅使其本人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

开始是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毒手,但没成功。李世民问秦王府的僚属们:“阽危之兆,其迹已见,将若之何?”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国家。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长孙无忌说:“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于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转危为安。

此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也在加紧活动,用重金收买李世民部将尉迟敬德,遭拒绝后,又对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于是,向李渊谗毁二人,将之逐出秦王府。这样李世民最为心腹之人只有长孙无忌仍在府中。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建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李世民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与灵州都督李靖商议,征求行军总管李世的意见,二人都表示不愿意干。

正在此时,突厥南下侵犯,按惯例应由李世民督军抵御,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荐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征,并调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等同行。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想借机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并计划在为李元吉饯行时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与长孙无忌等商量,又派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共同谋划了玄武门兵变。六月四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地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即位后,马上封这位大舅子为吏部尚书,又因其谋划功劳大,进封齐国公。此时是长孙无忌人生最为得意之时,佐命元勋又兼贵戚,恩礼尤重,常常出入皇帝卧内议事,如家人兄弟一般。

任高官积年,有人密奏太宗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不利于国。李世民亲自拿这封密疏给长孙无忌观瞧,表示自己对他实无疑虑。太宗又召集百官,宣布说:“无忌有大功于我李家,朕诸子皆弱,现在委托给无忌,朕内中非常放心。疏间亲,新间旧,是不顺之举,朕所不取也。”大庭广众之下,皇帝表露了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同年,李世民进行祭祀礼,下命功臣裴寂与长孙无忌两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专用的巨大御车上,宠遇莫比。贞观七年(633年),朝廷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他固辞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会有私亲得官的物议。

太宗表示:“朕受官必择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德行轻薄,故朕不授其任何实官。魏徵从前是太子建成死党,朕照旧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赐无忌金银财帛也就足够,确实是因为无忌聪明鉴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台鼎之位。”言毕,赐《威凤赋》予长孙无忌,表彰他的贤德谦让。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又下令长孙无忌等功臣世袭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又亲

自到长孙无忌家里,赏赐长孙亲族;贞观十六年(642年),册拜长孙无忌为司徒;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又命在凌烟阁挂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并下诏褒崇。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9岁,唐太宗对他思宠逾制,令其在王府中置文学馆,听任其招揽贤人学士,赏赐甚至超过太子,还不时在言谈中暗示要立李泰为太子,待承乾被废之后,又“阴许立泰”。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不论从年龄还是父子感情看,均处于劣势,但舅父长孙无忌却大力支持,“固请立晋王治”。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弃太宗所宠,而要立李治呢?这并非私人感情,而是有重要政治背景的。

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在朝臣中权重无比。为了在太宗之后仍维持这种局面,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应该由一个仁孝听话的外甥充当,这样,自己会得到尊重,权势会得到保障。因晋王李治生性懦弱,成为他极力支持的对象。而魏王李泰则不同,从小聪明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喜好经籍、舆地之学,从贞观十一年(637年)开始置文学馆收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投门下,形成一股政治势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员不放在眼里不说,关键是不去争取舅父对自己的支持。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党羽,绝不是他这个舅父,所以不愿李泰立为太子。#p#分页标题#e#

两子争立,一边是才华出众的李泰,一边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说,立李泰是自然的,但唐太宗不能。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世、褚遂良等。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贞观政治的忠实执行者。

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为此,他不得不舍爱立李治为太子。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挡了回去,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于是,唐太宗只好作罢,临终前,将辅佐李治的重任托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唐高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废立皇后之争,这不是单纯的妻妾之斗、后宫争宠,而是有着深刻政治背景的。长孙无忌是这一事件的主要参与者,这场斗争的结果,使他及其家族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高宗李治即位后,当年亲舅推举之景犹然在目,心中自然怀有万分感谢之情,马上进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扬州都督,仍知尚书及二省事。长孙无忌也竭尽忠忱,数进良谏,高宗无不优纳。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看见时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心旌摇荡。虽然也好色,李治毕竟和杨广不一样,老爹还没咽气就扑过去搂着父皇的爱妃求欢。太宗崩后,按规矩武才人应落发为尼。高宗以上香为名,于寺庙见到武才人,两人泣下如雨(不知是睹佳人思亡父,还是大喜成悲)。

当时高宗的王皇后没有孩子,萧淑妃有宠。王皇后听说此消息马上令武才人留起头发,劝高宗纳武才人入后宫,目的想夺萧妃专宠。没料到的是,武氏巧慧异常,不久就大受高宗宠幸,获封为昭仪,王后、萧妃一齐被冷落,此时二人连手再想扳倒武昭仪,却是永不能够的事情。虽然王皇后失宠,毕竟结发之妻,高宗并没有废后之意。

不久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王皇后见了心中真的十分怜爱,抱在怀中逗弄,然后离开。武昭仪暗中潜入,活活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等高宗看视时大哭大闹,陷害说王皇后弄死了小公主。高宗勃然大怒,立马起了废掉王后的心。由于皇后母仪天下,高宗自己还真做不了主,便首先从巴结自己的亲舅入手。

永徽五年(654年),高宗和武昭仪亲自临幸长孙无忌家,面见三个表兄弟(长孙无忌宠姬所生的三个小儿子),并当时就封三个小孩为朝散大夫。他还让宫廷画师为长孙无忌画像,御笔亲题画赞,称颂这位元舅的“定策之功。”临来时,又带十车金宝缯锦以赐这位老舅。笑语之间,高宗假装提起王皇后无子的话题,想要老舅接这个话茬,顺竿就讲起换皇后的事情。

长孙无忌心知肚明,不为所动,绕过话头讲起别的事情,弄得皇帝和武昭仪很没趣,悻悻而去。武昭仪后来又让亲妈杨氏多次上门,假装和长孙无忌老婆拉家常,祈求太尉答应高宗废旧立新的要求,都被无忌驳回。礼部尚书许敬宗是个马屁精,多次劝说长孙无忌,对这位下属,无忌“厉色折之”,痛斥不已。

无奈之下,高宗和武昭仪也撕破脸皮,诬称王皇后巫祝厌胜,召集长孙无忌、李世、于志宁、褚遂良四人入内殿。入殿之前,褚遂良对长孙无忌和李世说:“今日圣上召见,肯定是立后之事,上意已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能让皇上蒙受杀害元舅和功臣的污名。我褚遂良出身布衣,备位辅政,受太宗托之恩,当以死争之。临行,李世比较世故,称自己有病没有去。到内殿后,高宗直截了当地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现在要立昭仪为皇后,怎么样?”

褚遂良接过话:“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拉着我的手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陛下您当时在场,言犹在耳。皇后没有过错,怎能轻废。”高宗一时语塞。转天,又把几人召至内殿,逼问同样的问题。“陛下您果真想换皇后,可以从天下名族中仔细挑选,武氏曾侍奉先帝,天下所知。万代之后,后世对陛下会怎么评论呢?”褚遂良言毕叩头言罪,“为臣逆忤陛下,罪当死。”并解下官帽放下手中官笏,请求高宗把他放归田里。

由于触及自己和老爸共用一妇的痛处,高宗大怒,命卫士把老头子拉出去。武昭仪也在帘后大叫:何不扑杀这个乡巴佬!”长孙无忌再也忍不住,喊道:“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同去的于志宁一直低头不语,大气不敢喘一口。过了几天,李世入见,高宗问他易后之事,老成世故的李世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皇帝大喜。许敬宗趁机在上朝对百官宣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何况天子欲立皇后,关众人甚事而妄生异议。”

永徽六年(655年)冬十月,皇上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并立武昭仪为皇后。自此,高宗与长孙无忌的舅甥之情全然消解,一丝全无,而且心中十分怨恨这位老舅的“不合作”态度。武皇后对长孙无忌更是恨之入骨,只是刚刚当上皇后,摸不准长孙家族的势力和底细,暂时也没有动他。长孙无忌从此在朝中也处于半退隐状态,重大朝议再也插不上手。#p#分页标题#e#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一直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的许敬宗借一起朋党案件,把长孙无忌牵扯进去,诬称他构陷忠臣,伺机谋反。高宗起初闻言还真吃了一惊,说:“果真如此吗?朕舅为小人挑拨,不至于谋反吧?”许敬宗一脸忠心耿耿:“为臣我推究始末,反状已露,陛下以此为疑,恐怕不是社稷之福。”高宗流泪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如此事发生,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现在元舅又干这事,使朕愧对天下人!如果事情属实,怎么处理?”

许敬宗答道:“房遗爱乳臭未干,与一女子谋反,能成什么大事!长孙无忌与先帝一起谋取天下,为宰相30年,天下畏其威名。如果哪天他忽然起事,陛下您派谁能抵挡他!为臣我从前也见过先例,宇文述宇文化及父子都为隋炀帝亲任,结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事发,先杀不附已之人,为臣一家也惨遭杀害,其余大臣惶恐听命,不过数个时辰,隋室已亡!”听毕许敬宗这一番“推心置腹”又极有理的话语,前鉴不远,高宗又泣道:“阿舅真干出谋反的事,朕也不忍杀他,天下、后世将如何评论朕啊!”

这许敬宗也是贵族出身,明晓历史通义,马上说:“汉朝薄昭,也是汉文帝的舅舅,也有拥立之功。薄昭仅仅犯了杀人之罪,文帝就让朝臣们身穿孝服齐坐于薄昭家门口哭吊活人,逼得薄昭自杀,至今天下以汉文帝为明主。现在,长孙无忌忘两朝大恩,谋移社稷,其罪与薄昭不可同年而语啊。他是司马懿王莽一类人,陛下稍加犹豫,后悔无及!”一番话语,高宗深以为然。竟不加亲自推问,就下诏削夺长孙无忌太尉封号及封邑,流放黔州。

不久,许敬宗又派人到黔州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并逼令无忌自缢而死,抄没其家产,流放其子孙。以元舅之尊,定立之功,长孙无忌只因不赞同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竟遭杀戮,可见昏主遇诈妇,加之奸臣推波助澜,遗祸匪浅!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董昌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唐昭宗时期,义胜节度使董昌苛政暴敛,非常不得人心。由于董昌进献的东西非常多,朝廷认为他是个忠臣,便不断加恩特颁,官至司徒、同平章事,并赐爵陇西郡王。谁知,董昌竟然居功自傲,要求做越王,朝廷不允,董昌当然深感不快。此时,有人故意逢迎他说:“大王不如去做越帝?”于是许多逢迎拍马

  • 贺若弼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隋书》载:“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其父敦,也是一位武将,在北周朝官至金州总管,但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被宇文护陷害致死。在他临刑前,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他用锥子把贺若弼

  • 来俊臣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来俊臣是唐朝武则天时酷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授年间,因告密得到武则天的信任,被破例提拔出任侍御史,又加朝散大夫,由不名一文的鸡鸣狗盗之徒成为了武则天所倚重的权臣。武则天临朝执政时,疑忌天下人图谋叛变,便设置铜匦,令人检举告密,并宠用来俊臣等负责纠劾和审理告密事宜。来俊臣天性残忍酷虐,迎合武

  • 仕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仕女是什么“仕女”一词最早出现在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书中提到周、陈闳、张萱、程修已、高云、谭皎、王、萧溱、乐峻、张涉、张容、李凑等皆擅长画“仕女”。至宋朝中期,“仕女”一词才被广泛使用,代表的是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

  • 隋唐的道路制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制,后来便很快推行到全国。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由中央政府来直接管辖全国二三百个州,实在是有困难的。所以,唐朝建立后,唐太宗便于贞观元年(627年),又将全国划分为10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

  •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为后人称道。但即使是这样一位旷世圣人,他的一生仍是有很多瑕疵的,“玄武门兵变”内情历来让人生疑

  • 揭秘玄武门事变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正准备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进宫朝见高祖李渊,不料二皇子唐王李世民带领人马赶来,射死李建成,杀死李元吉,并诛杀两家老小,进而带兵进宫朝见李渊说二人谋反。李渊随即下诏改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的惨剧,牵连

  • 李世民修改国史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门兵变”的历史实情一直让后人迷惑,而他后来的修改国史也让人议论纷纷。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

  •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高宗李治历来都被一些人看做是昏懦之君,被武则天以媚术迷惑致使李唐王朝大权旁落。事实上,高宗之所以会如此迷恋武则天,是由于他的恋母心理,使他对武则天产生了一种似母亲又似情人的感情。唐高宗李治其母长孙皇后温柔慈祥、英明果断,然而却在李治8岁时离他而去。母亲的早逝给高宗的心灵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之后十多年

  • 唐中宗李显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借口李显要超封其岳父韦玄贞官爵,把才登上宝位两个月的儿子废掉,押送房州安置。直到武后晚年病重,经狄仁杰等众大臣力保,李显才从房州贬所被召回京城。公元710年农历六月壬午夜,唐中宗李显身穿赤黄龙袍,神情郁郁,在神龙殿呆坐无聊。恍惚之间,数日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