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扬州十日历史背景原因历史过程介绍 死了多少人

扬州十日历史背景原因历史过程介绍 死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696 更新时间:2023/12/22 23:09:32

在《扬州十日记》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扬州十日事件的历史缘由,历史过程,扬州十日堪称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屠杀事件,扬州十日,究竟死了多少人?扬州十日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小编将在文中一一为你展现!

扬州十日事件介绍: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 "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 ,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 《明季南略》 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扬州十日历史背景介绍: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至扬州。史可法收兵退保扬州。刘泽清、刘良佑以入卫南京为名,率部南逃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南下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镇赴援,均无响应。

降将李遇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南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以大义叱责之,二人遂拔营降清。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用血书告急朝廷,未得回音。南明的各镇兵马不听史可法调度,从军事上讲,孤城扬州已难有作为。史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决定抗战到底,一死以报国。

当时,清军至少有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余人。两军战前,羽檄交驰。多铎派明降将劝降,后多尔衮致书诱降,史可法回信拒绝投降。史可法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后多铎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不封便付之一炬。

史可法招集诸将说:"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之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其后一气写下了五封遗书,除一致豫亲王多铎,其余是给母亲、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遗书给母亲和夫人:"……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北兵试炮,飞至郡堂,弹重十斤四两,满城惶悚。" 是日夜,清军攻城,"炮落雉堞二堵。二小卒缘墙而上,城上鼎沸,遂不支。"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入小东门,清军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

城破后,出现了很多与史可法一样慷慨赴死的人物。孟森《任民育》中写道:"危城官属,明知肝脑不日涂地,而一息尚存,誓不远引规避,若扬州知府任民育以下数十人。"在他们中,有扬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

有吴尔埙,前一年他在北京经不住闯军拷打而屈降,引为奇耻,"南归谒可法,请从军赎罪,断一指,畀友人祝渊寄其家曰:'我他日不归,以指葬可也。"城破,投井而亡。有副总兵马应魁,"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

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着是死于街上的战斗,要不就是自杀殉国。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难了。但是由于随后日子里发生的暴行,他们的死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扬州十日发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扬州十日历史原因:剃发易服

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清朝入关,多尔衮采取剃发易服之策,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强令剃发易服,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此时恰逢兵临扬州,扬州人在史可法领导下对满人的攻击下的顽强抵抗,惹恼了统帅多铎亲王。

扬州十日历史原因:扬州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交通枢纽位置,历来得漕运、盐运之利,向资料记载称富庶地区,商业繁荣。加之扬州人民自李庭芝、姜才抗清以来就具有深厚的抵抗传统,这次清兵入侵,再一次激起他们反抗热情的高涨。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靳应升《读邗江〈钱烈女传〉,补诗以吊之》一诗:"烈火不受尘,高云不受滓。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嘉定三屠事件介绍 历史原因过程结果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军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实行满汉通俗政策,清军颁布的剃发易服令让很多汉人难以接受,而剃发易服就是导火索,让很多平民百姓就此遭到屠杀,嘉定三屠在历史的记载上成为血腥的一幕!嘉定三屠事件介绍: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清军颁布剃

  • 慈禧太后的故事慈禧太后的陪葬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有影响力的后妃之一,关于慈禧太后的历史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慈禧太后的陵墓里都有哪些陪葬品?1835年11月29日,也就是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镶蓝旗里出生一个女婴,她就是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叶赫那拉——后来的慈禧太后。1851年咸丰皇帝诏选秀女,第二年那拉氏被选入宫,封为

  • 广州大屠杀事件介绍 广州大屠杀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清朝发生的屠杀事件并不少,而且载入史册的屠杀事件,有多起屠杀人数超过十万!其中广州大屠杀事件在历史记载中是惨不忍睹,本文将为你介绍广州大屠杀事件起因,事件经过和结果,历史上对广州大屠杀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广州大屠杀事件介绍:广州大屠杀,又称庚寅之劫、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 指1650年(清顺治七

  • 乾隆与纪晓岚是什么关系 乾隆与纪晓岚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三难纪晓岚第一难纪晓岚是乾隆的近臣,性坦率,好滑稽,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他博闻强识,很受时人的推重。一次,他陪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城,路过一家杂货店。乾隆见门前高挂着一块黑漆嵌金字的招牌,佯作不知地问:“这是什么?”他想作难一下纪晓岚——因为纪晓岚如果直接回答说是招牌,那等于认为堂堂天子连招牌都不

  •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政府为组建北洋水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军事武器设备方面也尽量做到最好。但是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极受重视的情况下,北洋水师会全军覆没呢?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基本信息介绍: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

  • 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吗?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真的历史情况吧!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

  • 袁崇焕简介袁崇焕生平故事介绍袁崇焕被杀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了解袁崇焕的生平故事,探寻袁崇焕被杀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袁崇焕简介: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

  • 李莲英死亡之谜:慈禧宠臣李莲英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为中意的一名宦官,慈禧太后的这位宠臣李莲英是怎么死的呢?李莲英,汉族,1848年出生,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 郑成功简介郑成功生平故事介绍郑成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让我们一起了解郑成功的生平故事,探寻郑成功真正死因是什么?郑成功简介: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

  • 陈圆圆简介陈圆圆生平故事介绍陈圆圆最终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才艺双绝的陈圆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让我们了解一下陈圆圆的生平故事,探寻陈圆圆的最终结局到底是什么?陈圆圆简介: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 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