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96 更新时间:2023/12/8 2:40:35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吗?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真的历史情况吧!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参加了郑成功领导的武装。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不过,战功卓著的施琅不小心触怒了郑成功,结果父子3人都被扣押起来。后来,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但他父亲和弟弟却惨遭杀害。1652年,施琅投降清廷,立志打败郑成功,收回台湾,以报家仇。据传施琅在平海卫练兵时,饮用水奇缺,施琅在天后宫焚香求神,天后宫前的苦水井中涌出甘泉,可以满足3万将士的饮水需求,施琅因此立“师泉”碑于井边。

有学者认为,要评价明清之际历人物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更不能充当明朝的遗老遗少,要客观地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此前提下,对施琅作出评价,就会比较客观,比较接近事实。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曾德,然而曾德原在郑氏军中地位较高,虽一度隶属于施琅部下,无论犯法与否,也无论施琅是否已经解除兵权,施琅都无权擅自将他处斩。

于是,郑成功盛怒之下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后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陆,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于七月间把施大宣、施显处斩,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施琅得知消息后,遂死心塌地投靠清政府,一意同郑成功为敌。

施琅降清后任福建水师提督。他之所以力主收复台湾,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统一,认识到只有使“四海归一”,才能使“边民无患”。后来,他几经周折,拼力说服清廷不可放弃台湾,最终使清廷下决心在台湾设府建制。施琅为实现统一台湾的理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评价。

施琅被康熙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后,便积极整顿水师,演练军队。这是他当年操练水师的指挥台,位于福建东山县九仙山下。

第一,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执朝鲜事例”,“称臣纳贡”,“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他们的这种设想,从主观上看未必是要分裂中国,但客观效果则不堪设想。如果清朝同意郑氏政权的要求,台湾这块自古以来的中国领土,就会在那时从祖国分割出去。而那时的康熙帝正好采纳的是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先招抚,招抚不成,再用武力。

于是,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作出了很大让步,即郑氏归顺清朝以后,可以在台湾居住,“保境息民”,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必须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对于这样的让步郑氏政权依然没有同意。不久,郑经病死,郑氏内部彼此争权,政局动荡。这时力主乘胜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圣认为,征台的时机已到,就向康熙帝再次奏请进取台湾,并推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此奏很快得到康熙帝的同意。

从以上史实不难看出,清朝用施琅征台,已不是民族战争的继续,更不是什么明清两个帝国之间的对抗(那时的明朝早已不存在,就连南明诸政权也早已相继结束),而是清朝要么统一台湾,要么允许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

众所周知,清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施琅正是完成清初统一大业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第二,清军攻下澎湖以后,有人向施琅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他还向郑氏手下的人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施琅的胸怀可见一斑。

第三,收回台湾后,清廷内部发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历史、地理缺乏认识,竟然认为台湾地域狭小,得到了不会增加领土面积,失去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就连康熙皇帝也这么认为。

众大臣中只有少数人主张守而不弃,其中包括施琅。在台湾弃留之争中,施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并奏请朝廷设官兵镇守。为此,他还专门给康熙帝写了《恭陈台湾弃留疏》,反复陈述台湾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台湾是关系到江浙、福建等地的要害所在,如果弃而不守,必将酿成大祸。

更可贵的是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如果放弃台湾不守,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叛徒,随时可能乘隙而入,而台湾如果再次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占,那时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康熙帝很快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决定对台湾设官治理。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袁崇焕简介袁崇焕生平故事介绍袁崇焕被杀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了解袁崇焕的生平故事,探寻袁崇焕被杀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袁崇焕简介: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

  • 李莲英死亡之谜:慈禧宠臣李莲英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为中意的一名宦官,慈禧太后的这位宠臣李莲英是怎么死的呢?李莲英,汉族,1848年出生,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 郑成功简介郑成功生平故事介绍郑成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让我们一起了解郑成功的生平故事,探寻郑成功真正死因是什么?郑成功简介: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

  • 陈圆圆简介陈圆圆生平故事介绍陈圆圆最终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才艺双绝的陈圆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让我们了解一下陈圆圆的生平故事,探寻陈圆圆的最终结局到底是什么?陈圆圆简介: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 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

  • 年羹尧简介年羹尧生平故事介绍年羹尧为什么被雍正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权势滔天,跟雍正私下关系也很好,为什么到了最后年羹尧会被雍正赐死,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年羹尧的生平故事探寻年羹尧被雍正赐死的原因。年羹尧简介: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

  • 和坤简介和坤生平故事和坤为什么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和坤的生平故事,探寻和坤为什么会那么受宠?和坤简介: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

  • 林则徐简介林则徐生平故事林则徐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为当时的清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林则徐的死因一直是未解之谜,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一下伟人林则徐的生平故事探索林则徐是怎么逝世的。林则徐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 洪秀全简介洪秀全生平故事洪秀全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最后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洪秀全的死因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洪秀全简介: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是太平天国以驱逐侵略者恢复祖国的名义发动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是汉族客家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

  • 于谦简介于谦生平故事介绍于谦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于谦被杀之谜至今未解,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于谦的生平故事,探寻于谦究竟是怎么死的,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于谦简介: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

  • 刘基简介刘基生平故事介绍刘基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基是怎么死的,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刘基的生平故事历史资料探查历史的真相。刘基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