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鲜为人知的胜利: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鲜为人知的胜利: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97 更新时间:2023/12/22 23:09:58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简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战。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前往北京,而是在舰队保护下直闯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并拆毁中国军队布设的障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第二次大沽保卫战由此爆发。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过程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军向大沽发起攻击。贺布亲率联军舰艇12艘(英国浅水蒸汽炮舰11艘,法国浅水蒸汽炮舰1艘),从拦江沙向海口开进。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到下午2时,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以舰艇数艘排除水中障碍物,开辟通路。其军舰排列在旁,进行挑衅。

在此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炮台上偃旗息鼓,一位参战的英国士兵曾这样回忆到:“所有炮台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直隶总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员拿照会劝说使节由北塘登陆换约。英、法侵略军拒绝接受照会。

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立即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并炮击两岸炮台。“然而一下子,就象变魔术似的,所有本来掩护着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开始猛烈射击,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不久多艘联军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

到下午4时,包括旗舰在内的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联军见势不妙,遂竖起白旗诈降,一旁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那海军准将也急忙率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调整部署后,继续向炮台攻击。

下午5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英、法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在英军勒蒙上校指挥下,分乘帆船、舢板20余只,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取南岸3座炮台。

侵略军登陆后,一方面遭到炮台炮火杀伤,另一方面道路泥泞很难前进,同时遭到守军和由新河前来增援的满蒙骑兵的阻击,被迫后撤。是夜,英、法联军又继续进攻,清军在火弹照明下,英勇抗击,又给敌以重大杀伤。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彻底失败,残部一直溃逃到杭州湾。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伤亡

此次战役,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联军的失败在于轻敌。舰队司令贺布少将在闯入河口后,就“认为他已稳操胜券”。僧格林沁也对这次战役作了较深入的评论:“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

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但由于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近代舰艇,因此未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战区。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59年9月发表《新的对华战争》中,对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以“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就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

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的评论,抨击了英法的侵略行径,肯定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评价

此次作战,僧格林沁指挥有方,使联军13艘参战舰艇有6艘丧失战斗力,4艘被击毁击沉,参战官兵1200余人死伤过半。而清军仅32人伤亡,炮台轻度受损。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与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坚固设防及其正确指挥分不开的。例如:英、法联军“向我炮台先行开炮,官军愤怒,列炮迎击”,当英、法联军上岸,“步队直逼南炮台濠沟”时,僧格林沁则立即调火器营“用抬枪、鸟枪连环轰击”,使英法联军“纷纷倒地”;当英法联军千余人藏匿在芦苇丛中,“伏地抢进”时,他又命“我军以火弹筒御之,每火光一亮,瞥见该夷,即排施枪炮,对准敌人,该夷术穷力尽,不敢恋战,向船逃窜”。

这些战斗,都是在僧格林沁的“以恣该夷之骄,而蓄我之怒”军事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他还以“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的信念,来激发广大爱国官兵的斗志。由于士气旺盛,郁怒多时,当“此次接仗一昼夜之久,各军奋力堵御,战气百倍。”

直隶总督恒福在战后上奏清廷说:“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可见,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更加了解了呢,更多章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何要推行剃发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剃发令简介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清朝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

  • 清朝不同时期发型有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发型是什么样的清朝初期,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

  • 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全武功是什么意思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时期的十次军事行动,为乾隆皇帝自我夸耀之词。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实际只有九次,事实上,廓尔喀战役也有两次。细分的话,应该是:1747至1749年

  • 洋务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洋务教育简介洋务教育是较教会学校起步稍晚的西学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之间、由少数开明的上层官僚主办的中国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在改良主义教育尚未实施之前,洋务教育始终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度成为“同治中兴”的象征性政绩。洋务教育的

  • 书院的起源与宋代书院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书院简介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 新乐府运动的主张及代表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乐府运动简介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

  • 唐朝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非唐朝莫属,唐朝从619年建立,到907年,总共经历了289年;在200多年的时间里面,唐朝在外交、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并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盛世:开元盛世。唐朝(619年-907年)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了顶

  • 马谡为什么没有守住街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何才能守住街亭,马谡为什么会失守街亭?假如把马谡换成其他的人,街亭能守得住吗?当时的情况是,蜀军方面,诸葛亮集中主力出祁山,马谡率领侧翼防守后方供应和补给,魏军方面,张郃率领五万兵进攻街亭,曹真和郭淮在祁山方向与蜀军对峙。从兵力对比上来说,马谡的力量有点单薄,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规律来看,这样的力量

  • 三国蜀汉名将马谡生平小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马谡简介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

  • 宋江的历史故事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江简介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又且舞刀弄枪。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