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346 更新时间:2024/1/15 11:46:37

武则天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

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当政后,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又大开其他的选官门径,如自举、举报恶官、试官、殿试以及开武举等。这种多途径选官求才的做法对当时的吏治产生了双重影响:

从积极方面说,它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从消极方面看,则使官员队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武则天对此似也有所认识,因而在广开选官途径的同时,又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官吏队伍加以整肃。

具体而言,武则天对官吏队伍的整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设立铜匦(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除了极少数肆无忌惮的酷吏和内宠外,官员们只好收敛起贪赃枉法之心。

其二,分设肃政左右台,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唐初沿袭隋制,朝廷最高的监察部门是御史台,负责检查自宰相以下各级官员遵法守纪的情况,举报弹劾处理各类违法乱纪的官员。武则天将御史台改为肃政台,不仅增置监察官员,而且加强其监察职能。

武则天刚一登上帝位,就将原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专司纠察中央百官和军旅,另外增设右肃政台,专门负责京畿地区和地方各州县官员的按察,并将监察官员由此前的十八人增至四十人。旋即又打破“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的格局,使左、右两台迭相纠正,左台官员亦兼察州县。

与此同时,为使监察的运作有法可依,武则天命令尚书省刑部侍郎韦方质起草了专供考查地方官员用的《风俗廉察四十八条》。由于武则天时代的监察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酷吏,且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地方官员畏之如虎,所以胆敢以身试法、搞各种腐败行为者少而又少。

特别是到了武则天后期,风闻朝廷使者到来而自杀的地方官员,史不绝书,可见这种监察制度的威慑力强大到了何种程度!

其三,重视高级政务官员的任用。武则天很重视高级政务官特别是宰相的选拔和任用。宰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政务官,日理万端,因此是否得人,对于封建统治关系至大。

武则天虽也用过本家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亲信当宰相,但主要是利用他们与自己的特殊关系来监视其他朝臣,而行政实权一般都掌握在其他宰相手中。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如狄仁杰、魏元忠等,就长期在朝中握有实权。而在历代宰相中,狄仁杰、魏元忠等均堪称名相。

正因如此,不仅宫中的奢靡之风无法通过高级官员的中介而传到整个官员队伍中,而且可以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官僚队伍形成克己奉公、勤于政事的良好风气。

其四,对官员队伍内部产生的腐败现象厉行整肃。在武则天时期,官员队伍也曾出现过冗滥现象,但武则天同时也运用各种手段对官员进行淘汰,甚至对不称职者毫不留情,大开杀戒。毋庸讳言,这种清洗主要是在政治范围内进行的,但对官吏队伍的整肃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酷吏问题是武则天时代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只看到武则天对酷吏的信任重用一面,而对其不得已的一面研究得不多。武则天始而专权,继而登基当女皇,改国号为周,这对李唐宗室和旧臣来说,是篡位行为,是典型的宫廷政变,这就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

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武则天只能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反抗或企图反抗自己的人。对于武装叛乱者,她可以用军事手段镇压;而对其他政治上的反对者,她就只有利用酷吏来制服了。

不可否认,酷吏是当时素质最差的一批官员,其中最著名的如来俊臣、侯思止、索元礼、周兴和王弘义等都是靠告密爬上高位的。

这些人生性残忍,嗜血成性。武则天在其掌权初期,为了笼络这些人,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往往视而不见,但是随着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酷吏的地位也逐渐下降,甚至受到严厉惩处。

正是由于武则天创造了这样一个整体上还算清明的政治环境,加之她对人才的重视和保护,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作用,才有了《资治通鉴》中所说的“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局面。

在她当政期间,官员各司其职,没有发生整体性全局性的腐败,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免于内乱外患,社会也比较稳定。而这一局面的取得,不能不承认与武则天整肃吏治有关。

当然,武则天时期的官场存在诸多弊端,最主要的有两方面:

一是她本人挥霍无度,生活奢靡,如大造明堂、佛寺和“天枢”,滥封同姓王以及广蓄内宠,这种奢侈之风对官吏队伍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是重用酷吏,滥杀无辜,造成众多冤狱。这也是无可讳言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黄巢起义吃人屠城的传言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878年,发生了黄巢起义。黄巢是盐商子弟,可以说是富二代了。黄巢起义是一次规模大范围广的起义,其作战特点是流动作战,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虽然起义在884年失败了,但是在古代政治史影响深远。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书对于这次起义,正面记载的不多,负面记载的不少。《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 “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起义有哪些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不论哪一个朝代,如果官员横行霸道,就会造成赋役不均、民不聊生,时间久了就会引起百姓们的不满。他们就会起身反抗,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唐朝末年,两浙地区的税收,是唐朝后期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政府对这一带地区的搜刮也最为严重,最终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开始反抗起来

  •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一、黄巢起义背景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

  • 汉武帝刘彻最大的爱好是什么?连陪葬都要带着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把自己死后葬身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居然修了半个多世纪,也创造了帝王陵墓修建时间之最,现在我们已经探明茂陵的丛葬坑达到四百多座,这也是陪葬墓最多的帝陵。而汉武帝刘彻可谓戎马一生,他又爱马至极。汉武帝刘彻茂陵的石刻——卧马公元前113年的秋天,一个流放到敦煌的

  • 汉武帝刘彻的感情史:汉武帝是双性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正史与野史都是记录历史的文字资料,汉武帝在正史上留下了很多笔墨,在野史上也留下了许多笔墨。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欢讨论汉武帝这位千古一帝的正史和野史。汉武帝野史中也存在很多故事。汉武帝野史中记载,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是他姑母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在四岁的时候,他的姑母问他可愿娶阿娇为妻,汉武帝说,若

  • 卫子夫之死:汉武帝刘彻有没有后悔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卫子夫死后刘彻后悔吗,汉武帝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说去汉武帝的皇后,大家也肯定知道是卫子夫,不过因为巫蛊之乱导致卫子夫自身,那么汉武帝杀卫子夫有没有后悔过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卫子夫死后刘彻后悔了没有,喜欢刘彻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关于卫子夫死后汉武帝都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着明确

  • 汉武帝刘彻实行了哪些政策?汉武帝的政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打破了攘夷必先安内的成见汉武帝建立武功遇到的另一个巨大的阻力是:除了他,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攘夷必先安内”,但安内无止境,攘外也一直无从说起。最可悲的是,当汉、匈对决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朝廷上下又急不可耐地想着妥协让步。“攘夷必先安内”这句话是汉景帝年间,大夫晁错提出来的,他认为诸侯势力太大,力

  • 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巩固民族大一统的?在军事上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外行仁义”的汉武帝没多少好感;但在重读之后,才发现任何谩骂与讥嘲,都不足以掩饰汉武帝的伟大。因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使得汉朝赢得了空前的尊荣,也使得“汉”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

  •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哪里?汉武帝陵墓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修建了半个世纪,成为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帝王陵墓。茂陵陪葬的珍宝在西汉帝陵中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展藏之。” 以致于“此葬,陵中不复容物。”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挖开茂陵羡门,乱军涌入陵墓搬取陪葬物品几

  •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 以胖为美的缘由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大家有一个共识,唐朝的审美观念与其他朝代不同,它是“以胖为美”的!这令多少现代女性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每天随便吃、随便睡,等长出一身肉肉了还能胖成一个大美女,多么令人羡慕不已啊!然而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这个审美观念是一成不变的吗?这个“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之所以得出“以胖为美”这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