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杯酒释兵权的前因后果

杯酒释兵权的前因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984 更新时间:2024/1/13 6:22:22

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开宝二年(969),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对于宋太祖这一行为,世人皆以为赵匡胤得了天下以后,惟恐功臣会学他的样子谋反作乱。于是借饮酒之际劝说武将放弃兵权,从而稳定了江山。根据史书记载,“杯酒释兵权”事件确实发生过,而且发生了两次。但是如果认为宋太祖通过这两次事件就成功解决了来自军队的威胁,其实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误读。

宋太祖即位之初,国家有两股军方势力。一是禁军势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属的主力部队(殿前司、侍卫亲军司),总兵力不足20万人;二是藩镇势力,即由驻守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统领的军队,人数并不确定。经历过五代时期藩镇作乱,靠军队支持夺取政权的赵匡胤,深感军权旁落对政权的潜在威胁。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赵匡胤登基后不久,两个实力派藩镇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拥兵反叛。

赵匡胤亲率精兵良将出征,至十一月方将叛乱平息。此后的一天,赵匡胤与心腹谋臣赵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谈话。赵匡胤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姓,国家战火不熄,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为国家谋一个长治久安之计,应该怎样做?”赵普回答:“陛下考虑到这些,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啊!这没有别的原因,方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现在要根治,唯有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稍夺其权即逐渐剥夺藩镇的权力,制其钱粮即控制藩镇的经济命脉,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镇的精兵良将,这三大方针成为宋朝解决藩镇问题的基本国策。

事实上,赵匡胤即位以后,便立即着手抑制武将势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前后进行了近二十多年,延续到宋太宗时期。大致有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移镇。移镇类似于现代的异地交流,命藩镇移镇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据势力。赵匡胤是靠禁军将领的支持登上帝位的,即位之初对禁军将领加官进爵,并依靠他们打击那些不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而对那些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赵匡胤采取了传统的移镇措施。

建隆元年(960年)击败李筠后不久,朝廷先后命令李继勋、袁彦、杨承信、张永德、杨廷璋等六个节度使移镇。第二年,又命功勋卓著的节度使王景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移镇,同时免去慕容延钊、韩令坤的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统帅的职务。通过频繁移镇,藩镇远离了长期经营的根据地,失去了拥兵自重的资本。

第二,文臣代镇。即以文臣易武将,收州郡之权。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后,朝廷派文臣晷居润权知镇州(今河北正定,原李筠的辖区),开州府文官代替藩镇武将(节度使)之先河。此后,凡节度使退休、死亡、迁徙、遥领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不再任命节度使。对比较大的州府重镇,往往派亲信重臣任职(类似于现代的高配)。

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荆南、湖南后,任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今长沙),枢密直学士兼户部侍郎薛居正权知朗州(今常德);凤翔节度使王景死后,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左丞高防权知凤翔府(今陕西凤翔);镇国军节度使李崇矩免官,华州之地便不再设节度使,改派知州管理。

中唐以来,节度使一般管辖若干州府,统领数州政务,其驻地之外的州郡称为支郡。藩镇大权独独揽,上马统军,下马治民,州、府、县级官员多由其亲信担任,形如独立王国。北宋开国,逐步向藩镇管辖的州府派遣地方官,命藩镇辖区内的支郡直接隶属中央政府,压缩藩镇的势力范围。如节度使符彦卿久镇大名府,将政事委任给牙校(低级军官)刘思遇处理,专恣不法,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

为此,朝廷一次就向馆陶县、魏县、永济县、临济县派遣四名京官担任知县,将行政权收归朝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又下令节度使属下所有支郡都直属中央政府,藩镇辖区仅限本州府。同时以朝臣出任州府长官,节度使实际上已经无法对地方政府施加影响了。

为了制衡藩镇在各州府一级政府的势力,乾德元年四月,朝廷开始在州府设置通判一职,专司对州府官员的监察。乾德元年七月,赵匡胤下诏令政府要员推荐通判人选,一次就提拔43人出任藩镇治下的州府通判。五代以来,节度使大多派自己的亲随担任县一级政府的镇将,与县令分庭抗礼,效忠于藩镇。为此,朝廷在县级政府恢复设立县尉,负责司法、缉盗、民兵训练等事务,与县令一起对州府长官负责。

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朝廷的文官系统很快渗透到藩镇的官吏系统之中,不断蚕食藩镇的势力范围,削弱藩镇的职权。

第三、精选兵员,兵归禁军。建隆元年七月,赵匡胤诏命检阅京中禁军,挑选其中骁勇善战的兵士升为上军(提高待遇),老弱病残的作为“剩员”转为杂役或逐渐淘汰。同年,下令各州府长官选送精壮士卒输往京城,补充禁军兵员。又精选强壮士卒定为“兵样”,将他们派往各地依样征募,由地方政府对其训练之后编入禁军,以后遂成为常态。如此,各地精壮士卒几乎全都汇集到禁军,大大消弱了藩镇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收其精兵”的效果。大宋朝军队在扫平南方割据势力的征战中鲜有败绩,与精兵尽归禁军不无关系。

第四、整顿禁军,权归皇帝。这是第一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登基前为殿前都点检(禁军殿前司统帅),其政变成功全赖禁军将领的支持。政变成功的同时,他也意识到来自禁军将领的危险。登基伊始,论功行赏,原禁军将领全部得到重用。而原本与赵匡胤职位不相上下的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两位最高将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则被派往远离京城的外地带兵。经过一番调整,禁军兵权全部掌握在赵匡胤的亲信手中,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也在随后平定“二李”的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赵匡胤认为,由自己的心腹带兵,政权已足够稳固。但是赵普却深以为虑,多次请求将他们外调。赵匡胤说:“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我,你有什么可疑虑的?”赵普答: “我也不担心他们反叛。但是我观察他们都不是统御之才,不能控制属下。万一他们的部下作乱,事情恐怕由不得他们自己。”于是建隆二年(962年)七月的一天,赵匡胤诏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之际言道:“没有你们我当不成皇帝,可是当皇帝也很难啊,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活,早晚连个好觉都睡不得。”#p#分页标题#e#

石守信等忙问何故,赵匡胤说:“这不难理解,皇帝这位子谁不想坐。”石守信等叩首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有二心?”赵匡胤回答:“你们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假如手下贪图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们虽然不情愿也不行啊。”石守信等流着眼泪求皇帝指一条生路,于是赵匡胤说出这样一番道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到大的行政区做节度使(出守大藩),买一些上好的田地,为子孙置下永久的产业。我与你们结为亲戚,君臣无猜,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将领便称病请求辞去军职,赵匡胤任命他们为节度使,后来又与他们结为姻亲。

第一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以大藩节度使的利益为诱饵,换回了禁军的指挥权。此后对禁军进行改造,将侍卫亲军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原来的殿前司合成“三司”(也称“三衙”)。三衙的指挥官(都指挥使)地位相同,互相牵制,禁军将领合谋作乱的威胁被基本解除了。

第五,收司法权,法归有司。建隆三年(962年)三月,赵匡胤对宰相说:“五代时期诸侯藩镇专横跋扈,经常枉法杀人,朝廷置之不问,刑部的职权几乎废掉。自现在开始,凡是判处死刑的案子,都要抄录案卷奏明朝廷,交刑部复审。”这条规定相当于现代的死刑复核制度,杜绝了藩镇铲除异己的行为。开宝六年,又下令禁止藩镇以牙校处理地方刑狱,收回了一般案件的管辖权。

第六、设转运使司,利归中央。中唐以来藩镇割据,财赋收入尽入囊中,肥了藩镇,穷了朝廷。藩镇有了经济实力,又可以养兵对抗中央政府。宋初扫平南方之时,为了筹措、运输军需物资,保障后勤供应,朝廷开始设立转运使司,长官称转运使,派朝廷要员担任。

赵普担任宰相以后,命各州府除计划内留用之外,其余赋税收入全部运送至京城,地方政府不得截留。此后,朝廷开始在各路、道(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划)设立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专司地方财赋、物资的调集和运输。转运使司的设立,确保了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控制了藩镇势力的经济命脉,这就是赵普所说的“制其钱粮”。

第七,裁撤藩镇。在以上措施逐步实施,藩镇势力得到极大抑制,已经无法为祸国家之后,赵匡胤开始第二次“杯酒释兵权”,这次他要裁撤的是藩镇。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赵匡胤在后花园宴请来京觐见的节度使,酒酣之际言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长年在外操劳,这可不是我优待功臣的本意啊。”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明白赵匡胤的意思,马上说:“臣本来就没什么功劳,蒙皇上恩宠已久。如今年老体弱,愿意告老还乡。”

另几个节度使却很不甘心,纷纷陈述自己的战功履历。赵匡胤不满地说:“那都是前朝的事了,不值得一提。”转天,参加宴会的节度使全被撤销职务,改任闲职。这次事件距第一次“释兵权”有八年之久,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由于藩镇已无力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次“夺权”干脆利落,不留余地,中唐以来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从此终结。

以上措施,基本是宋太祖在位期间逐步推出的,在宋太宗朝趋于完善。赵匡胤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经过晚唐五代时期的战乱,宋初的版图竟然比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还要小。北方的大辽和北汉政权虎视眈眈,南方八个地方政权长期割据,新兴的北宋政权可谓腹背受敌。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如果没有正确的策略,如果没有领导者过人的才智胆略,华夏大地四分五裂的动荡格局不知要持续到哪一年。从这个角度来讲,赵匡胤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大英雄。他在稳固政权的同时,以杀罚很小的代价,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统一。

所以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个明智之举。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加强对军队的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欢歌宴饮之间,令诸多久经战场的大将交出兵权,初听起来有些像是演绎杜撰的故事,但这确是历史的事实,导演这场好戏的正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后周大将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宋太祖问赵普广为什么唐 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争战不止,生灵涂炭?怎样才能息天下之兵,使国家长治久安,让百姓永享太平? ”赵普一听

  • 赵匡胤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之初便杯酒释兵权,让有功之臣解除兵权安度余生。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何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里,且不说“杯酒释兵权”将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手中军权剥夺了,让他们靠边站,对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宋朝后来的饱受外族欺凌与蹂躏完全与

  • 杯酒释兵权却出了事 老人告状反被驳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历史上都讲过。说的是赵匡胤即位后,怕手下的将士都叫来以喝酒的名义解除他们的兵权,到地方去任节度使“我给你们良田美宅,你们可以在驻地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相欢,你们可以欢度天年,这不就行了吗。”赵匡胤以为这样就没什么事了,结果其中一位手下地方到任后就给赵匡胤出了个事。原来,到沧

  • 相国寺为什么能在宋朝达到鼎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时的商品经济极度发达,在唐时兴起的相国寺至此时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它融佛商于一体,依皇权而光大,闻名中外。根据历史记载,宋太宗时,对相国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共扩建了殿庭门廊楼阁四百五十处。重建后的相国寺,占地面积540亩大于今日相国寺的二三十倍,包括僧院64座,可以说是当时中原第一大佛寺了。沿

  • 为什么辽宋西夏时期不叫三国 与魏蜀吴时期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文化空前繁荣,有宋词,有程朱理学,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家;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从宋朝开国到灭亡未曾杀过一个士大夫;宋朝有无数忠臣义士,有杨家将,有包公案,历史上宋朝与汉朝、唐朝和明朝并列,宋朝更是现代无数人向往的朝代,其实,宋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宋朝自建立以来,外忧一直不断。北宋建立

  • 宋太祖赵匡胤真的习武吗 赵匡胤武功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们总认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往往是武勇过人的,能亲自跃上战马执锐挽强、摧坚陷阵,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如要问在这些开国皇帝中,谁真的是武艺高强,有过人之处的,恐怕没有人会想到竟然是宋太祖赵匡胤。武打小说、电影电视中描写的一些明清帝王精通武术的故事,其实不足为据,至于一些以帝

  • 宋真宗即位有多难 真的差点被废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太宗即位后,外界流传着一种言论,即昭宪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还想让赵光义传位给他弟弟赵廷美,而廷美再传位给太祖子燕懿王赵德昭。对这一种说法,宋太宗从一开始就认为是廷美指使人散布的,因此尽管碍于亲兄弟的情面任廷美为开封尹,并进封秦王,表面上似尊宠,实际上是时时刻刻提防着他,随时随地想除掉他。赵普

  • 宋仁宗生世之谜 宋仁宗的生母是个侍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看过京戏《狸猫换太子》的人都熟悉这样的一个情节:开封府尹包拯有一天外出巡察,行至途中,忽然一阵狂风将他的帽子吹落。包拯抬头一看,天气爽朗,为什么怪风突起?心想这风来得如此蹊跷,必有原因,就跟着帽子滚动的方向往前走。帽子被吹向了一座破窑,包拯紧追不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衣衫褴缕破旧,面黄肌

  • 宋光宗与宋孝宗关系如何 宋光宗为什么不替父守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189年二月,宋孝宗以“年来稍觉倦勤”为由,内禅于第三子赵悖,自尊为至尊寿皇圣帝。赵悖即位,是为光宗,改元绍熙。光宗即位没几年,与孝宗的感情日益疏远,猜忌日深。孝宗病危,群臣数请光宗诣重华宫问疾,光宗都未去问候。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死,群臣请光宗主持丧礼,光宗声称自己身体有病,不肯主丧,

  • 宋高宗为什么不想在南京建都而想迁都到杭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宗室、大臣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在这场动乱中,几乎整个赵氏皇族都成为俘虏,只有哲宗废后孟氏和正在相州的康王赵构幸免。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北宋末封为康王。开封被围行将攻破之际,钦宗曾派人夜间将一道蜡丸密诏送至相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