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50 更新时间:2024/2/4 18:59:30

香港回归简介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香港回归的背景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行谈判。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1982年9月2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

在1984年2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1984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月1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年9月26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思代表双方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一、对国内的意义

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日益繁荣;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对国外的意义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香港回归的背景及意义更加了解了呢,更多新中国历史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回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历史的时钟指在199

  • 香港回归的关键人物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香港回归的原因有哪些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呢?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实行后,中国的综合能力日益增强,同时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2、政策因素: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3、法律依据: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4、群众基础:港澳同胞的爱国意识强烈,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

  • 中苏铁列克提冲突:中国人员几乎全部阵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铁列克提事件简介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在当年3月东北边陲的珍宝岛战斗中,中国军队有效地打击了苏联的气焰。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心潮澎湃。然而在当年8月13日西北边陲的铁列克提战斗中,我方的主阵地人员几乎全部阵亡。38人牺牲,包括3名记者。苏联解体后,1999年11月下

  • 武大六一惨案历史经过和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大六一惨案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以武汉大学为中心的学潮成为这次学运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凌晨3时,武汉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人武汉大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开枪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

  • 民国北洋军覆灭记 北洋军是怎么走向覆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洋军简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

  • 北洋军二十四上将传奇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洋二十四上将简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包括:段祺瑞,张锡銮,张勋,冯国璋

  • 梅花惨案是怎么回事后世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梅花惨案1937年10月12日至15日,侵华日军在河北藁城梅花镇进行了四天三夜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杀害无辜群众1547人,烧毁房屋、店铺600多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梅花惨案”。 由于这起惨案发生在农历九月初九,故称之为“九九”惨案。梅花惨案背景“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冀中平原,所到之处烧杀抢

  • 北洋军各主力师军歌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洋军军歌简介北洋军军歌是袁世凯创建的“北洋常备军”,人称“北洋军”在练兵期间用来感染士兵,激励士气的歌曲。北洋军军歌同时也包含作战要诀,将步兵操典融于其中,使士兵边唱边学习熟悉现代化作战规范,令北洋军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天津小站,袁世凯大展身手的舞台。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以“新建陆军”为

  • 清政府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晚清历史上,慈禧的大名可以说是传遍全世界的,虽然当时慈禧将清朝祸害得不行,又是割地又是赔款,还说出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可耻言语,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就清朝来说,慈禧可以算是续命的功臣。当时的清朝积贫积弱不能光从慈禧时期算起,若是追根溯源的话,还得从乾隆后半生的挥霍有关,当时的清

  •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真实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洋六镇简介北洋六镇,即清末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