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露顺治皇帝死亡的秘密:是被人谋杀的吗?

揭露顺治皇帝死亡的秘密:是被人谋杀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626 更新时间:2024/3/12 21:20:47

顺治朝的翰林院学士王熙的《自撰年谱》,找到了关于遗诏撰拟的记载,没有想到,在书中还意外的发现了关于顺治死因的线索。书中写道,在王熙应召进入养心殿以后,病榻上的顺治帝对他说: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谓的痘就是天花,顺治皇帝从患病到驾崩,只有五天的时间。他的病症与天花病极为相似。那么顺治皇帝会不会就是天花病死去的。

重新审视之后,顺治出家的说法又有疑点浮出水面。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详细追忆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识: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见面。己卯——也就是明崇祯十二年,这一年董小宛16岁,而顺治才两岁。

董鄂妃并非董小宛,她也并非是孝庄设计害死的。事实上,董鄂妃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痛不已,因伤成疾而去世的。据僧人传记《续指月录》记载,爱妃辞世,顺治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顺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茆溪森为顺治在万善殿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

然而之后的记载却将故事引向了出人意料的结局。顺治皇帝剃光了头发要出家了,这个消息激怒了孝庄,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听说弟子茆溪森为顺治剃发,当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烧死茆溪森。顺治得知这件事情后,无奈之下只好决定蓄发还俗,不再出家。

从种种史料和迹象推断,顺治患天花而去世,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顺治患病去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然而清宫档案为什么对顺治的死因只字未提,讳莫如深,难道顺治死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顺治死后,朝廷依照他的遗嘱,将他葬在了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顺治十四岁那年的冬天,顺治在遵化躲避天花时发现并确定下来的。一代天子,竟为天花所迫,不得不离开皇宫,将自己放逐于北方的寒山冻水之间。对于天花,当时的人们几乎是谈之色变。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隐去了顺治死于天花的事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顺治年间,一个叫张宸的官员在个人笔记中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谕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

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史学专家们更加确信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天花死去的。

中国社科院明清史研究专家王戎笙在10年前曾经发表了一篇关于顺治遗诏的学术论文,从而引发了历史学界对顺治死因的再度关注。

张氏医通》中这样描述天花的症状:痘疮成浆之时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应,自语呢喃,如邪祟状。

从天花的病症推断,顺治临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他也就根本不可能亲自口授遗诏。那么,王熙在《自撰年谱》中所记载的,顺治临死前口授遗诏,开列自己的十四条罪状,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谁来继位和辅政大臣两大难题,这些事情又究竟该如何解释呢?

自《王熙撰年谱》中记载,顺治是在初七清晨子刻驾崩的。而据《平圃杂记》所载,张宸是在初八上朝时,才得知顺治驾崩的消息。不仅顺治驾崩时间的记载相差了整整一天,顺治哪一天得病,史料上的记载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清实录》中记载,初二那天,顺治感到身体不适。《平圃杂记》中却说,初二顺治到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度。而据《自撰年谱》记载,王熙初一到初三连续三天进宫请安,但是都没有说顺治生病。而且初三这天,顺治还和王熙讨论事情。

天花发病初期,体温急剧上升,之后便是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如果顺治真的染上了天花,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初二发病初期,冒着高烧到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度。就算是回来之后才发病,第二天,恐怕也很难再就关系重大的事情和王熙谈论。而且让人们感到费解的是,为什么王熙对于讨论的内容,仅仅用了“俱不敢载”四个字简单代过。如果说王熙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苦衷,为什么他要如此遮遮掩掩,闪烁其辞。

究竟是为什么,史料在这么多关键之处的记载,会有如此之多异常明显的出入,这似乎很难用记述者的失误来简单地下结论。会不会是顺治皇帝的死亡另有隐情呢?

1992年,一个普通的下午,居住在厦门的郑万龄,在家中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郑家是郑成功的后代,郑万龄的父亲去世后留下不少和先祖相关的书籍。然而,就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本书吸引了郑万龄的注意。郑万龄发现的手抄本叫《延平王起义实录》,这本书就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郑成功的戎马生涯。

2004年4月20号,《厦门晚报》的头条新闻——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而这个惊人的消息就是来自《延平王起义实录》的一段记载:有人密报郑成功,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被炮击没,清军将领达素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

此外,手抄本上还有一段关于太师郑芝龙被害内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顺治帝死因:太师郑芝龙降清后,屡次写信劝儿子郑成功投降都以失败告终,但顺治并未将他治罪。辅臣苏克萨哈与郑芝龙有仇,顺治被炮毙于厦门后,向康熙建议:“郑成功可以用炮击死我们的先皇,皇上难道就不能处死他的父亲吗?”康熙采纳了他的意见,即位不久后,郑芝龙就被处死。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岛抗清,顺治皇帝御驾亲征,来到厦门。郑成功的部队沿岸与清军激战。就在这一次的激战中,顺治皇帝被郑成功炮轰而死。港中江鱼因食皇帝肉而形变,成了无鳔江鱼。如今这个笼罩着浓郁神话色彩的传说,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顺治皇帝真的死在厦门海战当中了吗?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认为,顺治是很有可能亲征的。但清兵统帅达素之死,却存在着颇多疑点。《延平王起义实录》中称,顺治被炮毙后,达素畏罪自杀。在今人研究郑成功的另一部重要史料——《海上见闻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十月清调达素回京问罪,达素吞金而死。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逼迫达素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清史专家何龄修仔细研究了厦门文史专家提供的种种史料,提出了质疑。在记录郑成功事迹的《先王实录》里边没有这种说法。而且郑成功本人在出兵恢复台湾之前的讲话中,也只提到去年打败达素军队一阵,并没有说打死了顺治。不仅如此,南明大臣张煌言在给永历皇帝的所有奏报中,也从来就没有过关于顺治被郑成功炮毙的片纸只言。显然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此外,清军与郑成功的部队激烈交战是在五月,那么顺治被炮毙的话,不会超过五月,因为五月以后没战事了。但是到了顺治十八年正月,新皇帝才即位,这也就意味着皇位虚悬半年,权力真空必将导致政治混乱,这种情况在极权统治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发生。

《延平王起义实录》带给专家们的,依然是一片茫然和疑惑。顺治是否御驾亲征来过厦门?又是不是真的死于郑成功的炮轰?除了一份家传的手抄本和一个遥远的传说,专家们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佐证。而也就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答案的迷失让顺治死于厦门的说法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也许永远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人们只能依靠着史料中的零星记载,尽可能去还原那段历史本来的面目。从各种史料和迹象推断,顺治死于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这依然不是最终的定论。顺治神秘的死亡也许就在紫禁城的静默中永远被尘封了。然而,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诸多难以猜测的谜题,才会显得如此耐人寻味。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露同治皇帝死亡的原因:同治是死于天花还是梅毒?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故宫爆出惊人消息:慈禧太后的独生子,不到二十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养心殿。少年皇帝的死因,引起了朝野种种议论与猜测。猜测基本上分为两种说法,其一说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或疥疮,比如印鸾章在《清鉴》中就认为同治“终岁独宿乾清宫,内侍有阴导帝以微行者,起居多不律,因以

  • 香妃真实画像:香妃吉服像,香妃戎装像,香妃洋装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葬地之谜、婚姻之谜、

  • 沈阳故宫建筑设计介绍,沈阳故宫景点推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沈阳故宫依其自然分布,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大部分。东路是故宫最早的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八”字排开有十王亭和奏乐亭,其后是“一”字形銮驾库。大政殿与十王亭建筑格局浑然一体,形成“帐殿式”建筑风格,是国内外绝无仅有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清仁宗嘉庆帝有诗赞曰:大政据当阳,十亭两翼张。八旗皆世胄,

  • 沈阳故宫景点推荐之大政殿:大政殿建筑设计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到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沈阳故宫的“午门”则是大清门。当然,它的建筑体量要比午门小得多,并没有高大雄伟的门楼,而只是一座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为警卫区值班之处。紧贴两侧房山又各有一四柱式小门,分别称为东翼门和西翼门。大清门建于清太

  • 沈阳故宫大政殿历史背景介绍,大政殿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政殿正式命名之前俗称“大殿”,因为早期满语中并没有与“殿”相应的词,而是用汉文中音译的“衙门”一词来形容它,所以把“大殿”称为“大衙门”。其实“衙门”这个词,正好能比较贴切地表达大政殿在清人管理下的主要使用功能。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之前,满族社会基本处于氏族制时期,当时的每个聚居的氏族或部落,都要

  • 沈阳故宫十王亭历史背景介绍,十王亭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大政殿前左右两侧,各排列着五座方亭。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这些亭子的来历,应从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说起。满族人原有一种狩猎组织“牛录”(汉语意为“大箭”

  • 沈阳故宫景点推荐之金銮殿:金銮殿历史背景、用途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清太宗时期的“金銮殿”——崇政殿。中国古代宫殿一般都是由“外朝”和“内廷”(或称“前朝后寝”)两部分组成。其中外朝区域是皇帝临朝理政和举行国家典礼的地方,崇政殿即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其正门前至大清门北侧石阶间的殿庭御路两侧,即是典礼时王公官员排班站位之处。殿左右连接翊

  • 沈阳故宫景点推荐之凤凰楼:凤凰楼历史背景、用途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沈阳故宫的内廷部分——即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住之处。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了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

  • 清宁宫“万字炕”历史背景介绍,“万字炕”有哪些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满族住宅的典范清宁宫是五间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画,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作为“内廷正寝”可以说相当朴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人们通常将其概括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所谓“口袋房”,也称“筒子房”,即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

  • 清朝时期是怎么祭祀的,祭祀的规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除召见官员和筵客之外,清宁宫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其西侧四间也作为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场所,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现象,也是满族自氏族社会就有的信仰习俗。萨满教的祭祀分为在山林田野中进行的“野祭”和在住宅内进行“家祭”两类。过去的满族人家住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