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宁宫“万字炕”历史背景介绍,“万字炕”有哪些用途?

清宁宫“万字炕”历史背景介绍,“万字炕”有哪些用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80 更新时间:2024/3/12 21:20:17

满族住宅的典范清宁宫是五间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除了殿顶的琉璃瓦檐下的彩画,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作为“内廷正寝”可以说相当朴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人们通将其概括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

所谓“口袋房”,也称“筒子房”,即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第二间,加上室内西侧四间不设间壁墙,就像从一端开口的口袋,与汉族地区比较多见的中间开门式“一明两暗”或称“钱搭子房”、“挑担房”,有着显着的区别。这种格局来源于满族早期只设一个出入口的“地窨子”式住宅,也与过去满族以一家几代同住一室为家庭和睦象征的观念相吻合,增大室内空间,也便于举行祭祀、宴会等活动。

“万字炕”也称“蔓枝炕”、“弯子炕”、“转圈炕”,即正房内搭设南、西、北三面转角相连的火炕,其中南北两面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其长度根据所在房间的面宽又有“连二炕”和“连三炕”,清宁宫内的炕设于西侧三间,即为“连三炕”。西炕较窄,一般不住人,供摆放祭器等物品使用。因其上方的西墙是安设祭神祭祖的供位之处,西炕既不可随意坐卧,也不能乱放杂物,所以满族民间有正房内“以南为大”(南炕供长辈居住)、“以西为尊”的说法。

“万字炕”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适应当地冬季严寒气候的创造。早在满族先世金代女真人时期就已普遍采用,至今在东北地区农村仍十分常见。

清宁宫连接火炕烟道的烟囱建在房后西侧,是从地面起建,而不像汉族住宅那样建在屋顶。这种形状类似小塔的烟囱满浯称做“呼兰”,早年在山区是用中间被虫子蛀空的大树树干做成,日久开裂再用藤条捆缚,外涂黄泥,既简便实用,又利于防风防火。进入汉族居住区后,满族住房仍沿用这种烟囱,只不过改用土坯和砖砌筑。清宁宫的烟囱截面为方形,由下至顶逐级上收,共十层,有人传说这是象征清朝共有十个皇帝。此外,由于现在沈阳故宫内只保留下这一座烟囱,又有人说这是当年皇帝特意安排的,其用意是“一统(筒)天下”。

除上述几个主要特征外,清宁宫还有一些具有满族早期特点的地方。如室内地面下留有烟道,成为冬季可以烧火取暖的“火地”;前后的窗棂都只用横直相交的“码三箭”式,显得朴素大方;室内的间壁墙结实厚重,上部用木板草泥的“拉合墙”等等,都是适合满族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而形成的特色。

清宁宫室内间隔成两个部分:东侧的一间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居之处,室内靠窗设炕,史书记载,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就是在这间屋子里“端坐无疾而终”的。东侧第二间室内搭设烧炕和祭祀时煮肉用的锅灶。北面窗下设两口大锅,南面宫门旁设一口锅(其在祭祀时的用途详见后述)。西侧三间通连,搭设“万字炕”,是室内的主要使用空间,除供帝后日常饮食起居之外,其与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有关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召见公大臣议事。这主要是在非朝会日期,或有重要事情需要召集一个或几个王公官员的场合。皇帝传旨让他们进内廷奏事并面授机宜,被召见者大都是深受信任的亲贵重臣,所商议的也往往是紧急或机密的事务。

二是宴请重要宾客。当时一般的宴会都是在大政殿或崇政殿举行,但逢有特别身份的客人或重要的节日,皇帝就要在自己的“家”——清宁宫中摆酒席款待,以示重视和亲近。如皇太极的皇后和几个地位显赫的皇妃都是出身于蒙古贵族之家。

每当她们的父母兄弟来盛京时,皇帝除在殿里举行“国宴”外,一般都要将其请入清宁宫再举行一次家宴。逢皇室其他成员与蒙古贵族结亲,皇帝也常把接亲或送亲的“亲家”请入清宁宫特别招待一番。也有的时候是皇帝和王公大臣陪同男性的蒙古客人在崇政殿进宴,皇后和妃子们则在清宁宫设宴款待其女眷。

另一类在清宁宫里举行的宴会就是春节时的家宴,参加者是皇帝的近支伯父、叔父和兄弟子侄。这时的皇帝既是一国之主也是一家之主,席间众人要皇帝行君臣之礼,皇帝和皇后也要亲自给长辈和兄长们敬酒拜年,行家族之礼,尽管与其中的一些人平时可能有很深的矛盾,但在这家族欢聚的场合也会显现出浓浓的亲情。

此外,皇太极时期还曾在清宁宫宴请过一些归降的明朝高级官员,能被皇帝在家中设宴相请,对这些人来说当然是永生铭记的莫大荣耀,他们自然也就会感激涕零,尽忠效力。由此也可以想到,清宁宫里的任一次宴会,都不是单纯地被皇帝请到家中做客,而是具有特定政治意义的“国事活动”。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是怎么祭祀的,祭祀的规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除召见官员和筵客之外,清宁宫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其西侧四间也作为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场所,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现象,也是满族自氏族社会就有的信仰习俗。萨满教的祭祀分为在山林田野中进行的“野祭”和在住宅内进行“家祭”两类。过去的满族人家住房中,

  • 南京明故宫是怎么被毁灭的,为什么只剩下少量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明故宫这么一座富丽堂皇、壮丽崇宏的皇宫建筑,又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这种说法不尽全面。实际上早在明代与清初,南京明故宫就已屡遭破坏,它的衰毁是有一个过程的。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

  • 明中都建筑设计介绍,朱元璋为什么要建明中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都宫殿,是明朝政府尝试的第一座宫殿的设计规划。有学者评价:李善长、汤和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吸收了以前历代宫殿的精华,建成的中都的规模和艺术造诣都是前所未有的。与历史上着名的宫殿相比,例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宋东京宫殿、元大都宫殿,中都宫殿可谓是集大成者,为后来的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提供了最

  •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弃中都?中都的历史由来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375年4月,一如既往的春意浓浓,47岁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带着开国者无限的自豪,朱元璋脸上春风得意。此次回乡,阵容庞大,仪仗齐全,俨然是真龙天子的威仪。这是他征战多年,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返乡,此行的目的是祭扫父母的陵墓,还要亲自视察中都皇宫的修建状况。车驾进入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进

  • 南京明故宫遗址面积有多大?有哪些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中都城因劳民费财而无法进行下去,朱元璋终于决定罢建中都宫殿。尽管中都计划可以说以失败告终,但朱元璋的修城热情并没有丝毫减弱,而是将热情转移到了京师——南京来了。朱元璋登吴王位时就已经开始了南京的城市建设,营建中都严重影响了南京城的建设进度。而此时,朱元璋住的吴王新宫,仅有三殿两门,城墙两重,与中都

  • 南京明故宫旅游景点推荐:千步廊、明太庙、奉天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比起北京故宫,这座曾经辉煌的皇城被人遗忘。现在被称为御道街的地方是南京明故宫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叫千步廊,是明代进入皇宫上朝的正路,统称外朝。千步廊的南端就是皇城的总大门——洪武门,当年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孔门卷单檐歇山顶的建筑,现在南京东郊遗存的明孝陵大金门与洪武门的形制接近,尚可以想象出当年

  •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算不算是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近几年,几处一直被尘封的南京明故宫重要遗迹,经过整修之后,被辟为遗址公园。被长期误称为“西华门”的西安门是明故宫皇城的最西面的一道城门,由于整个皇城偏在南京城东南,西安门是进出皇城最方便的城门,故其使用频率较高。西安门的规格很高,仅次于午门,门外有一座宽大的玄津桥(至今尚存),可见当年此门的重要。而

  • 朱棣是怎么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的继承人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位期间苦心经营,将看似妨碍皇族世代统治的人统统杀光,为的就是留给自己的子孙一个宽松的统治环境。可朱元璋一心栽培的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性格与朱元璋迥然不同。朱标不赞成杀戮,而是主张以“仁”治天下。朱元璋对太子仁柔的性格很不放心,曾让朱标去握一根荆棘,朱标怕扎手没敢握。朱元璋一把握住荆棘,拿刀把荆

  • 建文帝朱允炆之谜: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杀完人后,朱棣松了一口气。他重建了被烧毁的奉天殿,而在这座宫殿里,朱棣并不自在,朱元璋和朱允炆魂魄以及众多怨魄似乎一直在大殿内环绕,让朱棣寝食不安。朱棣不停地吃斋拜佛,在寺庙里,朱棣装着甚至连一只蚂蚁都不敢误伤。朱棣总觉得死后无脸葬在父亲的孝陵旁,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朱元璋晚年就有迁都的想法,所以迁都北

  • 明皇宫的历史背景介绍,明皇宫使用了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降为留都,由皇族和大臣驻守,以保证南京也有个形式上的朝廷。但南京宫殿渐趋冷落,数百年间,南京明故宫屡遭损坏。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殿、华盖殿等被雷电击中起火后烧毁。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刮飓风,太庙的树被连根拔起,太庙大祀殿和皇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