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露同治皇帝死亡的原因:同治是死于天花还是梅毒?

揭露同治皇帝死亡的原因:同治是死于天花还是梅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03 更新时间:2024/3/12 21:20:42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故宫爆出惊人消息:慈禧太后的独生子,不到二十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养心殿。

少年皇帝的死因,引起了朝野种种议论与猜测。猜测基本上分为两种说法,其一说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或疥疮,比如印鸾章在《清鉴》中就认为同治“终岁独宿乾清宫,内侍有阴导帝以微行者,起居多不律,因以致疾。”

《清代野史大观》中提到,同治皇帝“与贝勒载澄尤善,二人皆好着黑衣,娼寮酒馆,暨摊肆之有女者,遍游之。”“又不敢至城外着名之妓寮,恐为臣下所睹,遂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从行者亦惟一二小内监而已。人初不知为帝,后亦知之,佯为不知耳。

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而不敢言,反请于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慌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帝躁怒,骂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医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将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肾而死。”

这段野史也并非空穴来风。据记载,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开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戏,但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同治帝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强令其移爱慧妃,而同治偏偏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

于是,同治帝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而毫无成效。一次,同治帝对醇亲王当面劝谏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同治帝却一再追问他消息的来源。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载淳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皇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龢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载淳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另外又有人说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这主要来自官方的记载,《清穆宗实录》中提到过同治皇帝在上谕中自谓“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也认为同治帝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另外,曾任同治帝师傅、时任弘德殿行走的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录了同治帝患的是天花。

同治皇帝到底所患为何病?官方与民间说法孰是孰非?

一百年以后,人们在清宫秘档中发现了当时御医记录下来的皇帝“医案”,这份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三十日发现出痘,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驾崩,每天御医顾德立、庄守和诊断用药的全过程。其间共历时三十七天,每天诊视少则一二次,多则三四次,每次诊断脉案及用药方均有详细记载。

该档案载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首诊记录:“脉息浮滑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烧……皮肤发出疹形未透”,到十一月初一日,开始出现天花明显症状“疹形透出,挟杂瘟痘”,“颗粒透出,系属天花二朝之喜”。

此后,不断出现痘粒,并开始收浆结痂脱落,但到了十一月二十日以后,病情突然恶化,“湿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后余毒湿盛。”之后虽然“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到了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皇帝“六脉已绝”,就此神秘地驾崩。

这份珍贵档案颇值得玩味。显然,同治皇帝的病因是天花,但从十月三十日发痘到十一月二十日,痘情基本已得到控制,痘痂结收脱落,而此后突然又流毒继发,而部位集中腰臀,溃烂流脓,此后续发的失眠多梦、遗精尿血等并发症状与梅毒晚期颇为相似,引人联想。因此,也有人据以认为少年皇帝实患有梅毒,而天花只不过是引起他迅速死亡的一个诱因。

谈到同治皇帝,总会叫人联想起当年的顺治帝:两个都是年纪轻轻便死在养心殿,经历与处境也有几分相似,比如两人都是在六岁左右就继位登极,继位后都有过一番傀儡皇帝的生活,顺治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同治则受掣于垂帘的两宫皇太后;两人的性格与体质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论起才学与刻苦,同治要略逊一筹。

同治皇帝也是个内心空虚、性格古怪的少年天子,他似乎对于上天的安排很不适应,骨子里对宫中生活极度厌倦,甚至暗中反叛。他不爱读书,醉心于一些游戏,因此才引起了民间种种关于他偷偷溜出宫,出没于酒楼、戏园、妓馆等民间场所的传说。

档案记载:在同治重病期间,清宫中继续了二百多年前曾经上演过的传统祈祷冲灾迷信仪式,为了给病中的皇帝冲灾,仅十一月间,清廷就以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的名义多次颁旨下诏,除大赦天下,还大量授官进爵。

在宫中,大臣谒见皇帝,要先请安“送天喜”,然后脱下官服“易花衣”,以红绢悬于当胸,痘神娘娘的偶像又被从大高殿迎到养心殿中供奉,为病危的皇帝祈福。“王贝勒及内务府诸臣皆有执事,宫内皆挂红联,内监无职者皆红衣也。”然而,一切仪式终究没能救回同治皇帝的命。

如果说同治皇帝死于天花,人们不禁会问,按照清宫的阿哥种痘制度,同治皇帝应该是种过痘的,为什么还会死于天花?同时,人们又会想起同治皇帝的父亲咸丰皇帝,他也曾受到过天花的袭击,脸上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这个遗憾甚至影响了他的性格。

父子两个人都遭受过痘神的袭击,一“伤”一死,原因何在?对于这一疑问,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个人做阿哥时,都种过痘,但显然没有起到作用,毕竟传统的种痘方法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有效;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宫中阿哥种痘制度在嘉庆以后已形同虚设,同治皇帝,甚至他的父亲咸丰皇帝做阿哥时很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种过痘。从现存的清代档案保存情况来看,乾隆以后阿哥种痘的记录无一所见,如果不是佚失的话,很容易使人对乾隆之后宫中阿哥种痘制度的执行产生怀疑。

同治皇帝之死还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进步与落后。中国传统的种痘疫苗法一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据记载,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又由土耳其传入了欧洲,1786年,英国人詹纳在它的基础上发明了詹纳法,也就是后来的“牛痘疫苗法”。

这种先进的牛痘法在嘉庆年间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推行的还是传统的种痘法。如果当时清政府善于引进学习,将先进的牛痘疫苗法引进宫中,也许同治皇帝就不会死了。保守就意味着落后,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治死于天花,毋宁说是死于落后。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正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些证据,但又都不够充分,在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探寻的情况下,于是有人在“天花说”和“梅毒说”之外,又增加了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又有梅毒,两个并发,或者是先得了梅毒又得了天花。总之,两个病并发,所以既有天花的症状,长了水痘,麻点,麻子的脓包,也有梅毒的特征,两种病加在一起,最后不治死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香妃真实画像:香妃吉服像,香妃戎装像,香妃洋装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葬地之谜、婚姻之谜、

  • 沈阳故宫建筑设计介绍,沈阳故宫景点推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沈阳故宫依其自然分布,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大部分。东路是故宫最早的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八”字排开有十王亭和奏乐亭,其后是“一”字形銮驾库。大政殿与十王亭建筑格局浑然一体,形成“帐殿式”建筑风格,是国内外绝无仅有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清仁宗嘉庆帝有诗赞曰:大政据当阳,十亭两翼张。八旗皆世胄,

  • 沈阳故宫景点推荐之大政殿:大政殿建筑设计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到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沈阳故宫的“午门”则是大清门。当然,它的建筑体量要比午门小得多,并没有高大雄伟的门楼,而只是一座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为警卫区值班之处。紧贴两侧房山又各有一四柱式小门,分别称为东翼门和西翼门。大清门建于清太

  • 沈阳故宫大政殿历史背景介绍,大政殿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政殿正式命名之前俗称“大殿”,因为早期满语中并没有与“殿”相应的词,而是用汉文中音译的“衙门”一词来形容它,所以把“大殿”称为“大衙门”。其实“衙门”这个词,正好能比较贴切地表达大政殿在清人管理下的主要使用功能。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之前,满族社会基本处于氏族制时期,当时的每个聚居的氏族或部落,都要

  • 沈阳故宫十王亭历史背景介绍,十王亭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大政殿前左右两侧,各排列着五座方亭。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这些亭子的来历,应从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说起。满族人原有一种狩猎组织“牛录”(汉语意为“大箭”

  • 沈阳故宫景点推荐之金銮殿:金銮殿历史背景、用途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清太宗时期的“金銮殿”——崇政殿。中国古代宫殿一般都是由“外朝”和“内廷”(或称“前朝后寝”)两部分组成。其中外朝区域是皇帝临朝理政和举行国家典礼的地方,崇政殿即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其正门前至大清门北侧石阶间的殿庭御路两侧,即是典礼时王公官员排班站位之处。殿左右连接翊

  • 沈阳故宫景点推荐之凤凰楼:凤凰楼历史背景、用途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沈阳故宫的内廷部分——即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住之处。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了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

  • 清宁宫“万字炕”历史背景介绍,“万字炕”有哪些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满族住宅的典范清宁宫是五间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画,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作为“内廷正寝”可以说相当朴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人们通常将其概括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所谓“口袋房”,也称“筒子房”,即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

  • 清朝时期是怎么祭祀的,祭祀的规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除召见官员和筵客之外,清宁宫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其西侧四间也作为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场所,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现象,也是满族自氏族社会就有的信仰习俗。萨满教的祭祀分为在山林田野中进行的“野祭”和在住宅内进行“家祭”两类。过去的满族人家住房中,

  • 南京明故宫是怎么被毁灭的,为什么只剩下少量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明故宫这么一座富丽堂皇、壮丽崇宏的皇宫建筑,又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这种说法不尽全面。实际上早在明代与清初,南京明故宫就已屡遭破坏,它的衰毁是有一个过程的。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