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有高考吗_古代高考怎么进行的_古代高考这么考的

古代有高考吗_古代高考怎么进行的_古代高考这么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309 更新时间:2023/12/7 3:36:33

高考,是现代才有的名词。但实际上,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吏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以家族、门第为标准,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快速,公卿机要职务全被他们占据。

出身寒门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谋得一官半职,却位卑权轻,无法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职位。高门无士庶,寒门无王侯,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早在他出生之前已经确定,此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以门第取人弊端显而易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泾渭分明,这种地方官员和士族官僚选拔晋升体系十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式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来录取。最初的时候,分科取士刚刚草创,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法度,进士考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有一次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入朝堂拜见皇帝,唐太宗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考试的内容已经很复杂,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50多种科目,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李治以后,进士科逐渐重要起来,许多宰相权臣等都是进士出身。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新科官员中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

无论如何,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如同鲤鱼跳过龙门一样值得庆贺。科考成绩开榜之后,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新科进士们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显示荣耀,中进士因此又称为“雁塔题名”。新科进士的各种聚会庆贺活动中,有很多王公权贵参加,有很多权贵就在聚会中甄选女婿,这对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娇妻的寒门学生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

到了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进士科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考生姓名、字迹等均无从辨认,对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随着明王朝的建立,科举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辞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

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科举考试制度确实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诸多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但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

标签: 高考

更多文章

  •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做皇后_杨贵妃为什么没当皇后_杨贵妃没立后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贵妃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d

  • 唐玄奘取经竟然是偷渡的_唐僧竟然偷渡取经_唐僧西天取经是偷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玄奘

    玄奘(602~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他曾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前后历尽千难万险的17年,精研当时大小乘佛教的各种学说,携带回许

  • 隋炀帝杀父弑兄究竟是为了什么_隋炀帝杀父弑兄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炀帝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共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次子杨广被封为晋王,其余三个儿子也被分封为王。隋文帝曾经骄傲地对群臣说:“前代帝王,都有很多宠妃,嫡庶纷争,遂有废立,甚至亡国。我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说是真兄弟。哪能有嫡庶纷争的忧虑!”其实,他未免太

  • 裴休为什么送子出家?法海竟然是他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裴休

    裴休裴休祖籍河东闻喜,出生于名门之家河东裴氏东眷房,以进士及第出仕,官至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宰相等职,被封为河东县子。裴休一生虔信佛法,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人称“宰相沙门”,他甚至将自己的儿子送入佛门,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僧人法海。裴休的子女裴休裴休的儿子:裴弘和裴弢。

  • 清末八卦掌第二代传人大内高手宫宝田能躲子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八卦掌,宫宝田

    宫宝田是八卦游身连环掌始祖董海川弟子尹福的弟子,勤学五年成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人。宫宝田之后入宫成为大内侍卫,因为护驾有功还曾获得黄马褂,看透朝廷腐败无能后归隐。被张作霖请出来,连着两发子弹都没能射中他,足以见得武功之高。一、八卦掌第二代传人宫宝田宫宝田幼时曾入私塾就读,因家境贫寒,13岁经人介绍去北京

  • 顺治出家是因为董小宛吗_顺治出家跟董小宛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享年24岁。但是,按民间的传说与野史的记载,顺治并没有于24岁时死于天花,而是以死为名,逃离尘世,去山西五台山做了和尚,而且一直

  • 大英帝国向明王朝赔款之谜_英国竟然向明朝赔款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赔款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腐朽的清王朝战败而结束,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不仅要割让香港,赔款2

  • 李自成的大军竟是亡于鼠疫_李自成大军为什么亡于鼠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

    明朝末年,盛极一时的李自成起义军却在清军与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迅速失败,李自成也死于地主武装的袭击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起义军的溃败呢?有人认为是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军心涣散,军纪败坏,导致了他们的溃败。但是,李自成起义军能够迅速扩大,并且能得到百姓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其军纪严明,早在起义之初,他

  • 天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_天启大爆炸历史真相_天启大爆炸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天启大爆炸

    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离奇的大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千米,造成2万多人死伤。这场大爆炸之惨烈、诡秘,世所罕见,至今众说不一。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

  • 和尚头上戒疤是什么意思_戒疤有什么含义_和尚为什么受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和尚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众所周知,佛教中有剃度制度,即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实际上,从东汉开始传入我国的汉传佛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