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_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_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是假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655 更新时间:2024/1/20 20:23:36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

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

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史家裴松之、司马光等人对此极尽赞美之辞;文人如赵藩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不胜枚举;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汇集了各种传说故事,把“七纵七擒”这句话加以渲染,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长篇故事。其影响所及,以至于异国他乡,也是有口皆碑。不少来自东南亚缅甸、泰国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却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部分史学家们也认为,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战争的常规。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孟获其人?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获”呢?

我们先看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孟获其人,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于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有人据此认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孟获”其人,如果历史上真有“七擒孟获”这种战争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的话,《三国志》上怎么会毫无记载呢?

然而,史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却有关于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记载,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

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昭通县城南10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祭祀孟获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

至于在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祀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就都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从时间上来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

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那么多的事,这在当时科技交通都不发达的社会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国时期的南中,指现在的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东南部,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古称为“夷越之地”。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隽、建宁、牂牁、永昌)俱平,取道滇东北,冬至汉阳(今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诸葛亮安定南中时显然没有到过滇西。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却留下了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如《滇云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

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诸葛亮怎么会在一个自己没到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拜,难免会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都牵强附会到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编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讹传讹,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楼兰怎么会成为废墟_楼兰古国为什么成为废墟_谁把楼兰古国变成沙漠废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楼兰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一支庞大的驼队来中国的罗布泊地区考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古国遗址,并在遗址上获取了大批汉魏古钱、一枚罗马钱币、一枚于阗钱币、各类精美的丝织品、颇具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雕花建筑构件等文物。其中一件带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筑饰件,十分精美,迄今仍是中国境内

  • 精绝国神秘消失的原因_精绝国怎么消失的尼亚文明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精绝国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西方学者大为震惊。经过考证,斯坦因所发现的就是被称为东方“庞贝城”的尼雅遗址。尼雅遗址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遗址,

  • 阿旁宫谁烧掉的_是谁火烧了阿旁宫_真是项羽烧了阿旁宫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阿旁宫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宫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国,就绘制该国宫室图,在秦国都城咸阳的渭水南岸仿造宫殿,称“六国宫殿”。相传当时共有宫室145种,著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长杨宫等宫殿。想当年,咸阳宫可谓殿宇林立,楼阁相属,曲廊幽径

  • 韩信死的冤吗_韩信是不是被冤杀的_韩信是被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

    韩信(?~前196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

  • 历史上真的有狸猫换太子吗_狸猫换太子真相_狸猫换太子真实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狸猫换太子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是宋真宗第六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后,他开始亲政。在位时间为1022年至1063年,共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有一种流传至今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rd

  •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_历史上杨家将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家将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演绎杨家将故事的剧目可谓数不胜数,能查到剧名的大概有几十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百岁挂帅》、《李陵碑》、《清官册》、《杨八姐游春》、《三岔口》、《挡马》等等,这些故事,以宋辽战争为背景,刻画了杨家一门忠烈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有历史原型,但又经过夸大

  • 花蕊夫人究竟有多迷人_花蕊夫人如何迷倒了两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花蕊夫人

    熟谙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学的人都知道,中国自古就不缺乏奇女子,但是才华和美貌却仿佛在女子身上互不相容。李清照、谢道蕴,虽才华横溢,但面容只能称得上是平凡;鱼玄机、薛涛,虽容貌娇艳,却在文才和智慧上又稍逊一筹。唯一例外的,是一个叫花蕊夫人的女子,她美丽却摒弃妖娆,聪颖而博识强记,在亡国之后,还写出了&l

  • 千古悬棺之谜_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_千年悬棺有什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悬棺

    悬棺是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

  • 梁祝是故事还是真实存在的_梁祝的故事真的吗_梁祝故事真实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下简称《梁祝》),是一个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说的是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户主被人称为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 古代有高考吗_古代高考怎么进行的_古代高考这么考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高考

    高考,是现代才有的名词。但实际上,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吏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以家族、门第为标准,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快速,公卿机要职务全被他们占据。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