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明茂陵与聚宝山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23 更新时间:2024/1/17 19:22:51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形制布局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

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方形亭楼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

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章帝朱瞻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朱瞻

  • 明悼陵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袄儿峪。原葬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后来陈皇后迁葬永陵,悼陵成为明世宗其他三位妃子的墓所。墓葬简介世宗三妃墓(悼陵),位于六妃二太子墓稍南,俗称大宫。坐北朝南,北偏东35度。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169米、东西宽

  • 彭祖的延年益寿秘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彭祖到商代末年,已有767岁(一说有800余岁),尽管这么大年纪,可他仍不显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静,不追求名誉,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终日以养生修身为事。商王请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应诺,却常常以有病为由,不上朝听政。他精通补导之术;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从不夸耀自己

  • 彭祖为什么是厨行的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中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了贡献。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 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先秦时期的道路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

  • 告老还乡背后的真实故事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主动要求“告老还乡”提前退休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回避权力斗争此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

  • biangbiang面的传说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于耳,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步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

  • 臊子面的历史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相关的起源有三种说法。说法一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

  • 馄饨有哪些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馄饨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相关的说法有以下三个。汉朝匈奴之说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

  • 古代人竟然也会为买房焦虑做房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约从21世纪以后,“买房”就成为了令人爱恨交织的复杂难题。结婚要买房,家里人多要买房,孩子大了,也要买房。然而纵观古史,其实古代人也为买房问题深深困扰,就拿大文豪苏轼来说,曾经就为了买房“倾其所有”。宋代史料《梁溪漫志》中便有记载:邵为坡买一宅,为缗(mín)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大概就是说,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