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血战湘江历史背景

血战湘江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19 更新时间:2024/1/29 16:03:47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3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等,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为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分两路前进;右路红1军团第2师22日袭占道县,左路红9军团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红8、红9军团西出永明(今江永)。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为防红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南移至龙虎关、恭城一带,阻止红军西进,并防止蒋军乘机进入广西。这样,全州、兴安一线敌人兵力比较薄弱。据此,中革军委于25日决定中央红军分4路纵队从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

当日,红1、红3军团击破桂军的阻击进入桂北。27日,先头部队红2、红4师各一部渡过湘江,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但后续部队因辎重过多,道路狭窄,行动迟缓,未能赶到渡口。此时,国民党“追剿”军第1路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2路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3路进至道县;第4、第5路进至东安地区;桂军5个师开至灌阳、兴安一线。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军。

28日,桂军第44师在炮火掩护下,从灌阳向新圩之红3军团第5师(欠第13团)前沿阵地发起进攻。第5师凭借有利地形沉着应战,奋勇抗击。桂军正面进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从侧翼迂回,第5师被迫退至第2道防线。29日,桂军第24师及第7军独立团投入战斗,井有飞机支援,战斗更加激烈。红军与桂军展开白刃战,但终因力量悬殊,第2道防线被突破。30日,红5师继续阻击桂军,战至16时,中央及军委纵队从界首全部渡过湘江,才奉命撤出战斗。新圩由红6师第18团接防,继续阻击桂军。

11月18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广西贺县白芒营、恭城龙虎关分别与桂军交战。20日,红九军团逼近江华,21日,攻占江华县城,并派出两团兵力攻打龙虎关。之后,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部队都先后进入江华、永明,威胁广西富川、贺县、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长驻广东,当时桂军的实际指挥官是白崇禧)担心中央红军从富川、贺县带进入广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从上海发来的密电,说蒋介石采用政学系头目杨永泰“一举除三害”的毒计,拟将红军由龙虎关两侧地区向南压迫,一举除红军、广东、广西“三害”,遂作出了将部署于全灌兴三角地区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决定。

11月20日晚(一说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义电告蒋介石,要求将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军填补。蒋介石于22日下午17时,下达了准许桂军南撤的复电,并向何键发电,要求何键派湘军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复电后,没等湘军接防,即刻下令连夜将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阳以南百余公里),仅在全州留有7军24师72团的两营干训队,兴安留有一个团(属43师),灌阳留有一个团(44师130团)。

可是,湘军在接到蒋介石的接防命令后,并没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直至1934年11月27日,湘军才进入全州县城,但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11月22日桂军南撤至12月1日湘桂军占领所有湘江渡口,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洞开达9日之久。这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机会。

11月22日,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军团便衣队和红五团侦察排,化装进入全州城,发现桂军南撤。25日中午,刘忠向率领红五团驻守湘桂边境永安关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汇报了情况。李棠萼通过电台向军团部报告。军团长林彪又发电报向军委请示。11月25日17时,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发现红军从全灌兴三角地带西进企图后,桂军主力11月26日开始从恭城向北调动,湘军11月27日进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抢占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军在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四平会战真实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由于东北沦陷的比较早,当二战的战火蔓延到全中国的时候,东北反而保护了下来。所以等到二战胜利的时候,东北却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战略地区,一时间引起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争夺。尤其是当时正值重庆谈判时期,只要是谁能争下东北,在谈判桌上就会增加一分底气。当时的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总之,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

  • 中国巴黎和会不签字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不签字在利益层面上并没有作用,只是政治博弈和民族自尊心的结果况且真要说起来的话,在和约上签字能获得的利益反而更多。但是决定拒绝签字的不是北京政府,而是外交代表团。那么为什么代表团决定不签?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国内的民意和全权代表中反对签字居多,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约的签订与否其实已经脱离了正常政

  • 四平战役国民党战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驻东北苏联军队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火由南向北终于蔓延到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并在这里缠绕成战争的死结。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

  • 四战四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吉林省四平市)的四次作战。第一次作战为四平解放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同驻守在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斗。第二次作战为四平保卫战,是国民党新一军全面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

  •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指挥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林彪,最高决策者当然是毛主席;国军方面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杜聿明,最高决策者当然是蒋介石。这场战役实际是国共双方争夺东北地区控制权的一场战役,最终以我军保卫四平失利,全面撤退告终,但这只是双方上半场的一次较量,在东北战场笑到最后的仍是我军。全面抗战期间,中国绝大多数地

  •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00年前,中国作为参战国凭劳工支援不仅对协约战胜同盟国起到关键作用,换来的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地位,更使中国融人到国际体系之中,成为国际新秩序中的一员。当听到协约国胜利消息时,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然而,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以强盗逻辑强

  •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6日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

  • 九一八事变事件整体经过:起于日本挑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军挑衅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

  •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过去长期以来都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之所以不抵抗,是因为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张学良部下为主的一些人在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到这点。但是随着海峡两岸各种史料的披露,尤其是当事人张学良晚年自由时开口说话,可以发现,这些所谓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说法多是空口无凭且经不起史料验证的。1991

  •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令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