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实的李治能力有多强?武则天的上位是他一手策划

真实的李治能力有多强?武则天的上位是他一手策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56 更新时间:2023/12/9 3:12:38

李治应该是最被人小看的唐朝皇帝,因为他的父亲和妻子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但其实李治本人非常优秀,就连武则天当上皇后,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武则天的魅力,而是李治出于政治力量的平衡考虑。

李治当皇上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要么就是名分上有那个资格,要么就是凭本事得来的,但李治不同,他是因为两个哥哥太能干,争帝位争得太过激烈,唐太宗为了平衡这两个哥哥,把他推出来的。

传说李治很小的时候,喜欢拿着笔在空中乱画,太监宫女觉得好奇,就拿着纸让他画在纸上,大家一看,居然是个敕字,这是皇帝发布诏命时的专用字,李世民知道后,忙叫这些下人不要传出去,原因很简单,李治是他的第九个孩子,就是只算长孙皇后的儿子,他也是第三个,皇上的位置怎么也轮不到他,传出去只是徒增风波而已。

等到李治长大之后,果然他的两个哥哥成了帝位的首选,可惜二人闹得如同仇隙,唐太宗终于明白,如果让老大当皇帝,那老二就没有活路,同样,让老二当皇帝,老大就没有活路,几相权衡之下,他决定,让李治当皇帝,因为李治虽然性格柔弱一点,没有两个哥哥那么强势,治理国家的能力差一些,但正以为如此,他的两个哥哥却可以活下来。

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李治捡了一个皇帝当。

不过,即使这个皇帝是捡的,李治也当得不错。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他凭着父皇的安排,听着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个辅政大臣的话,依照着父亲立下的规矩,让国家度过了平稳的皇权过渡期,在他掌权后的第四年,爆发了一场叛乱,这次叛乱的平复扫清了李治帝位的威胁力量,从此,李治可以高枕无忧,而这个时候,武则天才回宫一年,皇后之位都还没有争到,根本就没有参与政治。

和大家以为的不一样,李治让武则天做皇后,不仅仅是因为武则天魅力无限,而是因为王皇后的身份,王皇后祖上是西魏重臣的后裔,而且其父母两族都和唐朝皇室世代姻亲,和皇家的关系是盘根错节,其政治团体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每一个朝代建立以后,总有许多的功臣勋旧,更何况唐朝在一定程度上对隋朝也是一种继承,历史包袱更多,很多功臣仗着功劳大,资格老,对朝廷没有什么敬畏感,像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个开国功臣更是如此,他们打着辅政大臣的名义,实际上很多事情都在依着他们的意思办,李治作为一个成年的君主,国家大事还不能自己做主,真是有苦说不出。

这个时候的李治,真的过得很憋屈,朝廷大事做不得主,在家庭之中还得顾忌王皇后家的势力,明明心中更喜欢武则天,也不能给她以名分,种种原因,终于让他下定决心,要把武则天扶上皇后之位,不仅仅是为了武则天,更是为了自己。

很简单,相对王皇后而言,武则天的娘家关系更简单,让李治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而且借着另立皇后这件事情,也可以宣告自己对皇权的主权,毕竟,现在自己的皇稳定了,对两位辅政大臣需要得并不多。当然,李治的性格不是那种说做就做的,而是采取一直坚持的态度,终于在三年后,把皇后的位置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的上位,不仅仅是李治对皇权的宣告,也是对士族阶层的警告,不能凭着关系,凭着老祖宗的功劳一劳永逸,隋朝虽然采取了科举制度,但寒门子弟能做官的很少,国家政权,基本都是掌握在士族手里,李治掌权时期,他加大了对科举的改革,录取了比以前多得多的寒门子弟,让士族有了危机感,从这点来说,他是增加了国家的活力。而且,对科举制度的倡导也打通了平民上升的通道,这点来看,李治的作为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真实的事情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武则天当了皇后就开始参政,实际上,武则天参政是在当了皇后五年后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李治的头晕目眩的疾病开始加重,处理政务非常吃力,武则天才从助理开始干起,慢慢开始参与政务。如果没有李治身体的原因,武则天也没有机会。后来,武则天的权力欲爆发,利用李治身体的原因,要求二圣临朝,李治虽然不得已答应,但也并没有让武则天为所欲为。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凡是支持武则天的,李治就会打压,相反,凡是反对武则天的,李治就会扶持,李治用这样的手段维持这朝政的平衡,也控制着武则天的权力。

但是,封建时代的规矩,就是皇帝不死,儿子就不能继承皇位,随着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对权力的把控也越来越低,终于看着武则天废了李宏的太子位,在最后时刻,他宣布了皇帝的人选,至于这之后,他就管不着了。

李治做了34年皇帝,他的功劳一直被武则天压着,其实他统治时期的唐朝,疆域是最大的,每一次站争都是胜利,他所统治的期间,犯罪率也很低,有一次大理寺的人对他说,监牢里只有五十个罪犯,该判死刑的只有两个,这样的安宁环境,是老百姓对政府管理的一种肯定。

这样的结果,也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李治是一个非常勤劳的皇帝,这点超过了他的父亲,李世民是三天一朝,而李治一当皇上,就是一天一朝,这样的工作作风,说李治昏庸,太说不过去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浇铸了十二座铜像,为何都穿着咬过的服饰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我现在要来谈论发生在秦帝国的怪事。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灭掉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收缴了民间所有的铜质兵器,将它们熔解之后,浇铸为十二座巨大的铜像,放在自己的皇宫门口。这些铜人每座高约16米,按另一种算法则是13.6米,重量有30吨,可谓气势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几乎就是秦帝国的一个超级形象工程。《汉书

  • 诸葛亮死后,为何刘禅还能稳坐皇位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以三足鼎立之势瓜分天下。汉中之战后,蜀魏实力相当,出现了两强一弱的局面。不过夷陵之战后,蜀吴两败俱伤,蜀国损失大批的精锐,国力急速下降,天下又变成了一虎二狼的形势。夷陵战败不久,刘备就病逝于白帝城,蜀后主刘禅上位。诸葛亮病逝前,刘禅问他一个问题之后的几年,在诸葛亮的多种政策

  • 孙权晚年时为何会变得昏庸无能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吴大帝孙权在位前期是比较开明大气的,东吴政权在其治理之下也是蒸蒸日上。可惜孙权步入中年以后,却逐渐变得多疑昏聩。在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孙登死后,孙权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彻底放纵了自己,最终一手导致了东吴日后的悲剧。孙权作为一个君王,他有三个长处要超出很多皇帝。其一是礼贤下士。不管他是真心也好,

  • 古代女囚流放千里路途遥远 官差为什么还要抢着去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累不怕路途艰辛,争抢押送差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古至今,我国的司法体系都十分完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减少犯罪,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安全保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法律体系

  • 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是起兵,他们的装甲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军仍是骑兵,骑兵部队的核心是骑兵和战马,而其都披裹着护甲为“甲骑具装”。而“具装”就是战马所披的铠甲的名称,或称为“具装铠”。考古发掘获得的该时期的陶俑、壁画和画像砖里,经常可以看到头戴兜蝥、身披柄裆铠,骑着披有具装铠的“甲骑具装”的形象,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敦煌莫高窟第285号

  • 如果明代宗对明英宗下圣旨的话,明英宗要下跪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明代宗就是朱祁钰,明英宗就是朱祁镇,那么这俩之间的关系怎么梳理?如果明代宗对明英宗下圣旨的话,明英宗要下跪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朱祁镇当皇帝当得好好的,被身边太临撺掇着“御驾亲征”去了。结果出去又脱离了大部队,被也先捉了俘虏。这边大明群龙无首,赶快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

  • 古代一般都不重视女性教育 北魏为何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一般都不重视女性教育,为何北魏却非常重视女性教育?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重男轻女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但在北魏时期,却并没有这一思想的约束,在最初,它属于母系社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 同为百科全书,为何《四库全书》的评价不如《永乐大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世界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百科全书式的书籍,而中国古代两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在国外也非常有名,特别是前者,在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里“百科全书”这一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四库全书》作为保存度极高的百科全书在国内也非常有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

  • 皇太极提出了议和,为何明朝选择了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事情,发生在1642年。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

  • 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如何灭亡的 所谓自掘坟墓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战国时期,楚国因何原因走向覆灭,是自掘坟墓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期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正因为如此,它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时代,以及自秦国之后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