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皇帝讨厌孝靖皇后,为何却让她的儿子继位呢?

万历皇帝讨厌孝靖皇后,为何却让她的儿子继位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01 更新时间:2023/12/12 19:41:06

1620年8月18日,天气阴霾,日光昏黄。虽值盛夏,可是紫禁城中却弥漫着一股“肃杀”与“不祥”之气,明朝的文武大臣们立在毓德宫前,他们有的神态慌张,有的故作镇静,有的心怀鬼胎,但他们不管是什么心态,都已阻挡不了明朝第十三位君主,万历皇帝朱朱翊钧在毓德宫里奄奄一息的脚步了。

可是令文武大臣们感到诧异的是,万历皇帝却迟迟不肯咽气,因为他有一桩心愿未了。他在临近驾崩之前,还对太子朱常洛,也就是未来的明光宗留下了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因为只有这样,郑贵妃去世后,才可利用显赫的皇后身份,最终葬进——定陵。

万历皇帝已经有一位皇后,她就是孝端显皇后(王喜姐)1620年4月去世,孝端皇后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她虽然先万历皇帝一步驾崩,但葬入定陵实不存疑。其实,另外一位苦命的妃子,就是孝靖皇太后王氏(王恭妃),她于1611年10月去世(陵墓目前埋在别处),万历皇帝驾崩一年后,万历皇帝的孙子皇帝继位,他将自己的亲奶奶王恭妃,封为孝靖皇后,孝靖皇后也随同万历皇帝一起葬入了定陵。这事儿看着挺乱,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王恭妃生的儿子是朱常洛,就是后来的明光宗,而天启皇帝是朱常洛的儿子,孝靖皇后的亲孙子——这说明一个道理:一家人就是向着一家人。

万历皇帝讨厌孝靖皇太后王氏(王恭妃),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夫妻不睦,她能入葬定陵,这是万历皇帝万万想不到的事儿。

孝靖皇太后葬入定陵,万历皇帝不会想到,不能左右,可是他想封郑贵妃为皇后的事儿,却遭到了群臣的极力反对,因为这事儿违背了祖宗的“礼法”!这背后的道理也不复杂,因为在紫禁城中,一个贵妃想升为皇后,册封皇后的大典,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万历皇帝一旦驾崩了,册封郑贵妃的仪式自然无法举行,郑贵妃想成为皇后的七彩梦想,就真的丢失了六种颜色,只剩下“苍白”这一种。

面对礼法的鸿沟,皇权都无法跨越。万历皇帝心里真是很痛苦,可是更让他感到痛苦的还在后面,他没有想到,三百多年后,号称坚不可摧,万世永存的定陵,竟在考古人员的探铲下,被“保护性”地发掘了。

一:发掘是为了保护

1955年10月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有关部门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关于发掘明长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明确地写道:在各行各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繁荣文化事业,我们请求对十三陵中的明朝统治者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

为何要对朱棣的长陵进行“保护性”发掘,道理有三点:

1、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他的墓葬又是十三陵的首陵,故此,长陵中的随葬品应该多于其他的陵墓,朱棣的长陵作为明十三陵的代表,发掘它绝对具有代表意义。

2、发掘长陵,不仅可以出土大量敛葬的实物,还可以利用这些器物,进行历史性探索,展开一次对明朝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课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3、封建社会的皇帝是反动的,通过大量出土冥器的展示,可以展开一次教育。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长陵被“保护性”发掘后,可以依照原址,建一座长陵博物馆,不仅可以丰富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考古成果,并同时彰显华夏文明历程的一次重大举措。

当时面对这份报告,有关部门的意见分为两派,两派相左的意见,甚至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反对派认为:我们建国不久,考古技术还比较薄弱,不管是对古代文物的发掘、修复、研究和保护等技术都不过关,如此大规模的皇陵保护,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故此,发掘长陵,应该慎重再慎重。

可是赞成派却认为:金属、玉石、丝绸和纸张等文物深埋明长陵地宫,其完好存在的时间是有年限的。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金属、玉石等文物还好说,如果长陵地宫受潮或者进水,丝绸和纸张等文物能否完好无损,这就很难说了。文物受损,谁能负责?估计谁都负不起那份责任,故此,发掘就是为了保护,这是刻不容缓的紧要任务。

反对派和赞成派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在有关部门“同意发掘”的四个字的批复,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

以前发掘皇陵,只是考古人员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在一锤定音的批复下达后,这个梦想就将在考古人员的探铲下变成现实。想一想幽深地宫的神秘葬制,想一想地宫中丰富的文物,想一想楠木棺中面目如生的皇帝……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很鼓舞考古人员的斗志。1956年到1957年,我考古工作者没有发掘长陵,而是对定陵的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万历皇帝的郑贵妃,并没有被封为皇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她也没有葬进定陵,但她的陵墓葬于银泉山,至今保存完好,这就真的成为一个绝妙的讽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多尔衮真的喜欢孝庄吗?他为什么放弃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多尔衮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历史上多尔衮真的喜欢孝庄吗?他为什么放弃皇位?请听我详细道来。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历史上一直争议纷呈、未有定论。其实如果真有此事,那也不足为怪,因为少数民族本来就有“收继婚”的风俗:小叔子可以娶嫂子,继

  • 嘉庆皇帝能力如此平庸 乾隆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对乾隆为何将皇位,传给能力平庸的嘉庆,背后有什么秘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这个皇帝可以算是大清所有皇帝最没个性,最没有特色的一位,虽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拥有很高的文化基础,为政期间勤于政务,待人宽和,生活勤俭。然而,作为乾隆的继任者,在他登基之后在政治上却

  • 关羽死后,刘禅给他的封号是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汉名将,又称美髯公若论蜀汉第一名将,自然非关羽莫属了。刘备手下,关羽的地位是最高的,论职务,他是襄阳太守,刘备入蜀后,他负责镇守荆州;论关系,和刘备情同兄弟;论武艺,关羽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是五虎上将之一,曾水淹七军、擒于

  • 十多个宫女杀嘉靖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十多个宫女杀嘉靖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失败?这其中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第二个原因就是古代宫女,一般是很年幼的时候就进入后宫了。十来岁的女孩子,后宫生活又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她们根本无从获取普通的生活经验。别说后宫了,就是普通的大户人家,丫鬟也是内外隔绝的。还记得《红楼梦》吗?

  • 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 妻子和小妾之间有什么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对我们常说古代男子“三妻四妾”,那你知道妻妾之间的差别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妻四妾”只是虚指,形容妻妾数量之多。在实际上,则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在古代,同一个成年男子,也许拥有为数众多的妾,但有且只能有一个妻子。我国古代社会结构稳定、等级鲜明,成熟

  • 廉颇被弃用后,谁最适合带领赵国军队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分割,七国平分天下,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实力比较雄厚。秦国积极参与中原讨伐,随着垂沙之战、华阳之战的胜利,此时秦国已经占领了魏国与楚国的大量领土。随着秦国的东征之旅,公元前261年,秦国率兵大举进攻赵国长平地区,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斗争,最终赵军战败,秦国占领长平并坑杀约四十万赵军,

  • 明朝统治的中期,军队的屯田制度为何会崩溃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明朝屯田制度,相信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明朝统治时期,各地的明朝军队都有自己的军田,一部分官兵负责耕种,另一部分官兵负责战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自己的军田制度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养兵百万而不废民间一粟。”但是进入明朝统治的中期,军队屯田制度已经全面崩溃。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军队基层官兵的

  • 刘邦为何要定都洛阳?却是因为一个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帝王将相、皇胄贵族和才子佳人如天上的繁星,照耀古今,而那些贩夫走卒、农民、工匠等诸如此类小人物,像烟尘一般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世人只记得杀神白起,和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那些被坑杀的数十万赵国降卒,留下的只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嗟叹。但是

  • 古代没有疫苗出现 古人被狗咬之后是如何预防狂犬病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没有疫苗,如何来预防狂犬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小的时候都会对一种凶猛的动物产生一种抵触和抗拒,许多人对某种动物产生的恐惧就是因为小时候被某种动物吓得心理阴影,有的人还怕蛇,有的人怕大公鸡,还有的人被狗咬了就一直怕狗,而被狗咬了之后,就会得狂犬病。狂

  • 古代没有普通话大臣又是来自五湖四海 皇帝是怎么和大臣交流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与来自天南地北的臣子交流,如何解决语言障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代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数十个省份,方言自然也是不同。古代的时候并没有普通话,那么在古代的皇帝在上朝处理政务时,究竟是怎么和来自全国各地满嘴方言的大臣交流的呢?其实,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