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殷商时期占卜刻字的习惯导致后来写字一直是从右向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930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3:49

自从甲骨诞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汉字都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的,这不仅仅是习惯问题,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

在殷商时代,采用的是占卜记事的方式。人们先用火焚烧龟甲或牛骨,然后在形成的裂纹之间刻画文字,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甲骨文。从如今发掘的文物上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就是按照由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方式刻画的,这是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习惯用右手,所以自然而然地从右边开始起行;而沿着裂纹竖着写,也显得更加便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形成了习惯,后来甲骨文演化为金文,也就是在石头或金属(比如鼎)上刻字的时候,上述书写方式也被延续了下来。

到了商周之后,更为方便的竹简、木简成了人们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无论书写还是阅读,左右收起、展开书简一定会比上下操作方便得多(咱们可以用纸模拟一下),所以简条必然是竖着的,只能由上下书写;而在写字的时候,人们都是右手握笔、左手展开后续的简条,自然就应该从右往左。

因此,在千百年的历史上,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固定习惯已经形成。即使当纸发明、不再受竖条状简条的限制后,人们仍旧沿用了原有的写字方式。

至于担心湿润的墨汁弄脏袖子,其实大可不必。毕竟使用笔写字时手腕是悬空的,人们也不会任由袖子下垂。

一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推动汉字改革,并主张学习西方从左到右的横写模式。这种提议其实并非崇洋媚外,而是随着新事物的引进后,与现实更加契合的合理改进:

首先,关于改上下为左右的原因。

人的眼睛是左右并排的,所以横向看东西比竖向更加省力。大家可以试一下,咱们左右向看一条横幅脑袋几乎不用怎么转动,即使移动也比较容易;但假如上下看一条对联,如果不是离得很远,一定得抬头、低头,不是那么省事。即使看书也一样,在同等熟练的前提下,左右阅读一定会比上下浏览快得多。

另外,古文里是没有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现代标点符号,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近代行文里少不了会使用这些元素,如果还放在原有的竖写文字里就显得极为怪异。

其次,关于为什么从左至右,而不是从右到左。

咱们中国人古代用的是毛笔,而近代开始流行西方人使用的钢笔。钢笔确实比毛笔方便,但书写时手必须贴着纸张,而不是像毛笔那样悬空;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右手写字,如果从右往左书写,手、袖子一定会弄花还未干的字,同时还会搞得很脏。改为从左到右就没这个问题。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王实甫的《西厢记》彰显了人性解放,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作者王实甫以“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爱情”为线索,生动描写了二人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大胆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较量,努力冲破礼教藩篱的束缚。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借鉴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后,结合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儒教束缚松弛、个人意

  • 甲骨文虽为汉字源头,但直到汉代才彻底“隶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方块字”,是对“横平竖直”汉字的“俗称”。而汉字可以“横平竖直”来概括,是“隶变”之后的事情。所以,显然是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即使在“隶变”之后,仍有一些汉字形体并非体现“方块字”特征,例如“行书”、“草书”。又所以,“方块字”只是对隶、楷汉字的“俗称”。目前,殷商甲骨文是公认的汉

  • 恋爱8年,结婚22年,余生33年他守着妻子的骨灰坛度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才子们,崇尚个性解放、恋爱自由,骨子里都流淌着一种放荡不羁的风流思想,他们丰富的感情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似乎一个才子,若没有些风流韵事,都不足以称为才子。但民国却有这样一位才子,他对爱情始终如一,即便与妻子天人永隔,他也守着她的骨灰坛度过了余生33年的漫长岁月,他这一生的爱情故事,只与

  • 结婚31年,她屡次劝丈夫纳妾,甘心解除婚姻,离婚后独自活到85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今宵露寒,先生再见,转身却是泪水潸然。这似水流年,我们不亏不欠,一别两宽各自喜欢。——《先生再见》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前妻卢慕贞在澳门听到这个噩耗后,悲痛万分,她特意在家中为他设了灵堂,还请人代笔,写了悼文。世人皆知山龄喜,谁人知晓卢氏悲?-1-1867年,卢慕贞出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书香门

  • 古人讲“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有啥说法?古人智慧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竹子坚韧挺拔、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宋代词人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但古代民间又流传着“竹子开花、马上搬家”的俗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你见过开花的竹子呢?《山海经》中说:“竹六十年一易根

  • 14岁苏联少女,被拉去洗澡,刚解开衣服,2个男子扑了上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940年,14岁的少女柳芭,被好友丽达拖去澡堂。柳芭满腹牢骚,她饿得头晕眼花,洗什么澡?丽达笑而不语,轻轻推开大门,柳芭一抬头,差点晕过去!只见2个彪悍的男子,正一手提着酒瓶子,一手拿着皮鞭,冷笑着走来……柳芭想跑,却被丽达死死摁住。柳芭是谁?她的结局如何?一、孤立无援,8人战坦克1942年,一个

  • 历史上唯一被穷死的王朝,皇帝向大臣借钱发军饷,群臣却无动于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的灭亡,久经传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皇帝非常的穷,穷到他向大臣们借钱打仗,所有大臣都不愿借给他,最后他上吊自尽,他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号称“史上最穷皇帝”。他每天都勤于朝政,提倡朴素,最后却因国库空虚而陷入绝境,甚至连向大臣们借钱,都无法扭转颓势。那么,这位非昏庸无道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走向

  • 不是皇后也不是嫔妃,古代皇帝的第一次,被这2类女子“夺”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为了延续政权,传宗接代非常重要,所以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就是为了多生一些子嗣,因此,古代的皇室,就会有专门的人去教皇帝一些男女之间的事情。令人好奇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第一次都是给了谁呢?其实并非是后宫中的嫔妃或者是皇后,而是这两类人。▲晋武帝司马炎(图/翻摄百科词条)古代的

  • 货真价实的民国第一高手——武圣孙禄堂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晚年号涵斋,又被叫做活猴。河北完县任家疃村(今属望都县)人。孙禄堂是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有人称其为中华最伟大的武术家,甚至认为他的武学造诣堪称空前绝后。孙禄堂九岁时,因为父亲去世,孙禄堂被迫失学,但少年孙禄堂即有对武术的兴趣,他跟一位吴姓老师学习了内功、轻功、散

  • 如懿传:世上有多少弘历,正在伤害着自己的青樱-求婚易,守婚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重温《如懿传》,安安静静的看着弘历青樱从相知相许相伴到相离,才发现这部电视剧真的甩了于正的《演戏攻略》好几条街。继《甄嬛传》之后,流潋紫再一次清晰直白地刻画出了帝王薄幸的样子。此中无情可见一斑。当然,这个时候他心中如懿是胜过舒妃的。毕竟是青梅竹马一起看墙头马上的人,毕竟他曾为娶如懿担着风险求了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