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坑杀秦卒20万?李杏湾遗址挖出累累白骨,专家:数目不对

项羽坑杀秦卒20万?李杏湾遗址挖出累累白骨,专家:数目不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09 更新时间:2023/12/15 19:33:51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击败王离的20万秦军,章邯因被赵高猜忌,怕重演蒙恬的悲剧,因此率本部基本无损的20万秦军投降项羽。

据《史记》记载,章邯投降以后,秦卒多窃言:“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所以有所抱怨。

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项羽本纪》中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于是项羽便找来英布、蒲将军商议,最后3人拿出意见,认为“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连夜动手坑杀秦卒20余万人于新安城南。除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活埋。

这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万的历史记载。

然而这件事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载,除此之外,再无前朝其他人证物证可以佐证,虽然两千多年来,史学家对此事多有怀疑,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推翻,所以只得信了。

可是河南义马李杏湾楚坑遗址的发掘似乎对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直接证据。

1912年,当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李杏湾村施工时,深入地下的铁镐从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最后,工人寻着骸骨挖出了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据粗略估计,坑中的骸骨大约有几千具,所以今天的“楚坑”遗址,在当地也被称作“万人坑”。

《括地志》记载,汉新安县城,即坑秦卒处。同样的说法在《史记·项羽本记》中也有记载,说“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新安古城就是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

李杏湾的村志也记载,这里就是历史上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遗址。同时“万人坑”坑中还发现了少量秦军独有的石胄石甲。

所以,可以确定,工人挖掘出的“万人坑”中的骸骨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的尸骨。

但是,“万人坑”虽然能够证明,项羽确实坑杀了秦军降卒,但数目却明显不对,就算还有其他葬坑未找到,但距20万的数字还是差距巨大。

对此,擅长古代战争史的秦汉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豪分析说:被杀的秦军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随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乱的秦军士兵,项羽并没有真的坑杀降卒20万。

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常言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如果我们对项羽坑杀秦卒这件事的人物、时间、地点综合分析,就会发现许多疑点:

疑点一:时间上不合理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投降的秦军是担心秦皇室如果胜利,自己的父母妻儿会被杀掉,所以有所抱怨。

然而刘邦占领咸阳是在汉元年十月,即公元前206年10月,这时胡亥、赵高已死,秦朝已亡;项羽率领40方诸侯大军到达新安城时是在前206年12月,中间差了接近两个月,根本不存在秦降卒担心秦皇室会报复的问题。

那么会不会是路途遥远,信息传递不便造成秦降卒误判呢?也不会。新安城距离函谷关约70公里,离咸阳约250公里,也就是哨探1-4天的行程,一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秦军得到消息,而且也不存在项羽故意封锁消息的可能(为了稳住秦军,项羽只会夸大义军的胜利)。

再说,《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坑杀降卒,是与章邯会盟3个月之后。如果说项羽担心秦军人多势众,不服领导,要下手也应该在会盟的最初阶段。而3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秦军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带领诸侯军向西推进了500公里,马上就要接近秦国向东的重要关隘函谷关,项羽却突然大开杀戒,时间上非常不合情理。

所以,时间上的矛盾不支持项羽坑杀降卒20万。

疑点二:项羽有必要坑杀降卒吗?

很多人把项羽坑杀降卒归结到项羽“无谋”、“自大”这样的性格缺陷上,想项羽能利用章邯和王离之间的矛盾,破釜沉舟一举灭王离,降章邯;彭城之战,项羽三万败刘邦57万,难道凭借的仅仅是楚霸王的“力能扛鼎”?这也太高估武将个人武力的作用了吧。

对于项羽坑杀降卒,《史记》中给出的理由是,秦降卒担心“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以及项羽担心“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司马迁这句话貌似很有道理,其实忘记了一个历史事实:章邯率领的秦军,是由修骊山的民工、战俘和部分士兵组成的,而其中的民工和战俘占绝大多数,来自齐楚燕韩赵魏各地。大多数章邯的部卒,并不担心回到东方。许多人可能还厌倦了战乱,对能够回归故里正求之不得。

所以不存在秦降卒担心“诸侯虏吾属而东”背井离乡的问题。章邯的20万秦卒就算不与秦有仇,也说不上有恩,毕竟都是穷苦百姓,所以项羽担心的20万降卒叛乱,也没有道理。

再说,擒贼擒王,通常的做法是杀将领而收军卒,项羽会愚蠢到反其道而行之?秦国灭亡,这20万秦军就没有了归属、效忠的对象,项羽只要略加笼络,他们成为项羽“嫡系亲军”只是迟早的事情,这么大一笔资本项羽会愚蠢的放弃?

所以,项羽根本没有理由坑杀20万降卒,除非真是脑袋坏了。

疑点三:诸侯军前后人数无变化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九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掠地,西至于河南。

这里明确说诸侯军40万,既然项羽已与章邯结盟,并封其为雍王,章邯也就已经是诸侯了,章邯的秦军也应该算作诸侯军了,也就是说,项羽统帅的40万人中,包含章邯的20万人。

而且,巨鹿之战前后的兵力情况也支持这一结论。

项羽率本部人马解救巨鹿,其本部人马应该与刘邦西行前的人马数量相当,约两三万人(刘邦到达咸阳时总兵力有10万,包括一路上加入的彭越、韩王成、魏将皇欣以及招降的高武侯戚鳃、襄阳侯王陵等)。即使我们将项羽的部队人数计算为刘邦的两倍,项羽会同赵国丞相张耳、燕将臧荼、齐将田都、济北的田安共同西进,其兵力也不会大于20万人。

再加上章邯的20万,总兵力40万,符合实际。

如果项羽将章邯的20万秦军全部坑杀了,那他到达威阳时的总兵力应该只有20万,而不应该是40万。

《史记》明确记载,项羽的诸侯军到达咸阳时是40万。

所以,诸侯军前后人数无变化也不支持项羽将20万秦卒全部坑杀。

疑点四:项羽的20万楚军能完成坑杀20万秦卒的任务吗?

项羽接受章邯投降后,“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对这些秦军采取的办法仅是将章邯作为“人质”留在楚营,使秦军长史司马欣继续统领秦兵降卒,这也证明秦军已经接受改编,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裹挟前行”。而且从最高指挥言司马欣,到各级将校都尉,编制齐全,战斗群体没有被改造和打乱,具有完整的战斗力。

所以,要杀这20万降卒,难度可想而知。项羽的20万兵马,除了本部10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外,其他诸侯军都缺乏战斗力,且各怀私心。以这样一支混编部队,要想一夜之间消灭一支具有完整战斗力的秦军,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算退一步讲,这些秦卒被收缴了武器,要让20万士兵一夜之间消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叫“羽诈坑杀”,就是项羽首先将降兵集中起来,去挖坑。当大坑开挖到兵士无法攀爬的高度时,突然对没有意识到危险来临的秦军下手,将他们驱逐进坑内。

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这些秦卒如果被收缴了武器,思想上肯定高度警惕,如果项羽再驱逐他们挖坑,是个人都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算这些秦卒后知后觉,当大难来临时,不甘心引颈就戮的20万秦军士兵造成的反噬也不是楚军能承受的了的。

无论如何,谁想出来坑杀这20万秦军,那都是无事生非自找苦吃。

疑点五:章邯不可能同意坑杀20万秦卒

乱世生存的本钱是实力。章邯之所以能够在背叛秦朝的情况下被项羽封王,就是因为手里有20大军,项羽如果打算坑杀这20万秦军,不管结果如何,在章邯眼里那都是要自己的命。谁能保证自己的活命家底被消灭后,自己不会被项羽像狗一样宰掉?

即使章邯被项羽说服,相信项羽在杀完秦军后放自己一马,可是没有了实力,将来如何在诸侯割据的世道生存?何况在这方面项羽恶名在外:先杀信任他的会稽郡守殷通,后杀自家上将军宋义。所以,章邯一定不会同意项羽坑杀秦军。即使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也不会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对项羽死心塌地。

章邯后来表现出的军事实力和对项羽的态度,也不支持坑杀秦军20万说:项羽大封诸侯之后,章邯的兵力经过了其他两位秦将的分拆后,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司马欣和董翳分别拉走了自己的队伍,可能还有许多士兵逃回了故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带领剩下的人马,在刘邦的腹地激战汉军的主力,也坚持了有10个多月。

而且,在刘邦和项羽的对抗中,章邯始终支持项羽。最后战败自杀也没有背叛项羽。

这些都说明,章邯对项羽没有抵触情绪,自然也代表项羽没有坑杀章邯赖以保命的“家底”。

从以上五个疑点来看,我们可以完全否定司马迁关于项羽坑杀秦军20万的描述。项羽应该只是坑杀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秦卒可能本身就是老秦人,或者是秦朝的死忠,而且项羽在坑杀之前应该是征得了章邯的同意。

那么,司马迁为何会如此描写呢?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坑杀秦军20万,是司马迁为褒扬汉朝政权而杜撰的。

《史记》中通篇都贯穿着这样的理论逻辑:失败者一定残暴,胜利者一定仁义。可是说项羽残暴,缺乏证据。仅仅说他屠城似乎难以服众。因为刘邦也屠城,而且次数和项羽相等。于是,再给他加上一条,杀俘虏,而且一杀就是20万,如此一来,项羽在读者和后人的眼中,便真正的残暴无疑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人们称为跨越时代、跨越民族、跨越国家的“三跨越”作品,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前几年在中国的火热程度,那简直就是爆表呀。“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对于热爱《三国》的朋友们来说绝对不陌生。此话乃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周瑜临

  • 刘表的一位部下,后来跟随刘备,却被诸葛亮罢免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一带)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诸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东汉末年,刘表是一位和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孙权相提并论的诸侯。彼时,刘表能够割据荆州,和众多诸侯相抗衡,麾下自然少不了众多人才。其中,就笔者所要说的向朗,也曾是刘表的部下

  • 刘璋坐拥蜀地十万兵马,为什么要引狼入室,招刘备入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东汉末年的天下可以用精彩纷呈来形容,诸侯们在同一舞台上明争暗斗,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也导致古今中外无数人对那段历史喜爱有加。在汉末诸侯中,割据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十分特殊。他们早在天下大乱前就在益州扎下根基,随后几乎是与世隔绝,安心在自己的天地发展,直到中原局势大体明朗,他们才姗姗来迟。赤壁之战后,刘

  • 曹操抓住了吕布之后,先把他勒死再砍他的头,为什么要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的人才,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足以担当重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才有了三国的精彩演绎。抛开文官不说,在众多武将当中,吕布排行首位,而且他的这个排名可是众望所归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多次做出不太道德的叛主行为,却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不过他在后来与整个朝廷为敌,直接怼上曹操,曹操花了三个多月

  • 诸葛亮说刘备占人和,能战胜曹操天时和孙权地利,为何蜀汉先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是继春秋战国是又一个亮点,英雄辈出,人才济济。但三国鼎立却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点的一条路。《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古代对三者关系的概括,而诸葛亮也在《隆中对》中进行了阐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

  • 如果秦始皇再活十年,项羽和刘邦还有灭秦机会吗,是正义还是篡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读史以明志,还可知兴衰。我们都知道,秦朝的灭亡是怎么一回事,二世祖胡亥在秦始皇死后被人扶上皇位,但阿斗终究是阿斗,怎么扶都是那个鬼样子。于是阿斗花天酒地游戏人生,朝政大权被他人掌控不说,自己还没有一点话语权,搞得天下大乱,秦始皇的棺材盖都盖不住了。这时,就该有人来“匡扶正义”了。秦始皇在位时期举国上

  • 唐代最狂扫把星:抱谁大腿谁倒楣,下场超悽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唐代官员郑愔一生抱过许多大腿,但每个当他靠山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在职场上除了硬实力,软实力也很重要,但如果“抱错大腿”,很可能升官不成,还因此受到牵连。唐代官员郑愔踏入官场后,就不断在寻找强而有力的“大腿”当靠山,然而他本身自带衰运,跟了谁谁就会倒楣,最后甚至自己丢了性命,还拉着全家族的人一起陪葬。

  • 《薛刚反唐》:唐朝大变局中的兄弟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薛刚闹花灯,踢死皇子,惊死唐高宗,让大唐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继位的唐中宗不愿意听从老妈武则天的话,被赶下皇位废为庐陵王。登上皇位的武则天,挥起屠刀屠戮薛家满门。秦英、罗章等大唐功勋世家不满武则天篡唐,也没灭门,他们的子女要不被杀,要不流落在外。薛刚带兵反武复唐,秦家、罗家、徐家等幸存后代,在保李显还

  • 唐朝之后,陆续更替了五个朝代,其中一开国皇帝喊契丹人“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王朝,但是再兴盛的王朝,也难逃历史的宿命;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自唐高祖李渊开始,至唐景宗李柷而亡,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后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

  • 明朝灭亡后,有300残兵逃到了南海建一国家,如今富得流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1644年4月25日的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眼前燃烧的江山,回想高祖皇帝建立大明时的意气风发,不禁黯然回头,步履蹒跚地走到一棵老槐树下写下血书,自缢而亡,276岁的大明王朝也在李自成的一把漫天大火中融化消亡。明亡之后,宗室成员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延续着明朝国祚,此外民间和军队中也有不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