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灭亡后,有300残兵逃到了南海建一国家,如今富得流油

明朝灭亡后,有300残兵逃到了南海建一国家,如今富得流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22 更新时间:2023/12/14 15:20:59

1644年4月25日的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眼前燃烧的江山,回想高祖皇帝建立大明时的意气风发,不禁黯然回头,步履蹒跚地走到一棵老槐树下写下血书,自缢而亡,276岁的大明朝也在李自成的一把漫天大火中融化消亡。

明亡之后,宗室成员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延续着明朝国祚,此外民间和军队中也有不少反清复明的志士,其中有三百残军,誓死不向清朝投降。

三百将士一路南下,然后在沿海一带乘船逃到了海外,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国家,此后繁衍生存,如今已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度,不少人依然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

明虽亡,忠犹在

女真人入主中原后,建立了满清王朝,成为华夏大地的新主人,然而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仍然有着大量的志士,依旧保留着对大明的忠心,即使复国无望,他们也始终以明朝遗民自居。

比如写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终其一生都致力抗清,明亡之后他于南明朝廷进行抗清活动,南明亡后又屡次拒绝清廷招安,曾在七年之间六次拜谒明孝陵,以寄故国之思。

清朝建立之后,民间反清复明的活动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康熙年间才趋于稳定,在这几十年间,部分遗民逐渐接受了明亡的事实,转而仕清,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始终坚持着,张杰绪和他带领的三百残兵便是如此。

张杰绪原本是明军中的一位将领,明末时期曾领兵和清军作战,虽然身份卑微,但从未忘却报国之念,但无奈江山大局已定,明军无力回天,张杰绪也只能带领残兵另谋出路。

当北方的皇城在熊熊大火中燃烧之时,张杰绪带领三百残兵一路南下,直至沿海一带,在此处停息了数月后,张杰绪决定带领部下去往海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明朝。

一行人乘船渡海,来到了今天被称为纳土纳群岛的地方,在明末清初时,这里被来自荷兰的侵略者占据,作为殖民地而存在,张杰绪部众到达后,自然少不了和荷兰殖民者爆发冲突。

定国邦,明心志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纳土纳群岛的位置,正好处于我国南海的边界地带,这是一片由众多岛屿组成的群岛,总面积约为2100平方公里,距离我国大陆大约1900公里。

由于地处遥远,所以清廷无法派遣军队抵达这里,将残明势力消灭殆尽,更何况身为游牧民族的女真人本就不精水性,也自然无法远渡重洋,将张杰绪一行俘获。三百残兵来到这里后,在岛上兴修土木,建立居所,将这里作为安身之所,

虽然不用顾忌清军的追杀,但是眼前的荷兰殖民者,却让张杰绪颇为头疼,不仅是因为两方人数上的差异,更是因为如果不能尽快安定下来,就只能继续漂泊四海,无以为家。

所以,一场无可避免的交战爆发了,张杰绪带领为数不多的士兵,在与荷兰殖民者进行多次血战,成功占据了群岛,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赶走殖民者后,张杰绪随即命人在岛上开荒破土,依靠丰富的海洋和渔业资源,三百将士就此在纳土纳群岛上定居下来。

不久后,居安思危的张杰绪为了避免群岛受到外敌侵犯,在多个岛屿上设立了防御望所,随后宣布成立国家,但没有国号。

建国之后,张杰绪仿照明朝的各项制度,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原本落后的纳土纳群岛在他的治理下,逐渐成为一个安居乐业之所。

身为明朝移民在此建国,代表的不仅仅是张杰绪一人的心志,更是众多遗民的普遍心愿,所以张杰绪于此建国以明心志,这里的“明”不单单是包含明朝遗,也包含他们对故国大明的哀思。

泽后世,今安在?

自张杰绪在纳土纳群岛建国后,三百将士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将远离尘世的岛屿变成了一个完善的人类社会。

张杰绪还在岛上设立了学堂,用以教育后代,所教的课程也均按照明朝设置,此外他还建立了军队来防范外敌,这些政策都帮助国家稳定和谐的发展着,泽被后世。

不幸的是,张杰绪在建立国家数年后便病逝了,他的去世让原本和谐的国家骤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张杰绪活着的时候,因为是他带领众人在此安居,是所有人的主心骨,所以能够服众,但是他一死,岛上谁也不服谁,特别是张杰绪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国王之位而交战,让本来和谐安定的国家险些一世而亡。

与此同时,此前被驱逐的荷兰殖民者,趁着内乱之时再度回到纳土纳群岛,因为缺乏张杰绪这样的统帅,再加上内战使得国家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和荷兰殖民者交战,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在群岛上生活。

此后的两百余年间,这三百残军的子孙在岛上开枝散叶,当初张杰绪实行的政策,随着一代代的繁衍,不断被完善和改进,纳土纳群岛已经成为他们世代生长的家乡,这也使得在这一带地区,华人的比例相当之高。

张杰绪建立的王国,绵延百余年,直到步入近代以后,纳土纳群岛被印度尼西亚纳入领土范围,岛上的华人也逐渐迁往他处,如今的纳土纳群岛上,华人大约占据10%左右,虽然比例已经不高,但是岛上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

结语

如今,得益于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纳土纳群岛已经成为一处“富得流油”的地方,从这里产出的资源,造福着周边的千家万户,但岛上的居民却很少有人知道张杰绪的存在,我们也只能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方才能够听到些许关于他的故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一个和尚对朱棣说了8个字,朱棣便下定决心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初年有一位和尚很是奇怪,他不在寺庙里安心念经,却偏偏喜欢参与朝政,参与朝政倒还罢了,按理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应该劝谏藩王好好的效忠中央,来维护中央王权,可他偏偏相反,不仅不劝藩王效忠中央,反而还一个劲儿的撺掇自己辅佐的藩王去推翻中央,怎成想地方藩王在他的鼓动下居然真的去做了,那么有趣的问题就来了

  • 一个被人误会了1000多年的北宋名将,我们一直把他当成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潘仁美这个名字,看过杨家将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潘仁美作为里面的大反派,不仅害死杨老令公,还专门和杨家为敌,杨三郎和杨七郎的死也和他拖不了关系。然而历史上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却是一个大忠臣,北宋的名将。潘美是北宋初年的名将,和宋太祖赵匡胤一起东征西讨,而且和太祖赵匡胤的关系非常好,北宋征灭南汉,讨伐南唐等战

  • 胡适先生的十大经典语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胡适(1891—196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其一生兴趣广泛,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红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一生共获取了35个博士学位。被蒋介石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其为人温和儒雅、满腹经纶

  • 鲁迅:人生三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作家鲁迅在他短暂的56岁人生旅途中,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思想上始终高举着反封建的大旗,可有谁知道,在他个人情感上,却没有挣脱掉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寻找人生伴侣上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斗争和不平凡的磨难。阿琴:一厢情愿阿琴是鲁迅母亲自家小兄弟的长女,聪慧,识字,能看懂医书。1899年,19岁的鲁迅辗转

  •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北京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从近千年前开始北京就成为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从宋朝开始,即便是处于分裂时期,北京也是全国或者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在元朝建立之后,北京成为了都城,为了实行汉化,忽必烈就在北京修筑了宫殿,不过也是因为汉化的失败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在明朝成立之后,北京都城的地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半分”纸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是日军侵华的经济工具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并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达到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战略目的,更为了能全盘掌控华北金融,日本侵略军筹备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38年2月11日,中国联合准备

  • 徐悲鸿《七喜图》背后的爱情 自嘲三角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艺术界,徐悲鸿是个“超人”,他的画作,后人难以超越。他作于重庆的《巴人汲水》,在北京举行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中,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作为重庆人,谈到这位大师格外亲切、自豪,因为徐悲鸿的创作巅峰期在重庆。后人解读悲鸿“三只喜鹊”抗战时期,徐悲鸿在江北盘溪生活8年,成就

  • 鲁迅:酷爱吃螃蟹 常买大闸蟹送给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代,说起吃蟹,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鲁迅。很多文豪,同时也是“吃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鲁迅的日记中,更是屡屡提到吃蟹。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10月05日A07版,作者:肖郭,原题:《民国蟹事》蟹,让鲁迅的生活增色不少。鲁迅对于螃蟹,有两种吃

  • 民国时期故宫的文物谁在看护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到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赶出宫的12年间,溥仪以及清朝遗留下的老太妃太嫔一直住在紫禁城中,他的大婚也是在紫禁城中举行。在这12年间,故宫中的文物理论上来讲一直保存在故宫。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给宣统小朝廷的钱,是远不足以维持小朝廷奢靡的生活的。溥仪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亲信,溥杰

  • 民国时期故宫对外开放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几则故宫博物院开放首日的报道:1925年上海《申报》:"第一日开放售票约十万,由鹿钟麟派兵弹压"1925年天津《大公报》:“(十月)十日十一日两日系全部开放,故游人较往日为多,开放之第一日,计有游人二万余。开放第二日,游人较第一日为多,计有三万余。清宫地址本属辽阔,然因游人过多,触处均现非常拥挤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