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缺陷?大将们总是造反

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缺陷?大将们总是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2/13 7:00:17

“汉祖起丰沛,承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硅赞美汉高祖刘邦的一首诗中的几句,对刘邦的才华和功业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的确,刘邦能从一个出身寒微的乡村无赖汉,经过数年奋斗,最终鲤跃龙门当上天下之主,本身就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史诗。

《史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后,有一次与大臣们闲谈,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让大家讨论一下他的成功秘诀。大臣们畅所欲言一番后,刘邦最后做了一番精辟总结,他认为他之所以能战胜秦朝和项羽,根源在于他的用人之道。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才,都是一世之杰,却都能为他竭忠尽智,“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以看出来,刘邦对他的用人之道颇为自诩。不可否认,刘邦在识别人才、招揽人才、驾驭人才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在楚汉争霸中,刘邦长期处于劣势,而天下英才却舍弃实力雄厚、占尽上风的项羽,而甘愿前来投奔他,就很能说明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刘邦的用人之道也同样未能例外。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一个大缺陷,在开国之后,这个缺陷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昔日那些忠心耿耿的大将们,与刘邦的关系很快恶化,并且接二连三背叛了他,起兵造反之事屡有发生。

开国功臣接二连三起兵造反的现象,在其他朝代如唐、宋、元、明、清都极为罕见,但在刘邦时代却成了司空见惯之事。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还无可厚非,但如果集中成批出现,恐怕就值得深思一番,充分证明,刘邦的用人之道存在很大缺陷。

公元前201年,大将韩王信率先起兵造反,把边防重镇马邑献给匈奴,还联合匈奴骑兵攻打太原。刘邦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征讨,结果被匈奴人包围在白登山差点回不来。

公元前197年,代王陈豨起兵造反,刘邦再度御驾亲征。陈豨造反差点引发恶行连锁反应,一代战神韩信居然也与陈豨暗通消息,“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准备起兵响应陈豨,结果被吕后发觉,设计处死韩信。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英布是汉初有名的战将,史书称他“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他的部下都是精悍的老兵,“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与项羽的部队战斗力相似,一度给刘邦造成很大麻烦。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也起兵造反。燕王卢绾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玩到大,一路跟随刘邦历经坎坷,同甘共苦数十年,最后也与刘邦兵戎相见。

刘邦的用人之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昔日同生共死的老弟兄,为什么纷纷弃他而去,甚至翻脸成仇?

纵观这些人的一生经历,就可看出端倪。刘邦在开国战争中,经常采用极为丰厚的物质利益来提升部下作战积极性,如《史记》所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刘邦为了最大限度刺激部下的积极性,把“裂土封王”这种其他朝代轻易不会使用的手段当成家常便饭,动不动就把武将分封为一方藩王,可以占据成百上千里的土地,俨然成为国中之国。武将们当然高兴了,但是这种做法却后患无穷。

到了和平年代,众多的藩王大将依旧手握重兵称霸一方,已经成为威胁到汉王朝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这样一来,刘邦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明里暗里限制、剥夺藩王大将们的实力和地盘,以巩固皇权。如此一来,双方矛盾油然而生,火拼最终不可避免。

刘邦的用人之道的缺陷之处在于,过于重视、强化物质利益刺激手段,而忽视了对部下忠君爱国之心的塑造和养成。结果刘邦君臣之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已经蜕化成一种纯粹的利益交换,我给你出力卖命,你给我高官厚禄,除此无他。看似满朝文武济济一堂,实则严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既得利益受损或难以为继,他们就会毫不犹豫选择背叛。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而言,刘邦作为高层管理者,他的失误就在于未能妥善处理好物质利益刺激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搞成了一手硬一手软。部下心目中只想从企业中攫取利益,并未发自内心建立起对企业的尊崇敬畏之心,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并非偶然。

标签: 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爽独霸朝纲,司马懿正在韬光养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曹操选择的继承人曹丕短寿,四十岁就亡故了,曹丕给曹睿安排了三名托孤大臣,曹真,陈群与司马懿。十三年后,托孤的一幕又一次上演,曹睿寿数比曹丕更短,只有三十六岁而且三位亲生儿子皆早夭。这次被托孤的对象成了曹睿的养子齐王曹芳,托孤大臣成了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曹真的儿子,作为宗室的托孤代表,直接面对老奸巨猾

  • 宋代最凄惨的君王,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9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宋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当年他18岁就被权臣史弥远带到京城,不到两年就登上了帝位,其经历堪称传奇。赵昀成为皇帝之后,前十年朝中大权被史弥远牢牢掌控,当史弥远死后赵昀得以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从端平元年(1234年)到淳祐十二年(1252年)的180年间,宋理宗在政治、经济

  • 一代明君收婢女为妃,儿子死后依然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万贵妃,明朝,历史解密

    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是一代明君他为于谦等名臣平反昭雪,安排荆襄流民。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两为太子,皇位也是得来不易。在朱见深这动荡坎坷的太子时期,身边一直有位女子陪伴着,她陪伴着朱见深度过了这混乱的太子时期,并且成功的在朱见深成为皇帝之后,封为贵妃,享尽一切荣华富贵。万贵妃出生卑微,相

  • 王人美和叶浅予相爱过吗?他们的婚姻生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人美,民国,历史解密

    作为一代著名画家,叶浅予有着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即使在他辞世2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被圈内人广泛知晓。在艺术成就方面,他以漫画、速写以及印度舞画而知名,他在当代艺术圈的历史地位极高。但有一些人知道叶浅予,大约也和他的婚姻有关。在44岁之前,叶浅予有数段不成功的婚姻。在四十八岁那年,他有机会牵手王人美……

  • 周介孚: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鲁迅祖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介孚,鲁迅,历史解密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鲁迅祖父。1893年回乡发生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

  • 古代人“一日几餐”?秦汉一天两顿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历史解密

    秦汉一天两顿饭从史料所记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这两顿饭一般在什么时

  • 在三家分晋之前,春秋时期的晋国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国,春秋,历史解密

    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改写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三家分晋预示着晋国的衰败,却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国的强盛。促使一个国家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晋国统治结构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晋国的瓦解,六

  • 为什么只有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就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为什么只有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胆子大心无拘束。为什么只有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李傕、杨奉就不能?三国时期的曹操占据了北方,建立了魏国。这其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就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那为什么挟天子的就只能是曹操,而不能是其他人呢?

  •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历史上,因皇位而引发的惨案不在少数。有因皇位兄弟反目的,父子成仇的,甚至还有“宣武门惨案”,那今天小编呢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同样是由于争夺皇位而引发的政变,它虽然没有宣武门那么惨烈,但也让后人引以为戒。好啦,那就跟着小编一起去回顾下这段历史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他推翻蒙元

  • 五帝之一舜——姚重华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姚重华,历史解密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