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难道不怕曹操杀他吗?

历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难道不怕曹操杀他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121 更新时间:2023/12/30 19:45:57

历史上昌豨三次背叛曹操,最后一次背叛曹操的时候,于禁不顾多年的交情,以曹操说过“围攻后降者不赦免”为由,将他斩立决。那么昌豨为什么要那么任性,难道不怕曹操杀他吗?

曹操平定徐州,泰山群雄归降

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三国志·武帝记》

东汉末年,臧霸先是从属于徐州陶谦,抗击黄巾军。在陶谦被曹操逼死后,臧霸不愿归属于曹操,于是就脱离体制,与孙观、吴敦、尹礼、昌豨等人各聚义军,盘踞在泰山周围,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袁术大举进攻徐州,时任徐州太守的刘备出击迎敌,双方在盱眙、淮阴相持不下。此时,寄居在徐州的吕布,在袁术的怂恿下反客为主,趁虚攻占了徐州,自称徐州牧。当时吕布不仅顶着“躬杀董卓”的光环,而且勇冠三军,还是曹操的死对头,因此,臧霸与孙观、吴敦、尹礼、昌豨等人“悉从布”,共同对抗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逐鹿中原之战进入尾声,曹操东征徐州。吕布在抵挡了三个多月后,最终殒命白门楼,而臧霸等五人则归降曹操。随后,曹操未雨绸缪,提前为即将到来的官渡之战布局。他先是从琅邪国、东海郡、北海郡三地分出部分土地,新设立了昌虑郡,并将城阳、利城二地由县升级为郡,后又任命臧霸为琅邪相、昌豨为东海郡守、吴敦为利城郡守、尹礼为东莞郡守、孙观为北海郡守。

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曹操还“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可见,在这五人当中,曹操最为看重的人无疑就是臧霸。这也让心高气傲的昌豨不服,为他后来反叛曹操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在曹操一统中原,袁绍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藏霸、昌豨等五人选择归降曹操,可谓是明智之举。但是,五人均为山贼出身,他们平时争强好胜、我行我素惯了,能否适应体制内的制度尚不得而知,另外,曹操唯独对臧霸委以重任,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昌豨为何敢于三次反叛曹操?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曹操当时不仅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且已经一统中原地区,是当时唯一有实力同袁绍掰手腕的诸侯。但是,身为降将的昌豨,却敢于三次反叛,丝毫不惧曹操的实力,他的底气何来呢?

1、第一次反叛:为了自保

建安四年(199年),汉献帝不堪忍受曹操专权,就冒险将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此时身在许都,而且又是汉献帝皇叔的刘备,在经过一番衡量后,决定参加此次反曹行动。但是,刘备毕竟是“非常人”,他敏锐地预感到可能会出事,于是就主动请缨外出讨伐袁术,趁机逃离许都,随后杀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公开与曹操决裂。

当年在陶谦去世后,徐州士族就拥护刘备当了徐州太守,但后来被吕布赶走,这次重回旧地,刘备自然也受到当地士族的欢迎。据史书记载,刘备重回徐州后,东海群守昌豨率先反叛曹操。在他的示范效应下,徐州“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这使刘备的实力大大增强。

那么,车胄尸骨未寒,昌豨为何就迫不及待地投降了刘备呢?事实上,昌豨如果不及早投降,小命可能就会不保。因为负责镇守下邳城的正是刘备的大将关羽,而东海郡紧邻下邳城,如果昌豨不主动请降,关羽必将兵临城下,昌豨将兇多吉少。

所以,昌豨第一次反叛曹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自保,二是想攀上刘备这棵大树。

2、第二次反叛:将宝押在袁绍身上,目的是为了加官晋爵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了确保在即将到来的官渡之战中后院不起火,就以衣带诏事件为借口,再次东征徐州(刘备)。刘备战败后投奔袁绍,

在此之前,曹操已令琅玡相臧霸率领精兵进入青州,占领了齐、东安以及北海等地,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牵制住青州刺史袁谭,让其不能增援官渡;二是要巩固右翼,防止袁绍从东边突袭许都。此过程昌豨无缘参与,只能作壁上观。

同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旗开得胜,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但袁绍毕竟实力占优,他很快就还以颜色,击败了出击的曹军。此后,双方陷入僵持阶段。

就在此时,盘踞在汝南的黄巾军首领刘辟、龚都等人叛归袁绍,趁虚攻打许都。袁绍得知消息后大喜,马上派刘备领兵至汝南“与辟等略许下”,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刘备是衣带诏事件的唯一幸存者,又是根正苗红(有争议)的皇叔,他以败军之将的身份去投靠袁绍时,不可一世的袁绍竟出邺城二百里来迎接他,可见其江湖地位之高。

刘备要从邺城到达汝南,东海郡是必经之路,也就是说要经过昌豨的防区。而昌豨不但不拦截刘备,反而选择再次向刘备投降,从而让刘备顺利到达汝南。昌豨此次投降的动机,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但原因并不复杂。

与臧霸、孙观等人受到曹操的重用不同,昌豨在投降曹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当时刘备则拥有超高的人气。更重要的是,袁绍当时的实力强于曹操,很可能会在官渡之战中胜出。因此,昌豨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选择弃曹操并加入袁绍、刘备阵营,算是正常操作。

事实上,当时选择投降刘备的远不止昌豨一人。据史料记载,在刘备到达汝南后,其强大的个人号召力随之体现出来,出现了“刘备出袭濦、强诸县,县众多举而应之。使自许县以南之地,吏民皆甚不安”的局面。

所以,昌豨选择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再次投降刘备,是因为他将宝押在了袁绍身上,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加官晋爵。

3、第三次反叛:自取灭亡

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三国志·藏霸传》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青二州,统一北方只是时间问题了。此时,臧霸携孙观、吴敦、尹礼、孙康等人效法萧何,主动向曹操请求将子弟及家属迁往邺城,置于曹操的监视之下。曹操早有此意,于是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藏霸等人的请求,并给予他们“皆封列侯”的赏赐,但是,昌豨并不在封侯之列。

一旦曹操统一了北方,徐州的战略地位就会下降,昌豨再难有出头之日。因此,昌豨就趁曹操远赴北海淳于(黄县)讨伐海贼管承的机会,再次反叛,为自己争取封赏。但是,不懂事不过三这个道理的昌豨,却打错了算盘,因为大环境已经变了,这一次,曹操不会习惯着他了。果然,昌豨被于禁“陨涕而斩之”,昌豨自己玩死了自己。

昌豨此次反叛的原因是什么?隋唐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颜师古认为,原因就是昌豨“自恃其才略,过于臧霸之徒也。”

综上所述,昌豨之所以连续三次反叛曹操,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才华支撑不起他的野心。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一点,因此才不安守本分,企图通过反叛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本。可惜他的表演逃不过曹操、刘备的目光,因此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曹操容忍昌豨两次,为何第三次要置他于死地?

昌豨前二次反叛,最后都以再次归降曹操而告终。而在第三次反叛时,昌豨同样是在招架不住的情况下,主动向于禁投降,但于禁以曹操曾说过“围攻后降者不赦免”为由,将他就地正法,不让他有见曹操的机会。曹操听说此事后,叹息道:“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

不过,曹操此话只是说给部属们听罢了,并不是他心中所想。因为当时曹操人在北海的淳于,而昌豨则被围困在东海郡,出城无路,昌豨不可能绕过于禁与夏侯渊而“诣”他。所以,曹操说此话实质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狂喜,言下之意是“终于解决了这个毒瘤”。

事实上,曹操派与昌豨旧交甚笃的于禁去讨伐昌豨,摆明了就是要置昌豨于死地。因为于禁平生痛恨不守军纪者,当年曹操的青州兵违法时,于禁就依法先斩后奏,而曹操也认可了他的做法。另外,于禁为了避嫌,必然不会轻饶昌豨。更重要的是,在于禁急切难下之时,曹操又派心腹夏侯渊率兵增援于禁。明眼人都可看出,夏侯渊是以增援于禁之名,实施监视、敲打于禁之实,在这种情况下,于禁除了处死昌豨外,已别无选择。

那么,在昌豨前两次反叛时,曹操都选择原谅了他,为何第三次非要置他于死地呢?

1、曹操第一次原谅昌豨:大环境决定

昌豨第一次反叛时,正值官渡之战的前夜。当时曹操虽然已经一统中原,但是,他在徐州的统治并不稳固。在刘备杀死曹操所置的州刺史车胄后,徐州“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就是证明。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因为曹操之前两次东征徐州时,所过之处大肆杀戮,导致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从而引起青、徐两州人民的反感。

因此,曹操为了专心对付袁绍,就将青徐二州全权委托于藏霸,其他人则负责协助藏霸。

曹操此时的主要目标是袁绍,其它皆小事。在这个原则之下,曹操为了稳固后方,就亲自东征徐州,将刘备赶跑,但对于“叛曹公为先主”的众人(包括昌豨在内),则一律既往不咎。昌豨因此逃过一劫。

2、曹操第二次原谅昌豨:因为张辽

官渡之战激战正酣之时,昌豨再次反叛曹操,投靠刘备。正是因为昌豨的放行,刘备才能够从邺城顺利到达汝南,并带领刘辟、龚都等人进攻许都。此时,曹操只是派曹仁击溃了刘备联军,而暂时不讨伐昌豨。这是因为东海郡夹在下邳、琅邪国、广陵郡之间,昌豨暂时无法实质性威胁到曹操。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张辽、夏侯渊联诀攻打昌豨。从曹操派出的阵容来看,曹操已经起了杀心。但不知道是张辽真的未领会曹操的意思,还是他有意给昔日老友一条生路,他竟冒险上三公山劝降昌豨。

张辽劝降昌豨立了一功,曹操自然不愿意下爱将的面子,再将昌豨处死。但是,他却意味深长地对张辽说:“此非大将法也”,这表明,曹操的内心其实是责怪张辽的。

3、昌豨三叛,曹操杀鸡儆猴

在刘备第二次入主徐州,以及后来他到达汝南之后,曹操辖区内均出现“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这一反常现象,这令曹操心中无比窝火。而更离谱的是,刘备竟能顺利穿越臧霸、孙观、昌豨等人的防区顺利到达汝南,领导刘辟等人作战,这简直就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不过,曹操当时虽然恼怒,但他却强压怒火,因为翼州未平定。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青二州,统一北方之战取得重大胜利。此时,对曹操而言,徐州的战略地位已经下降,因此,下一步,他就要进行秋后算账了。

曹操给“泰山五雄”中的四人封侯,唯独不给昌豨任何封赏,就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可惜昌豨没有政治智慧,他不仅不保持低调,反而站出来当出头鸟,再次反叛。于是,曹操就顺势而为,派于禁出征东海郡,并传令“围而后降者不赦”,这就相当于断了昌豨的退路。

所以,曹操派于禁出征前,就已经下了处死昌豨的决心。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杀鸡儆猴,警告那些心有异志者:今时已不同往日,再有叛我者,必杀无赦。

综上所述,昌豨第一次反叛时,曹操之所以选择原谅他,是因为当时曹操须集中精力对付袁绍,因此必须保证后方的稳定,所以才选择对此事进行冷处理。而他第二次反叛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则要感谢老友张辽,是张辽以一己之力保住了他的性命。

第三次反叛,则是昌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自取灭亡的蠢事,被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嘉靖和万历两人都是半斤八两的 两人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就奇葩程度而言,嘉靖和万历,谁更胜一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明朝这么多的奇葩皇帝之中,嘉靖和万历在其中榜上有名!但若要论这两位皇帝,谁的奇葩程度更胜一筹,那就有的一谈了。首先嘉靖和万历都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主,所以就这方面,这两人谁也不要瞧

  • 历史上被传成紫薇大帝转世的四位帝王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道教中,紫薇大帝的全名为中天北极紫微太皇大帝,传说紫微星现世,必有明君出现,那么历史上被传成紫薇大帝转世的四位帝王分别是谁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盘点。第一次:刘邦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其母有一次在水塘堤坝上闭目小憩,梦与天神不期而遇。逢上雷电交加,天色阴暗,其父太公到塘坝接应其母

  • 徐晃和关羽是老乡,为何徐晃投靠了曹操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的长河中,数不尽的英雄你来我往各显风采,很多无名的将领在动乱纷飞的年代里不断的崭露头角,建立自己的功勋,英雄辈出最多的当属于三国那个时代,只要你有足够的才能和胆识,或许就可以在那个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下面要讲的就是三国曹魏将领徐晃,战斗力位列曹军的“五虎将”曹操就因其治军严整评价说,称

  • 宋朝的经济文化在靖康之变发生后,有哪些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变可以说是北宋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宋朝南迁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南宋的建立,使政治中心南移,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同时,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心也随之南移,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南北格局。毫无疑问,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并

  • 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到底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

  • 张兴在靖难之役中单骑追敌,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张兴是明王朝初期的一个将领穿,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单骑追敌,最后结局怎么样了?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文元年七月份时,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难为旗号正式发动叛乱,身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的张兴自然坚定地站在朱棣这边,跟着他一起转战南北。当时他的侄子张勇也在军队中效命,

  • 朱允炆派张信擒拿燕王朱棣,结果张信转身就叛变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封建社会,臣子明白争斗双方谁才是强者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张信,张信是明代初期上一个将领,朱允炆派张信擒拿燕王朱棣,结果张信转身就叛变了,顺利活到八十一岁。张信的父亲叫作张兴在永宁卫担任一个指挥佥事,等到父亲去世之后,按照当时军中子承父职的惯例,张信也当上了永宁卫指挥佥事,之后

  • 为什么说法正与刘备关系比诸葛亮更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与刘备相比,他的见识远要比刘备要强,至少曹操在少年之时便已经通读《孙子兵法》,理解到其中的意思。而刘备呢?除了四处卖草鞋、编席子之外,似乎史书并没有过多的介绍。简单分析可知,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事,他绝大多数情况还是靠别人的帮衬。而曹操则不一样,他是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诗人,他可以在创业疲惫

  • 王弼被朱元璋诛杀,为何其子孙却能富贵安稳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充满传奇的人,他出身贫寒,不仅放过牛还当过乞讨的和尚,是真正的从社会的最低层走上了一国之君,而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明朝确实也开始越来越繁荣,然而到了晚年的朱元璋大肆诛杀权臣,很多开国功臣都被他一一清算。也许是他害怕功高震主的权臣影响自己的地位,也有可能是为了年轻的皇长孙朱允

  • 王政君的两任丈夫为何都无故身亡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王政君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曾出任廷尉史,祖上是齐国的贵族。母亲是王禁的原配正妻,但是他妒忌心太强,容不下其他的妾室,于是和王禁合离以后,改嫁给苟宾为妻。王政君未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曾经梦到,一轮圆月迎面扑到自己的怀内。王政君十四岁的时候,出落的亭亭玉立、性格温顺可人,貌美聪慧。父亲王禁给他许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