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作为长子又是太子 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选择谋反

李承乾作为长子又是太子 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选择谋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43 更新时间:2023/12/23 0:12:41

还不知道:作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已经当上大唐太子,为何还要谋反?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太宗历来为史学家们奉为圣明之君,他励精图治,文韬武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他的儿子们似乎没有遗传到他的良好基因,诸子多有不善,尤其是其长子李承乾。他年少聪敏,深得太宗喜爱,八岁时即被立为太子,却在17年后,因谋反被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那么,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冒险谋反呢?

关于李承乾被废的原因,历代史学家早有研究。《旧唐书》中说"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剧的原因是其个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所造成的,后来大多数人也都接受这一观点,认为李承乾的谋反被废,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英国学者霍华德·韦克斯勒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的朝廷官员来说,承乾的行为显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体统;他可能是精神失常。"然而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导致李承乾个人悲剧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对其教育上的失误外,主要原因还是其在贞观初年党争中的失败。

实际上,李承乾并非愚笨之人,相反的,他"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唐太宗评价他"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可立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身为嫡长子,又兼有诸多优良品德,很得太宗喜爱,很早便被立为太子,唐太宗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是为他选拔名师,贞观四年(630年)七月,选拔了前朝名臣李刚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又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对他的老师们也是敬重有加,师徒之间相处甚欢。其次,是对其政治能力的培养,贞观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岁时,唐太宗下诏:"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委太子裁决。若仍不服,然后闻奏。"即让李承乾开始听讼,有意培养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现也让唐太宗很满意,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时,唐太宗对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一时期李承乾也有过失之处,他年纪渐长,贪玩的本性开始暴露,"好声色,漫游无度",然而太宗认为却是无伤大雅,是可以通过教育改正的。

然而,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太宗对李承乾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太子承乾本身患有足疾,行走艰难,当时的魏王李泰声誉鹊起,太宗开始宠爱起李泰,李泰凭借太宗的宠信和自身优势,"潜怀夺嫡之计,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此时的李承乾和太宗关系也开始恶化,太宗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这样的变化与李承乾的性格表现和太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李承乾由于跛脚,行动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较自卑,太宗对李泰的宠爱,以及杀害了他所宠爱的太常乐童称心等做法,无疑对李承乾造成了影响。

太宗对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评为主,对他的成绩却多有忽略,甚至给他选拔的辅臣也都是敢于"犯言直谏"型的,太宗为了鼓励他们劝谏,对于劝谏的大臣也都是有谏必赏,长期得不到肯定,对于李承乾的心理影响可想而知,以致他的行为越加乖戾,到后来对于敢于提出尖锐意见的功臣,"往往遣人阴图害之"。

随着魏王李泰的日益得宠和势力的扩张,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坐不住了,开始和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攻打西宫。

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造反,李承乾对他的卫士纥干承基说:"我东宫的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步远,齐王怎么能比呢?"随后,纥干承基因齐王叛乱收到牵连,被捕入狱时,告发了此事,李承乾因此被贬为百姓,流放黔州,后于贞观十九年去世,死后太宗为他停止朝会,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李承乾本想以军事政变的形式,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李泰,没想到事情泄露,自己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而魏王李泰虽然深得太宗宠爱,最终也没能登上太子之位,反倒是晋王李治看似不争不抢地捡了漏,登上了太子之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进士写诗讽刺皇帝,为何却没遭到处罚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封建的时代,皇帝可以说没有人惹的,就是要说皇帝的名字,也有可能遭到杀头的罪。直说说骂皇帝,那就更是不敢让人想象了,但是在宋朝可是有特殊的例子,比较正经的大官每个朝代都是有的,但是能够公事公办的人,在其他时候不多,唯独就是在宋朝最多,就比如说开封的包拯,还有当时大宋的宋慈等人,大家当然都知道自己清高

  • 金忠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朱棣会和他无话不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棣敏感多疑,而金忠是明朝初期的一个知名大臣,那么他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朱棣会和他无话不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金忠出生在宁波,从小就喜欢读书,博览史籍,熟读兵法,各种自学成材。到了33岁的时候,前往通州去探望在那里当兵的二哥,后来进入北平燕王府当卫兵,不久之

  • 宋濂身为文臣之首,为何他的儿孙会被处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文人一生平平稳稳游离在文艺和政界的人,其实不多的。可能因为文人一方面要处理文艺里那些有点“空中楼阁”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方面也要留一点精力放在官场案牍上,所以精力可能有限,而往往在文艺方面更有兴趣也更能胜任,这就导致在做官方面,跟以前官之道趋利避害的老油条们眼里,两种力量其实是存在差距的。所以

  • 赵匡胤都能够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为何没有效仿前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对宋太祖成功的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那些和他们一起南征北战,最后拥他上皇位的大功臣。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既不伤害那些功臣,又能将权力收回,然而明

  • 老三胤祉文武双全,为什么康熙不传位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时代,老三胤祉文武双全,身体素质比雍正还好,年龄又比雍正大,为什么康熙不传位给他?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胤祉自己的问题,雍正继位之后曾给胤祉亲笔写过一封书信,在书信中雍正一句话就点透了胤祉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的手段。与世无争,专心于著书立作的胤祉胤祉的生母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是康熙早期后宫四大妃之一,

  • 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何要鼓励分家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商鞅变法,相信大家都比较耳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格局,让一直偏居在西部的秦国开始崛起了,促进了秦国灭掉六国最终统一。虽说商鞅本人最后落得个车裂的结局,但是他的变法对于秦国来说确实功不可没,是秦国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大事记。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在最短

  • 汉朝时期为何会出现太后干政的现象?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王朝太后执政,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历史上,汉朝的太后干政情况很严重,这种权力现象几乎一直伴随着汉朝,随着汉朝生,也随着汉朝亡。从西汉初的开国皇后吕太后,再到薄太后、窦太后,最后到东汉末的何太后,这些女人们在汉朝的权力生态中,都占据着重

  • 汉朝时候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和现代有哪些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文化,汉代永远是个绕不过去的朝代。很多中华文化的符号都与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过年也是一样。在早期的夏朝制定的夏历中,一年是以正月为开始的。但商朝就改了,改成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初,到周朝又往前推进了一个月,变成十一起为一年之始。汉初沿用秦制,秦朝认为自己是水德,把每年的开始定在十月。一直到汉武帝

  • 袁绍四世三公而曹操是白手起家 曹操军事实力是如何远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白手起家,其军事实力是如何反超袁绍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与袁绍在事业上的起点差不多,朝廷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在董卓掌权,曹操和袁绍害怕对己不利,先后逃离京都洛阳后,两人才形成了较大的“家底

  • 朱元璋的得力幕下范常平时是如何体恤百姓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朱元璋的得力幕下范常的故事。范常是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得力部下,出生在滁州,当老朱带着一支军队南下进攻滁州,并在当地驻军的时候,范常带着自己所写的一些策论来投靠,希望能够辅佐他一起打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