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七岁称王却苟且偷生16年,推让5次后才登基

他七岁称王却苟且偷生16年,推让5次后才登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41 更新时间:2024/3/17 10:50:33

公元前180年,高祖的臣子们对后宫势力发动了军事政变,政变相当顺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诸吕被屠杀殆尽,大臣们纷纷要求当时的傀儡皇帝下台,另立新君,然而立谁则成了问题。

当时的人选有淮阳王、恒山王,齐王。淮阳王和恒山王的母亲被吕后用计杀了,它们被养在后宫充当了惠帝的儿子,大臣们一致认为如果将他们其中一人立为帝,那么将来他必定要为吕氏报仇,齐王本是高祖的长孙,是最有资格登基为帝的,但有大臣反对说,吕氏凭借外戚的身份,作恶多端,几乎危及宗庙,祸乱功臣,现在齐王的舅舅暴戾如虎,齐王如果登基,他的舅舅可能会将吕后当做楷模。

既然不能从惠帝的儿子和高祖的孙子中寻找,那么就只能从高祖的儿子里来寻找了,于是身为代王的刘恒进入了诸大臣的视线中,刘恒到山西做大王的那年才七岁,然而一个七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遵循国家政策休养生息,更懂得如何应对吕后对刘氏家族的迫害,在山西的16年,刘恒谨小慎微,从不明目张胆的对朝廷政事指手画脚,并且采用避开吕后的方法,召集文人雅士沉浸在琴棋书画中,这让他多年来总能不被吕后重视,而在大王位上呆了16年。

据大臣们所言,刘恒为人仁慈宽厚,这当然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母亲薄氏一家,谨厚善良,··势单力孤,至于立刘恒的理由,简直是信手拈来,惠帝和刘肥刘如意死后,他就是高祖皇帝的长子,汉朝自开国以来就宣扬孝道,刘恒在在这方面是最适合的人选。

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所有大臣的认可,当使者来到山西见到刘恒,把来意说明后,刘恒陷入了沉思,自吕后专政以来,刘恒见到和听到很多刘氏子孙进入长安,就再没有出来的讯息,长安在那段时间无疑成了刘氏子孙的坟墓,有去无回。现在吕后一死,然而邀请他到长安的那些大臣大都是阴谋家,这些人善于使用诡谋并不是传说,在帝国发展到此时的日历上,一直都有他们阴谋轻取别人性命的事发生,周勃倒并非是阴谋家,可陈平是。在刘恒看来,这些人不但是阴谋家,而且还是野心家,在此之前他们之所以不敢有所动作,是因为吕后还活着,吕后一死,他们又以平叛诸吕功臣自居,又怎么肯甘于人下?只凭他们敢于向吕氏家族动手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刘恒必须要仔细考虑是羊入虎口还是柳暗花明。

但是他的一位谋士解除了他的忧虑,这位谋士认为:当初秦朝失掉民心,天下豪杰纷纷起事,自以为能得天下的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这是第一点;高帝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地像犬牙一样彼此交错互相制约,这就是所谓的犹如磐石般坚固的宗族,天下人都为刘氏的强大而折服,这是第二点;汉朝成立后废除了秦朝的苛政,制定了新法令,对百姓施以德惠,人人自危难动摇,这是第三点;再有吕后之严酷,以立吕氏三人为王,他们擅权专制,然而太尉凭朝廷的符节进入吕氏保持的北军,只一声呼唤,将士们就都袒露左臂,表示要辅佐刘氏而判诸吕,终于灭了诸吕,这是天意所授,非人力所为,现在即使大臣们想要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驱使,他们的同伙难道能够同心一致吗?如今京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戚,京城外有吴、楚、淮南、齐、代这样强大的封王,谁都惧怕他们,高祖的儿子就剩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长以贤圣仁孝闻名于天下,所以大臣们是根据天下人的心愿而要迎立大王做皇帝,大王就不要再有所顾虑了。

然而这种说法其实还属于猜测,大汉帝国初期后宫与功臣集体的博弈已经持续了近20年,这期间双方就有过短暂的合作,大多时间都处于对抗状态,以宰相为首的朝臣们,此时虽然得到了胜利,谁又敢保证他们不会变成第二个后宫,或者在阴谋家陈平的鼓励下,功臣们可能会脱离刘氏皇族,成为一个新的集团。

刘恒的谨慎在此时暴露无遗,他向太后禀报并商议到长安荣登大宝之事,太后认为可以前去试探,刘恒始终犹豫不定,他甚至利用烧灼龟甲进行占卜,当卜辞“大横预示着更替,我将做天王,会像夏那样,使父业发扬光大”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依旧不相信,他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是王了,占卜的人就对他说,所谓天王就是天子,这才让他略略放心,他并不亲自动身,而是派了母亲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会见周勃。

周勃与陈平一干人等再向薄昭表明要迎立代王的缘由,薄昭回来向刘恒报告说,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您就不要再犹豫了。刘恒最终放下心来,随即命得力干将宋昌与张武等六人陪同自己前往长安,走到高陵时他停下来派宋昌先去长安观察动静,宋昌刚过渭桥,就见文武百官前来迎接,宋昌回来向刘恒报告,刘恒这才驱车到了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他也下车答拜群臣,大臣们一同说:大王是高帝的长子,最适合做高帝的继承人,希望大王即天子之位。

这显然是过于虚伪的,或许这也是政治形势,如果你不愿意登天子之位,何必要来?他的回答是:侍奉高帝宗庙是大事,我没有才能,难以胜任,请叔父楚王考虑最合适的人,我实不敢当此重任。如同事先排练好一样,众臣皆伏在地决意请求,刘恒先是向西在主人的位置谦让了三次,又面向南在君主的位置谦让了两次,陈平等人都说:我们再三考虑,大王侍奉高帝宗庙是最合适的。天下诸封王和百姓也会这样认为的,我们为臣的是为宗庙社稷着想,不敢疏忽,愿大王能考虑微臣的意见,最后这一切宣告结束,刘恒说: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没有人比我更适合,那我就不再推辞了,就这样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这天晚上文帝入主未央宫,当夜他就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公卫队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文帝的谨小慎微可见一斑。

标签: 刘恒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代的退休制度生孩子怎样的?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汉朝,历史解密

    一、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概述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无力继续任职,就可以辞去职务,颐养天年。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退休制度。古代将退休叫“致仕”,《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中说:“退而致仕。”同时,也可以称为“致事”、“致政”、“告老”等。中国的退休制度,在周朝时就有了。周朝官员退休后,

  • 曹魏皇帝到底也没有斗过司马氏?晋朝如此混乱的原因是曹魏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晋朝,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烽火不断,政治动荡,能人频出,权臣跋扈,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君臣之间的斗争也异常激烈。在皇帝、权力、权臣的高端对决中,以权力为中心,指针偏向谁,谁就掌握实权,谁就可以对对方生杀予夺。因为没有斗过权臣司马师,曹魏皇帝曹芳就被从皇位上赶下来,理由是失德。皇帝失德,在历朝历代为数不多,在三国时期

  • 古代女扮男装真的看不出来吗 电视剧演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女扮男装,历史解密

    经常在看古装剧的时候觉得,编剧是拿观众当傻子吗?这么明显的女人怎么就像男的了?但其实在古代真的女扮男装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古代虽然也有化妆品,但其真实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好,不可能像现在的化妆品一样,可以画的水嫩亮白。但对于电视剧来说,像不像男的不重要,只要观众觉得好看就可以了,更何况,一个角色如果真的完

  • 明朝为什么未出现外戚干政现象?明朝为此制定了相关律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谓外戚干政,指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封建君主的妻妾母亲娘家人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政的现象。东汉王朝后期政治伴随着宦官乱政和外戚掌权,最终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明朝同样也存在宦官之祸现象,但是明朝为什么未出现外戚干政现象?外戚干政是如何得到抑制的?这和明朝自身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 首先,明朝开国皇帝总

  • 清代铁帽子王12个,为什么礼亲王的地位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代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以礼亲王地位最高,身份最显赫。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自第一代礼亲王代善起,诸王大臣上朝列班的时候,礼亲王一直都是班首,发言时也是第一个,这个规矩一直沿袭到清末。礼亲王之所以列亲王之首,主要还是代善的功劳。努尔哈赤时期,大贝勒代善的实力、威信都在四贝勒

  • 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汉语成语,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年韩信提出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便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意在向项羽表明我(刘邦)没有向东扩张的野心,这一点迷惑了陈仓的守军,韩信部则率领精锐部队从陈仓道奇袭陈仓,最终夺取关中之地。三国时期也有人曾提出过这一计策,此人便是名将

  • 为何骂古人的时候说他衣冠禽兽他会很开心呢 最后为何会成为贬义词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衣冠禽兽,历史解密

    骂古人衣冠禽兽为何他会美滋滋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如果现在有人骂另外一个人是“衣冠禽兽”,那足以说明被骂的那个人坏到了极点。衣冠禽兽这个词在现在特指那些表面上衣冠楚楚,实际上道德败坏到极点的人,算是有特指人群吧!这个词一般不会轻易动用,一旦动

  • 司马懿为何凭一句话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首先这件事儿,历史上确实有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的小说杜撰。比如《晋书》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很明显,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做出判断的依据,至于饮食上,

  • 她不在身边,傅雷就没法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傅雷,民国,历史解密

    民国时代,文化名人风流韵事不在少数,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国学大师胡适先生,与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江冬秀风雨同行,一起到白头偕老。虽然胡适终生未抛弃这位小脚老婆,但也有六段婚外情,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与表妹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的同居生活,并让其怀有身孕,终因道德约束,

  • 刘半农有着哪些轶事典故?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半农,文学家,历史解密

    以身试骂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