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許倬雲 | 文官制度與穩定的“治亂迴圈”。

許倬雲 | 文官制度與穩定的“治亂迴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35 更新时间:2023/12/23 22:18:02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外朝,即执行政务的政府,是一个庞大文官组织的高级主管,汉代的“外朝”由丞相主持,在权力结构上应是与皇帝的内廷分工的,但是皇帝的权力仍时时干预外朝。

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只有朝的内廷没有伸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中国的文官系统,古代世界难见同类。

今日社会学上的官吏僚属的定义,乃是一群以管理为业务的人员。这些官僚应是执行政策的工作人员,因此政策制定人对于执行人员应尊重其专业上的理性。

但是,中国的文官,自从汉代荐举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作为官员入仕进阶的条件,数千年来的士大夫都接收儒家理念教育。科举制度考试用来测试举子对儒家观念的认识。于是,数千年来,中国的文官系统不仅以专业为其入仕资格,而且以实现儒家理念为其目的。这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文官群体,并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

许多宗教都有出世的理想,其乐土都不在人间。儒家则秉持入世的理想,要在人间缔造一个符合其理想的社会秩序。于是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至少在理论上,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主命,为万世开太平。因此,中国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为了皇权而存在,而是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

王朝有好有坏,大多数的王朝,完全背离这一理想。只是,有理想总比没有理想好。两千多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大体来说,比在欧洲贵族政治下的百姓的生活还是好些。至少,有了天灾人祸之时,通常政府会有赈济的措施。当然,在最近四百年内,欧洲政制已大非昔比,欧洲百姓的生活水平已超过中国百姓了。

中国的文官,正如任何权力结构中的人,大部分会为权力腐化,更多的人会依附权力,忘记了儒家理念。可是,只要以理想为鹄的,总有一些人,或在权力结构中力求匡正缺失,或在权力圈外抗争。许多忠烈正直人士,即使在当时只是白费气力,儒家的理想也会因有这些谔谔之士得以长存不堕。

中国的文官既以科举为入仕途径,过了关口的人数相对于读书人的总数必然只是少数。读书人中,包括尚未入仕及已经致仕的,有不少人士成为小区的领袖,即地方的缙绅。他们代表了社会力量,对国家既支持也制衡。在近代民主政治出现之前,许多欧洲国家并没有类似的社会力量以制约国家的权力。

由于中国政治上的这些特点,两千年来,“编户齐民”支撑的皇帝—文官体制为中国百姓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生活。是以,中国天灾人祸并不少于欧洲,但是中国人口持续增殖,而且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也持续进行,致使这一庞大的“天下国家”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不断更迭。一般言之,改朝换代乃是一种关节更新。

朝代初起时,惩于前朝覆亡,必有若干新制以匡救敝败,而且新朝代其君臣中必有一些能干的人才。因此,新朝之始,施政大致不差。

到了两三代以后,制度日久生弊,再加上一代两代的安定,人人好逸恶劳,莫说创业,甚至守成也不足。

再过两三代,王朝若不振作,则会内乱外患,朝政敝坏,国事江河日下。此时王朝无力肆应,就难有重新运的机会了。

若是王朝垮了,另一批人乘时而起,重头收拾,即是新的朝代。

这种周期,因每一个朝代的特定情形各有其历史背景,还不能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以预测其发生。

总之,中国的皇帝——文官制度,使中国历史有比较长期的稳定,在近代的世界大变化以前,中国文化与经济在这一种国家形态下,有相当长时期的涵泳与凝聚;于是,中国的政治体、文化体及经济体,三者几乎完全重叠,即使在三者扩大的过程中,新吸纳的边缘也往往逐步融入其中,成为巨大共同体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中国帝国体制也因为受此调节而陷入僵化的困境,以至不能在大变之时有所调适。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杀掉他的全家,唯独漏掉一小孩,百年后他又抢了司马的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我想大家应该都看过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电视剧吧,像《回家的诱惑》,就是女主被那个人抛弃又回来的故事再说了,而且古装剧里有那种抄全家然后回去报仇的故事,而今天说的是历史事件,好像有因仇恨而变得强大的人,电视剧剧本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这个想谈的人,经常和诸葛亮一起提起,但提起他,人们总是尴尬,因为他曾经

  • 他是当地的大红人,无人不知的富豪,就连洪承畴都要尊称他为伯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他是当地的大红人,无人不知的富豪,就连洪承畴都要尊称他为伯父。沈百五,元末明初,出巨资为朱元璋建筑金陵城墙的大富翁沈万三,对南京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明末清初,不事二主、以节烈死的另一个姓沈的大富翁沈百五就鲜为人知了。崇明有个叫沈

  • 他曾先后灭掉了3个国家,将领土扩张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大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许多国家派遣使臣纷纷来到大唐参观学习,唐朝文化对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海外华人还被称之为“唐人”,可见中国的唐朝时期给世界多大的影响。唐朝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其

  • 他是湘军最凶残将领,经常大肆屠城,同僚多次想置他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曾国荃手下的士兵基本上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他深深的了解着这些士兵的性格,所以他在攻城的时候往往都会下达一个命令。一旦将城池拿下,所有的士兵都可以放三天的假,而在放假期间他们可以对这个城市为所欲为。也就是说,这些将士可以在城里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抢夺钱财。这些将士本来就是一群生性残忍的亡命之人,一听到曾

  • 小小仪凤门,钩沉一座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很多年来,仪凤门都是南京的北大门……出了仪凤门这后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这个城门。”这是小说家叶兆言在新作《仪凤之门》中对南京仪凤门的一段表述。仪凤门在其中成为一双见证历史风云际会的眼睛,阅览着城市变迁和人物悲喜命运。该作首发于《收获》,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日前,全国

  • 把历史弄错,是成为一个民族的必要条件:西方伪史是这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一、西方文明史的年代问题1、西方文明史断代的由来西方现代考古只有大约只有200年的历史。在碳十四测年技术发明之前,考古学家无法正确判定各种文化的绝对年代,历史年代确定几乎完全建立在主观推测或推论上面。而西方早期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框架自洽完善的世界考古学体系,完全是因为预设了历史前提,即上古中东中心论和

  • 靖康之耻的教训生动地告诉我们:和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古往今来,和平都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害怕打仗呢?因为对于士兵来说,不管战争胜负,自己都可能在战争中丧生。而对于将领而言,一方面可以加官进爵,另一方面自己也可能因为战败而被杀。战争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们有一句俗语:枪炮一响,黄金万两。那么问题

  • 鲜卑也曾入主中原,人们没有将他们被视为侵略者是因为这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说到侵略的我们就会想到近代的日本,古代的蒙元满清,大家对侵略者都是持有一些仇恨的态度,而鲜卑族也曾入主中原,但是我们并没有将其视为侵略者,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说一说。历史上在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是辽西

  • 1977年的贾植芳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977年新春,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和几位同学分配到上海历史博物馆,作为毕业成果,要编写一本名为《上海近代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书籍,并已列入197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但是,当时大家心中完全没底,如何选定遗址遗迹,如何考究史实依据,如何落笔行文,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炮制的文章。1977年

  • 宋光宗排行第三,前面还有兄长,为何能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下旨,册封第三子赵惇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让皇位,赵惇登基称帝,即宋光宗。宋孝宗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南宋最强盛的时期,可是宋光宗在位时,荒废朝政,还引发了统治危机,导致南宋走向衰落。那么问题来了,宋光宗排行第三,为何能够继承皇位呢?一、册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