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戊辰战争简介

戊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戊辰战争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10 更新时间:2023/12/18 2:57:43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在函馆市),戊辰战争结束。

战争背景

1853年1854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Mathew

Perry)准将率领舰队两度叩关日本(“黑船事件”),迫使幕府与美国签署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德川幕府两百余年的“锁国”政策宣告破产,欧美列强以炮舰为后盾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又凭借不平等条约规定的殖民权益,把日本变成了欧美近代大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日本面临着和同时期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接下来的十余年间,日本国内“佐幕”和“倒幕”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而德川幕府已经无力挽救民族危机,日渐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障碍。

各方态度

即将爆发冲突之时,十五岁的明治天皇虽然冲龄,但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受宫中人一致地信服。当时各方对形势的看法也各不一样:法国是明确拥护幕府。而英国支持萨、长两藩,如果幕府能与之合作更好,对大政奉还也赞成。美国荷兰无意见。宫廷内的讨幕派以岩仓具视为中心,与王政复古派联合。王政复古派只要幕府肯在形式上奉还政权就已满足。佐幕派主公武合体。亲幕派是则是德川庆喜的死党。亲法派主张强化幕府。长州藩力主反幕。萨摩藩反幕,但也赞成大政奉还。土佐藩、芸州藩、宇和岛藩及越前藩主张大政奉还,但也不反对反幕。会津藩拥护幕府。其中土佐藩主张大政奉还最坚决,土佐藩代表山内丰信的心腹后藤象二郎和坂本龙马共同提出了著名的《船中八策》(大政奉还案的原稿)。

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的呼声刚开始的时候,庆喜根据目前形势,知道各强藩正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对付长州藩已经很吃力,所以虚与委蛇,假意同意大政奉还,图再起,或者取实弃名,暂时放弃将军之名,以观后变。

山内提出的方案,远比庆喜想象的要缓和得多。这方案似乎只要庆喜做列藩会议的议长,其他对幕府的态度和要求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

英国大使听到这消息以为从此幕府一切权限都转移到天皇,日本将真正成为以朝廷为中心的国家。法国大使非惊讶,立刻召集会议,研判的结果认为日本如果想要近代化,非将军莫属。

天皇密敕

大政奉还案相当缓和,与讨幕派有很大的距离。坚持讨幕的只有长州藩,其余的强藩都是两面赞成,但这时忽然出现了密敕——即天皇的诏书,曰:

源庆喜,借累世之威,恃阖族之强,妄贼害之忠良,数弃绝王命,遂矫先帝之诏而不惧,跻万民于沟壑而不顾,罪恶所至,神州将倾覆焉。朕今为民父母,是贼而不讨,以上对先帝之灵,下报万民之深雠哉。此朕之忧愤之所在,谅阖而不顾者,万不可以也。汝宜体朕之意,殄戮贼臣庆喜,以速奏回天之伟勋,而措生灵于山岳之安。此朕之愿,无敢或懈。

密敕庆喜的大政奉还的奏章同时到达,萨、长两藩暂时吧密敕收起,静观庆喜以后的动。庆喜接到大政奉还案之后,本想以退为进,索性把将军的职位也辞掉。朝廷因此又将讨幕行动延期,各公卿很怕会打起仗来,决定召集十万石以上的诸藩主来京都开会。于是诸藩主中反幕派和拥幕派两方都调集大军,形成对峙局面。

导火索

1867年12月19日(阴历,下同),占据京都的倒幕派在15岁的明治天皇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实行“王政复古”,也就是天皇从幕府收回统治权,下令剥夺德川家的将军之职,废除幕府制度,紧接着要求德川将军“辞官纳地”即交出统治地区。

战争本来就是倒幕派所希望的夺权手段。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曾表示:“二百余年太平旧习污染了人心,一旦动起干戈,反使天下耳目一新,中原弥定,构成盛举。决然一战,乃是死中求活的着眼点,最为紧要之务。”

但幕府不甘灭亡,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鉴于兵力上的劣势,倒幕派依托京都采用战略防御态势。戊辰战争爆发了!

更多文章

  • 戊辰战争后续介绍 戊辰战争后续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奥羽越战争,长冈争夺战,戊辰战争

    江户开城幕府分裂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任命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主张“绝对恭顺”的胜海舟为陆军总裁,主持幕府事务。但“恭顺派”并不是准备无条件投降。他们不过是要以温和的

  • 戊辰战争过程简介 戊辰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日本,倒幕派,戊辰战争

    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队倒幕派军队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部队。长州藩早就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以往作为藩兵基本编制的八组,建立了一支以奇兵队、集义队、游击队、膺惩队等诸队为主力的新军。奇兵队是高杉晋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论藩士、陪臣和轻卒,都同等对待”为口号建立的“平民军队”。市医出生熟谙西

  • 揭秘:八里桥之战背后的军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可谓内外交困。南方的天平天国依然没有被剿灭的趋势,几年前对进京换约的外国船队的突袭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860年的今天,英法联军推进到了距离首都北京不远的八里桥一带。一场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战役就此打响。战役的结果,人尽皆知。然而这场战役前后的一系列表现却反映了当时的清

  • 为什么说八里桥之战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八里桥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清军用人肉抵挡入侵者的洋枪洋炮,清军几万人,入侵者几千人,结果清军全军覆没,死伤无数,而入侵者只死了几人!这结果令人难以形容,这完全都是蛮清愚昧无知自大落后造成的。今天我们谈论这段历史首先就应该清楚明了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落后就

  • 揭秘:八里桥之战有多惨?2万比12的伤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1860年9月,在北京东郊八里桥附近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此战过后,咸丰皇帝逃离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无数奇珍异宝流失海外。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这场屈辱性的战役被史学界称为八里桥之战。八里桥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距离,此桥若被拿下,则清政府的管理机制将成为任由英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苻健(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的故事 苻健的趣闻轶事有哪些(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生平简介 苻健是怎么死的(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张祚的故事 张祚趣闻轶事有哪些前凉皇帝(张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祚,皇帝,五胡十六国,张祚称王

    张祚(?―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前凉文王张骏庶长子,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353年,废哀公张曜灵,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354年,张祚称王,废弃晋愍帝年号,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和平二年(355年),张祚的同族之人张璀镇守枹罕,张祚厌恶他的强盛,派

  • 荒诞南北朝:前凉王张祚霸占先王庶母与妻女三代(张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前凉,张祚,南北朝,张祚称王

    历史浩瀚,无奇不有。在中国皇帝的非正常死亡中,若论离奇,要说窝囊,前凉的张祚、东魏的高澄、大辽的耶律璟榜上有名。这三位生于乱世的帝王,没有死在黄沙漫卷的疆场之上,没有死在手握重权的将官手里,而是一个个死在了整日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厨子的菜刀之下,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他们荒淫残暴人生的莫大嘲讽。往事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