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八里桥之战有多惨?2万比12的伤亡

揭秘:八里桥之战有多惨?2万比12的伤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195 更新时间:2024/1/17 18:46:42

1860年9月,在北京东郊八里桥附近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此战过后,咸丰皇帝逃离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无数奇珍异宝流失海外。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这场屈辱性的战役被史学界称为八里桥之战。八里桥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距离,此桥若被拿下,则清政府的管理机制将成为任由英法联军宰割的羔羊。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守军扛不住大口径炮火的冲击,最终被联军攻陷,守将僧格林沁统率蒙古精锐骑兵3万名,从天津撤防退至北京八里桥一带,准备发挥骑兵优势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当时,咸丰帝派大臣与英法联军进行求谈判遭到拒绝,联军决定进攻北京。

在英法联军从天津前往北京的路上,在家湾遭到隐藏在树林中的清军炮兵伏击,一通炮弹过后,3000余名正牌蒙古骑兵精锐对联军发起了冲锋,据对当时双方使用的兵器分析,联军步兵所使用的枪最多只有打一发子弹的时间,清军骑兵精锐便能移动到白刃战的距离。

然而,急匆匆从草原调来的马儿没听过如此巨大的声响和火光,在英军反应迅速的几百支格里芬火箭轰击下,互相冲撞,乱作一团,还没摸到敌人的边就被反冲锋打退,这一战英军死亡1人,受伤17,法军无人阵亡。张家湾伏击战就这么凄惨落幕了,同时也为八里桥惨败埋下了伏笔。

当时参战的清军已经普遍装备了火绳枪,而联军的武器大都是燧发滑膛枪,二者都是发射球形铅弹,装填方式也一样的费事,都需要站立姿势装填散装火药,捣实之后再放入弹丸发射,所以在火枪方面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清军有两万的蒙古骑兵,这对英法联军来说无非是无比巨大的冲击力,为什么有着人数优势和强大冲击力的清军会惨败呢?

很大程度上是主将决策失误造成的。9月21日凌晨,英法联军共8000人的队伍八里桥进发,清军将领僧格林沁部加上调来的骑兵约3万名将士,在八里桥向英法联军发起冲锋。这些骑兵如死士一般,面对英法联军排炮毫不畏惧,一批接着一批的冲击,数不清的骑兵在过桥之前就死伤过半,受炮火惊吓的马匹纷纷冲向清军阵营,最终仅有少数骑兵得以过桥。遗憾的是,过桥之后的清军阵型散乱几乎无法动摇英法联军的刺刀方阵。这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联军在近距离作战时拥有绝对的优势,骑兵的腰刀来不及靠近,便被长杆刺刀刺穿身体,精锐部队一开始便几乎伤亡殆尽。

骑兵冲锋过后,身穿黄马褂的皇家禁卫军排着笨拙阵型,扛着火绳枪,顶着英军的炮火齐步向前推进。甚至试图以白刃战阻挡联军,直到后来队伍被炸的破烂不堪,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曾被炮火打散又多次重整的八旗禁卫军在刺刀面前迅速崩溃了,

正如英国人所赞:“好一场白刃战”,战斗结束后,清军伤亡过半,而英法联军以共5人阵亡的极小代价拿下了八里桥,此后帝国首都向侵略者敞开了大门。

标签: 八里桥之战清朝

更多文章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苻健(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的故事 苻健的趣闻轶事有哪些(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生平简介 苻健是怎么死的(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张祚的故事 张祚趣闻轶事有哪些前凉皇帝(张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祚,皇帝,五胡十六国,张祚称王

    张祚(?―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前凉文王张骏庶长子,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353年,废哀公张曜灵,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354年,张祚称王,废弃晋愍帝年号,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和平二年(355年),张祚的同族之人张璀镇守枹罕,张祚厌恶他的强盛,派

  • 荒诞南北朝:前凉王张祚霸占先王庶母与妻女三代(张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前凉,张祚,南北朝,张祚称王

    历史浩瀚,无奇不有。在中国皇帝的非正常死亡中,若论离奇,要说窝囊,前凉的张祚、东魏的高澄、大辽的耶律璟榜上有名。这三位生于乱世的帝王,没有死在黄沙漫卷的疆场之上,没有死在手握重权的将官手里,而是一个个死在了整日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厨子的菜刀之下,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他们荒淫残暴人生的莫大嘲讽。往事越千年

  • 历史上被斩首示众暴尸路边的皇帝:前凉皇帝张祚(张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五胡十六国,古代皇帝,张祚称王

    一位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皇帝,一位不顾伦理纲常,道德廉耻的皇帝,一位荒淫残暴,无情无义的皇帝。虽说是个学识渊博,雄健威武,理政之才的皇帝【《晋书》记载:“祚,博学雄武,有政事之才。”】,却是一个不乐意治理国家,贪图享乐,昏庸无道的皇帝,最终激起兵变,落得个国破家亡,被斩首示众、暴尸路边的凄惨下场。他

  • 明末四公子之一 明末清初散文家陈贞慧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陈贞慧,侯方域,阮大铖,明末四公子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

  •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为什么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末四公子,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秦淮八艳

    “明末四公子”是指明朝末年的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阉党分子阮

  •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辟疆:义不仕清 毁家纾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冒辟疆,明朝,明末四公子

    冒辟疆名襄,字辟疆,别号巢民(1611—1693)。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慈善家,与桐城方以智(密之)、宜兴陈贞慧(定生)、归德侯方域(朝宗)被时人称为“明末四公子”。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是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曲目。著有《朴巢诗文集》《影梅庵忆语》《水绘园诗文集》《冒氏小品四种》《寒碧孤吟

  • 雅利安人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他们的文化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雅利安人,日耳曼人

    《梨俱吠陀》印度的古典文明是从早期吠陀文明(Vedas Civilization)发展而来,而吠陀文明则是雅利安人(Aryans)创造的。雅利安人是一个侵入的民族,他们最初来到印度次大陆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或许在这个估计年代之后约200年,一些宗教颂诗开始被收编成集,结果就编成了《梨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