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田余庆: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田余庆: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81 更新时间:2024/1/15 20:28:00

世家大族和士族,都不是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本来非常混乱,论者钩稽,竟得二十余种之多。本书选用这两个名称,一是为了求得用词的一致,一是由于这两个名称反映现实比较准确。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士者仕也。[1]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2]地位,就算士族。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网络配图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也有少数例外,如颍川荀氏,荀藩、荀组兄弟于洛阳陷后先后以西晋行台居密。荀组见逼于石勒,不得不自许昌东行过江。

同时还可以看到,决心过江的士族,就其多数而言,都是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对峙时属于东海王越阵营的名士。可以说越府聚集的名士,构成了以后江左门阀士族的基础。这些名士,深知江左的琅邪王睿与中朝的东海王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估计过江后在建康朝廷立足是有保障的。而东海王越由于王国地境所在和活动范围所及的原因,所团聚的士族名士大抵为黄河以南诸州人,而且多为新出的门户子弟,所以江左用事臣僚也多籍隶青、徐、兖、豫诸州。

网络配图

史家认为永嘉以来籍隶黄河以南的诸士族以路近而多南奔,籍隶黄河以北的诸士族则否。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南奔者一般都是在倥偬之际,自洛阳而非自本籍程,而许多河北士族居官洛阳,南来亦非不可,但他们宁愿北归故里而不南行。所以只以士族本贯与建康道里远近一端来解释士族是否南行,而不考虑他们在历史上与司马越、司马睿的政治关系,似乎还是未达一间。

永嘉乱后留在北方(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士族旧门,历十六国和北朝,与南迁士族相比,维持着比较保守的门风。《颜氏家训》所载北方士族鄙侧出,尚节俭,妇女持门户,重女红(分见《后娶》篇、《治家》篇)等,都是证明。他们也较多地保持着东汉世家大族的特点,一般地以儒学传家而不重玄学,聚族而居而不轻易举家迁徙。他们既是子孙相袭,历仕胡族政权,又与胡族政权保持着或隐或显的民族的和文化的隔阂。他们扬名显世或者不如南渡士族,但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其基础越来越巩固,与移植江外的士族难于固本者大为不同。所以他们的宗族大抵不因胡族政权频繁易手而骤衰,一直到隋唐时期还保存着固有的势力。不过,际遇不同,人物有别,也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在此期间从历史上消失了。

网络配图

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他们南来前夕多数在北方还没有发展到根深抵固枝繁叶茂的地步,可赖以雄据一方的宗族势力还不强大,可溯的世系还不长久。南来以后,他们才得以乘时应世,逐渐尊显起来。他们南渡,一般说来所偕者止于父母兄弟辈近亲。间有群体较大者,疏宗乡党,佃客部曲,络绎于途。这种较强大的群体构成一个个流民群,向南移动,往往为司马睿所忌,被阻止于江淮以北,不得至于建康。侨姓士族既然没有北方士族那样的强大宗族和土著根基,更得直接凭借权要地位求田问舍,企图尽快地重建家园,以维系其家族地位于不坠,所以江左草创伊始,侨姓士族就陆续进行占山护泽的竞逐。如果时运不济,无所树立,只有过贫穷的生活了。

侨姓士族的门户地位既然不是特别稳定,所以一旦政局变化,他们就可能受到大的影响,就会有些士族升起,有些士族沉沦。侯景之难,如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所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百家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云。周师入江陵,侨居江陵的士族又悉数驱迫北行。江左入隋,政局又一大变,昔日繁华竞逐的江左侨姓士族,几乎全部寂然无闻,只留下耸立的石头城和建康残迹,供后世的文士们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标签: 阀士族门阀士族

更多文章

  • 日韩合并条约是什么时候失效的?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

    后续《日韩合并条约》其实是秘密签订的,签订后这一条约在韩国并未公开,因此绝大部分韩国人还不知道亡国的消息。1910年8月25日,警务总监明石元二郎召见各社会团体负责人,命令他们在一星期内解散本团体,并宣布以后不准再组织任何的结社或集会。一进会也不例外,遭到了解散。8月29日,纯宗皇帝李坧颁布了让与诏

  • 日韩合并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日韩合并条约是用汉字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

    按:《日韩合并条约》共计八条,原文为国汉文(韩文和汉文混写)和日文两种文本,现经编者将其内容直译为汉文。现代汉语版本参见参考资料二的链接。韩国皇帝陛下及日本国皇帝陛下顾念两国间之特殊而亲密之关系,欲增进相互幸福,永久确保东洋平和,为达此目的,确信不如并合韩国于日本国者,两国间兹决定缔结并合条约。为此

  • 日韩合并条约的缔结过程是怎样的?朝鲜从此变成了日本殖民地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

    前奏事实上,日本政界长期以来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一派是以山县有朋、寺内正毅为代表的“强硬派”(又称“武断派”),一派是以伊藤博文、井上馨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文治派”),“强硬派”主张尽快吞并朝鲜半岛,而“稳健派”则对合并持慎重态度,比如伊藤博文主张应先对韩国进行“抚慰”,以获取他们的

  • 日韩合并条约背景:日本希望彻底吞并朝鲜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日本,朝鲜,明治维新,,日韩合并条约

    日本和韩国是亚洲东部两个隔海相望的邻国,历史上纷争不断。到了近代,日本从1868年起实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而韩国尚处在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那时的日本扩张欲望非常强烈,准备吞并朝鲜,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军中国,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大陆政策”。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征韩论”甚嚣尘上

  • 乙巳条约签订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乙巳条约,朝鲜

    日本蓄势待发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日本与俄国于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俄双方宣布停战。在这份和约中,俄国承认日本在韩国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优越地位,不妨碍日本“指导、保护和监理”韩国政府所必须采取的一切措施。《朴茨茅斯和约》标志着日本已经扫

  • 乙巳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为什么会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乙巳条约,朝鲜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将中国的势力赶出朝鲜半岛,加紧对朝鲜的控制。此后十年间,日本与俄国在朝鲜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897年,朝鲜改国号称“大韩帝国”,尚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1901年,日本桂太郎内阁成立,前日本驻朝公使小村寿太郎出任外务大臣,决定对韩国采取积极政策。自此以后,将韩国“保护国化”已列入

  • 日韩合并条约是什么时候失效的?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乙巳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乙巳条约

    后续《日韩合并条约》其实是秘密签订的,签订后这一条约在韩国并未公开,因此绝大部分韩国人还不知道亡国的消息。1910年8月25日,警务总监明石元二郎召见各社会团体负责人,命令他们在一星期内解散本团体,并宣布以后不准再组织任何的结社或集会。一进会也不例外,遭到了解散。8月29日,纯宗皇帝李坧颁布了让与诏

  • 绍熙内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绍熙内禅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宋光宗,赵扩,绍熙内禅

    绍熙内禅,也称宋光宗内禅,是指宋光宗赵惇在绍熙五年(1194)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的一起历史事件。背景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死于德寿宫中,宋孝宗表示要服丧三年,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又禅让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为宋光宗。孝宗被尊为寿皇圣帝

  • 什么是“绍熙内禅”?宋光宗究竟为什么要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光宗,宋朝,绍熙内禅

    绍熙内禅,也称宋光宗内禅,是指宋光宗赵惇在绍熙五年(1194)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的一起历史事件。1背景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死於德寿宫中,宋孝宗表示要服丧三年,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又禅让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为宋光宗。孝宗被尊为寿皇圣

  • 朝鲜为什么会发生壬午兵变?壬午兵变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壬午兵变,朝鲜

    壬午兵变是19世纪末(特别是1876年开港以后)朝鲜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873年12月,朝鲜王妃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朝鲜国王李熙的生父)被迫引退下野。此后,名义上是国王李熙(朝鲜高宗)掌权,实际上却是以骊兴闵氏为核心的闵妃集团统治朝鲜。闵妃外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