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贞观四年时间,为什么只有29人被判死罪?(武德律)

唐朝贞观四年时间,为什么只有29人被判死罪?(武德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15 更新时间:2023/12/27 10:09:55

唐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体例、内容十分完整的法典,也被称为古代法典中的“最善者”。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典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法系。当下,我国正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知晓唐律的来龙去脉,增加一些相关知识。

中国从夏朝开始就制定法律,其中夏有“禹刑”、商有“汤刑”、西周有“吕刑”等。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国改变以往法律不公开的做法,开始公布成文法。最早在公元前513年,晋国的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成为“铸刑鼎”。之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公布成文法成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并延续下来。

战国时,魏相李悝在总结前人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法经》。秦国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秦律。由此,中国绝大多数封建朝代都把主要法典称为“律”。秦朝有秦律,汉朝有汉律,魏晋南北各朝也有自己的律,隋有隋律。

唐律的制定者博采唐前立法的众长,取长补短,综成唐律这一部著名法典。这里以两例证之:

一是唐律采用的“律”源自于商鞅的“改法为律”。商鞅是著名的法家人物,姓公孙,名鞅;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商鞅。他小时候就与许多孩子不同,特别喜爱法律,有“少好刑名之学”的说法。这为商鞅以后能在秦国主持变法、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361年,商鞅携带李悝制定的《法经》前往秦国,深得秦孝公赏识,获得委任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范围涵盖农业、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仅在法律领域中就有“改法为律”,即把《法经》改称为秦律。“律”这个词在秦国前已被使用,但主要是指音乐领域里的音律。商鞅首创把主要法典称为“律”后,律作为一个朝代主要法典的地位脱颖而出,而且还使法典的内容更具规范性。

二是唐律采用封建制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主要由肉刑、自由刑和死刑组成。封建制五刑从奴隶制五刑发展而来。奴隶制五刑是墨、劓、剕、宫、大辟,主要由肉刑和死刑构成。在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演变的过程中,有过一个重要的刑制改革事件,即缇萦上书汉文帝的事件。汉文帝十三年,太仓县令淳于意犯了罪,要被处以肉刑,押至长安受刑。淳于意生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那时的女子一般不出家门。在押往长安前,他十分不高兴,埋怨自己没生儿子,关键时刻无人陪同去长安。此时,最小的女儿缇萦挺身而出,决定伴随父亲前往长安受刑。

到达长安后,缇萦给汉文帝上书,共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自己的父亲犯了罪,但不是一个贪官污吏,“齐中皆称其廉平”。第二层意思说:肉刑有很大弊端,“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也”。第三层意思说:自己愿意降为官婢女,“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汉文帝看后十分动情,决心改革肉刑,迈出了中国古代改革刑制的一大步,以肉刑为主的奴隶制五刑逐渐向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制五刑演变。唐律采用封建制五刑,接受了包括汉文帝改革刑制在内的历史成果。

唐律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唐朝颁行所有律的统称。唐朝颁行的律都以年号为名称,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开元律疏》等。这些律中仅有《永徽律疏》完整保存下来,故《永徽律疏》也就成了唐律的代名词。元朝时,把《永徽律疏》改名为《唐律疏议》,并沿用至今。

《武德律》以后颁行的每部律都对前一部律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以致唐律内容精益求精,更适合时代的变化。《武德律》是唐朝的第一部律,在隋朝《开皇律》基础上加以制定,共有12篇500条。唐太宗即位后,用了11年时间对《武德律》进行修订,颁行了《贞观律》。《贞观律》对《武德律》的内容作出较大修订,包括减少死刑和流刑的使用、完善复奏制度等。《贞观律》的修订使律条比较完善,以致其成为唐律的定本,以后的律条改动很少。

在《贞观律》的制定过程中,有不少值得点赞的地方,这里仅举两例:

一是增加了“五复奏”。复奏是一种在罪犯已被司法机关判定、皇帝审定为死刑之后,在死刑执行前再由皇帝勾决的制度。“三复奏”指的是一天之内由皇帝勾决三次;“五复奏”是指两天之内由皇帝勾决五次。这是一种对皇帝司法权力的制约,也是一种慎刑的表现。

复奏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贞观律》前已有“三复奏”制度。唐太宗错杀张蕴古以后,又增加了“五复奏”制度。当时,张蕴古任大理丞,审理了一个被告人为李好德的案件,认为此人精神不正常,于是奏告唐太宗:李好德有病,不应以“妖言”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张蕴古的老家在相州,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那个地方的刺史。监御御史权万纪发现这一情况后,便弹劾张蕴古,认为他徇私枉法、谎报案情,企图放纵李好德。唐太宗收到权万纪的弹劾后,一怒之下,便判杀张蕴古,“斩于东市”。错杀张蕴古之后,唐太宗后悔用刑太重。于是规定,在京师发生的死刑案件使用“五复奏”制度,地方的死刑案件仍适用“三复奏”制度。由此,唐朝便有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复奏制度。

二是增加了“加役流”刑,以替代部分死刑的执行。唐太宗在制定《贞观律》时,觉得流刑和死刑的刑差太大,一部分可死可不死的犯罪因此被适用了死刑,于是决定增设“加役流”刑。此刑重于一般流刑,又轻于死刑,可使一部分可死可不死的犯罪通过适用加役流刑而活了下来。改死刑为加役流刑的律条有50条,《贞观律》的用刑也因此比《武德律》更轻了。

唐高宗即位次年颁行《永徽律》,保持了《贞观律》的内容。考虑到司法官对唐律要有一致的理解、科举考试要有标准的答案,对《永徽律》律条作出官方解释适时出台。于是,《永徽律疏》颁行了。《永徽律疏》由律条和疏议两部分构成,疏议是对律条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律典中,律疏形式为《永徽律疏》首创,也为以后有的律典所继承。

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颁行《开元律疏》,对《永徽律疏》作了微调。微调的原因主要是避讳、地名的改变等,但在体例、内容方面无大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开元律疏》实为《永徽律疏》的翻版。

唐律颁行以后,得到了有效实施,成为造就“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贞观四年全国判决死罪的只有29人,开元二十五年全国判决死罪的也只有58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十分罕见。

优秀的唐律文本和良好的实施效果,使唐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虽都制定了自己的法典,但这些法典皆以唐律为楷模。

《宋刑统》是宋朝的一部主要法典,在体例、内容上都基本沿用唐律。当然,它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采用“刑统”形式,把宋朝的律、令、格、式等法律形式的内容融入在一部法典中;还设置“门”,改变了法律中只有律条不设门的做法。然而,这些变化都没有摆脱唐律的基本体例和内容。

《大元通制》是元朝的一部主要法典,其地位如同律典。它在体例上与唐律有所不同,法条也增加至2539条,但许多内容都取自唐律,特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捕亡等篇中的内容,唐律痕迹十分明显。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篇目都减至7篇,律条则分别减至460条、426条。但是,唐律中的一些篇目名称仍在其中出现。据统计,唐律的内容在这两部律典中占了一半以上。

清朝的薛允升曾把唐律与《大明律》进行比较,著有《唐明律合编》一书。薛允升先后出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在工作中,他感到《大清律例》不够理想,却又不好公开直言,于是便把自己的想法写入跟《大清律例》相似的《大明律》与唐律的比较中。经过逐条比较,最后得出《大明律》用刑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结论。这一结论说明,唐律用刑比较平缓,是理想的律典;而《大明律》用刑比较极端,不是理想的律典。

另一方面,唐朝的高度发展吸引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国家,纷纷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取经,包括学习、移植唐律。这些国家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

朝鲜的高丽王朝大量吸收唐律的体例和内容。公元10世纪时制定的《高丽律》,篇目共有13篇,其中12篇源于唐律,内容也大多来自于唐律。《高丽史·刑法志》讲得很实在:“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

日本也较为虔诚地学习、移植唐律。日本在公元7世纪至10世纪间制定的法典,不少仿照了唐律。特别是《大宝律》和《养老律》,在体例和内容上大量仿照唐律。日本学者石田琢智在《日本移植唐朝法律考述》一文中说:“从7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8世纪至10世纪,即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日本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摹仿唐制的法典。”

越南也是一个受唐律影响很大的国家。公元1042年颁布的《刑书》和公元1230年颁布的《国朝刑律》大体依循唐律,体例中的卫禁、户婚、诈伪、捕亡、断狱等篇目名称和内容中的十恶、八议等规定皆取自唐律。

总之,唐律是一部生命力很强的古代律典,不仅对中国封建朝代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且对当时周边国家的立法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唐律生命的延伸,以致其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亦占有重要一席。今天,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不读唐律是不行的。

标签: 唐朝武德律

更多文章

  • 唐高祖李渊:戎马一生 却饱受史官贬低(武德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高祖,武德律

    史书中最受贬低的皇帝竟是他?此人就是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为何贬低这位戎马一生的开国皇帝呢?原因是李渊目睹手足相残,最后黯然退位。堂堂一位开国皇帝,却落得一个中国史书中最受贬低的君主的地位。其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多达三百多位,其中不乏昏君、明君、庸君、暴君。但还有一些君主

  • 昭陵六骏被盗后竟道出李世民的戎马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六骏”是原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约1985年底国宝昭陵六骏其中两骏的被盗,引起了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昭陵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表彰他创建唐王朝的戎马生涯。网络配图昭陵是唐太

  • 李世民墓在哪:“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昭陵六骏,李世民

    导读: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人们或许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我们来看下昭陵六骏指的是那

  •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昭陵六骏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人们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一定要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昭陵的6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纏。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在薛仁杲

  • 大汶口文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今为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以后同一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域也不断发现,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

  • 揭秘朝鲜史上的甲申政变:只维持了三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甲申政变,朝鲜

    1864年,朝鲜宪宗李昪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他的侄子李熙(宪宗弟弟之子)继承王位。由于李熙年幼,他的父亲以大院君的身份摄政,但他是一个守旧大臣,屡次杀害传教士,反对与外国通商。十年后,李熙开始亲政,不过其妻闵妃(明成皇后)逐渐掌握权力。明成皇后较为开明,主张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改革,而大院君反对

  • 甲申政变发生于什么时候?当时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甲申政变,朝鲜

    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

  • 三星堆文化遗址:竟是至今无解的千古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星堆,三星堆文化

    在中国灿若繁星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几乎找不出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更加神秘、更加“超自然”和更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了。三星堆和兵马俑,就是中国考古在国际上的两个代表性符号。谜团一 文化的起源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然而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

  •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每个地方的文化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

    地理分布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