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儒林外史》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儒林外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940 更新时间:2024/1/21 4:10:00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也有盛赞《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鲁迅胡适天翼等现代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现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兴盛。

标签: 儒林外史讽刺小说清朝

更多文章

  •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儒林外史是如何创作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儒林外史,讽刺小说,清朝,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

  • 【大明历】并非出现在明朝,而是这个“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北朝,大明历

    《大明历》中国古代的一部历法,出现在宋朝。《大明历》算出一年的时间为365.24281481日,与现代高科技计算出的结果,只差50秒钟。这水平,简直把人看懵了!古代地动仪一说到宋朝,很容易让人想起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岳飞时的宋朝。此

  • 解析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什么?(大明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祖冲之,大明历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祖冲之,字文远,祖籍河北省涞水县,后来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搬迁到了江南,祖冲之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祖冲之最为著名的贡献就是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七位,这一成就比起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要早了一千多年,是我国的骄傲。祖冲之塑像祖冲之的贡献

  • 祖冲之简介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生平(大明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祖冲之,南北朝,杰出数学家,大明历

    祖冲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

  • 己亥东征的过程如何?己亥东征的结果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己亥东征,日本,朝鲜

    过程1392年,拥兵自重的李成桂废掉了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建立李氏王朝。慑于他的威名,倭寇在李成桂当政期间基本不敢再骚扰朝鲜。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兴起。1419年初,约50余艘倭寇船窜入朝鲜进行劫掠,烧毁朝鲜兵船。此时正值李朝的世宗大王李裪统治时期,世宗大王是朝鲜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国王,他是朝鲜历史

  • 己亥东征发生于什么时候?己亥东征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己亥东征,日本,朝鲜

    己亥东征是朝鲜历史上唯一一次主动进攻日本的战役。1419年,朝鲜李朝世宗大王在位时期,朝鲜以打击对马岛倭寇为目的,发动"己亥东征",日本则称为"应永外寇"。结果是朝鲜战胜了盘踞在对马岛的倭寇,迫使倭寇投降,朝鲜也从岛上撤军。此役之后在一段时期内朝鲜和对马岛恢复和平,双方的长期贸易互利互惠,倭患基本消

  • 己亥东征:朝鲜国历史上唯一主动进攻日本本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朝鲜,日本,进攻,,己亥东征

    高丽王朝走向衰落,倭寇趁机敲诈朝鲜国王公元14世纪中期,随着统治朝鲜的高丽王朝逐步走向衰落,海防日益松懈。早就对朝鲜虎视眈眈的日本倭寇,敏感地察觉到了高丽王朝的变化,便趁机侵犯高丽沿海地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气焰越来越嚣张。到高丽恭愍王时期(1352—1374年),高丽王朝因为倭寇的打击,财政

  • 大乘佛教在佛教中的地位怎么样?大乘佛教有着哪些思想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乘佛教,佛教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

  • 大乘佛教有过哪些改革?具体指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乘佛教,佛教

    大乘佛教前期很多印度佛经中都记载了 释尊 在世时讲大乘法会,一些声闻无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记录(如《法华经》)。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

  • 大乘佛教:大的车乘之意,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乘佛教,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传达摩西来,初到东土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