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英埃战争:英国血腥占领埃及

英埃战争:英国血腥占领埃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40 更新时间:2023/12/20 1:26:13

英埃战争是19世纪后期英国为镇压埃及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在埃及建立殖民统治而进行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埃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为开端,以英国侵略军彻底占领埃及而告终,战争结果使埃及从半殖民地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埃及地处欧、亚、非三洲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入埃及,结束了麦木鲁克朝。

1769年,埃及麦木鲁克军团驱逐了土耳其统治者,宣布埃及独立。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

1801年,英国乘埃及人民反法斗争高涨之际,伙同土耳其军队打败法军。法国退出后,英国势力乘虚而入,但让土耳其总督统治埃及。1805年,埃及军官穆罕默德—利发动兵变赶走土耳其总督,打败继任的麦木鲁克贵族,夺取政权。1807年,英军侵入埃及,但被阿利领导的埃军打得落花流水。阿利代表新兴地主、商人集团的利益,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推动了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1831—1833年的第一次土埃战争中打败土耳其,占领了苏丹、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英国极端仇视埃及的强大,它先是唆使土耳其进攻埃及,发动第二次土埃战争,土耳其失败后,它又联合俄、普、奥等国对埃及施加压力,并出兵干涉。1840年11月,埃及战败,被迫签订《英埃协定》:埃及承认土耳其的宗主权,军队由25万减至1.8万,关闭造船厂,接受1838年英土商约(外国商品只交5%的关税,外国人有权在埃及从事贸易,禁止对任物资实行专卖)。《英埃协定》使埃及的独立遭受沉重打击,标志着阿利改革的失败和埃及走半殖民地。

《英埃协定》为英国加紧对埃及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

1851年英国取得修建亚历山大至开罗铁路的特权,1856年法国取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权。经过10年施工,以12万埃及民工的生命为代价,运河于1869年开通。英国为控制运河,于1875年买下了埃及的全部股票,获得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取得了运河的控制权。1876年,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英法趁机掌握埃及的财政大权,对埃及实行“双重监督”,英国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国管理支出,英法资本随之拥入,在埃及开银行、办工厂、经营公共事业和航运,从而控制了埃及的经济命脉。1878年8月,在英法策划下,埃及成立“欧洲内阁”,英法成为埃及太上皇,埃及总督成为他们的傀儡。

1879年,埃及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爱国军官成立“祖国党”,以陆军中校穆罕默德·阿拉比一帕沙为领袖。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反对“欧洲内阁”等主,利用人民群众斗争的威力迫使总督伊斯迈尔改组政府,辞退外国官员,通过宪法,加强议会权力。英国怂恿土耳其废黜伊斯迈尔,任命他的儿子杜菲克为新总督。杜菲克听从英国摆布,组成反动政府,解散议会,逮捕祖国党人。

1881年9月,阿拉比率陆军起义,包围王宫,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杜菲克被迫召开国会。1882年祖国党组阁,阿拉比任陆军部长,取消“双重监督”制度,通过1879年宪法,英国眼看无法通过总督和内阁控制埃及,便决定进行武装干涉,以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侵占苏伊士运河和整个埃及的野心。

英国侵略埃及的英埃战争随之爆发。

1882年7月11日,英国分舰队炮轰亚历山大港。这支分舰队由8艘装甲舰、5艘炮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装备有69门大口径舰炮、88门中小口径舰炮和70门“米特拉约兹”炮,有舰员5700人。当时,亚历山大港的埃及守备部队有7500名训练较差的士兵,工事阵地简陋。经激烈交战,埃及伤亡2000人。英军2.5万人登陆,占领海港,并大肆洗劫。

面对英军的侵略,祖国党立即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埃及民族和英国人之间进行着势不两立的战争”,允诺农民废除所欠外国人的债务。广大农民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开罗等市举行反侵略示威游行。埃及军民在阿拉比的领导下,重点加强了开罗的北部阵线。7月28日,埃及军队在道瓦尔村交战中使英军受挫。在接下来的三周内,埃军接连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使英军无法从北部进攻开罗。

但是,阿拉比等人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只加强了开罗北部的防线,而对东线防御未给应有的重视,这是因为他们轻信了资本主义国家会遵守苏伊士运河区中立的保证。结果,英军把进军开罗的突破口定在苏伊士运河方面。8月,英军大量兵力在运河区登陆,20日占领运河区塞得港等要地,接着向开罗进犯,9月,在通往开罗的接近地泰勒凯比尔附近,双方进行了一场决战。埃及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坚守阵地达两个星期。英军改变策略,收买了游牧部落的封建贵族,特别是收买了参加抗战的贝都因族酋长。结果,英军于9月13日突破东部防线,埃及军队被迫退守开罗。

阿拉比力图利用正在泛滥的尼罗河天险抵御敌人,并决定发动开罗十万军民进行首都保卫战。但是,开罗城内的官僚地主和部分军官动摇叛变,乘阿拉比指挥军民在城郊修筑防线之机,开门引敌入城。9月15日首都陷落。阿拉比等爱国将领被俘,大量军民遭屠杀。英军攻陷开罗后迅速占领了整个埃及,战争以埃及的失败而告终。

英埃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埃及从半殖民地进一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占领埃及后,担心法、俄效尤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他领地,损害自己在中近东的殖民利益,于是一方面宣称对埃及的占领是“暂时的”,一旦秩序恢复,英军即行撤退;另一方面派遣其代理人以总领事的名义进行谈判。实际上,英国驻埃及总领事贝林是埃及的独裁者、英国殖民统治的代言人。他统治埃及25年(1883—1907年),恣意摧毁埃及的民族工业,奖励外国主要是英国投资,推行单一作物种植制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使埃及成为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原料产地。埃及的国民经济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埃及成为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正式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

英埃战争中埃及的失敌,原因是十分明显的。阿拉比虽然是陆军中校军官,但他代表软弱的埃及资产阶级,对英国侵略的危险不做任何准备。英军发动战争后,他又没能制定出一套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策略。在战略战术上毫无创造性,也没能发动全民族力量,对英军进行以袭扰、伏击、游击为主的积极抗战。当然,在军事力量对比上,英军占有明显优势。但是,作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巨大潜力在阿拉比所领导的这次抗战中毫无显现,以致仅仅进行了两个月的交战就遭到失败,这不能不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标签: 英埃战争英国

更多文章

  • 英埃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英埃战争,英国

    英国侵略埃及的英埃战争随之爆发。1882年7月11日,英国分舰队炮轰亚历山大港。这支分舰队由8艘装甲舰、5艘炮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装备有69门大口径舰炮、88门中小口径舰炮和70门“米特拉约兹”炮,有舰员5700人。当时,亚历山大港的埃及守备部队有7500名训练较差的士兵,工事阵地简陋。经激烈交战,

  • 英埃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英埃战争,英国

    埃及地处欧、亚、非三洲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入埃及,结束了马穆鲁克王朝。1769年,埃及马穆鲁克军团驱逐了土耳其统治者,宣布埃及独立。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1801年,英国乘埃及人民反法斗争高涨之际,伙同土耳其军队打败法军。法国退出后,英国

  • 罗马军团为什么战无不胜?罗马军团的军令是怎样的(辛布里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辛布里战争.罗马共和国

    在古典时期,罗马军团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他们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即使是短暂的挫败,也能很快恢复,并且反败为胜,吞噬对手。罗马军团为什么会那么强大?完全源于他们完备而严酷的军事法令。在战争中,任何违背军法的行为都是难以容忍的,比如对于退却者,罗马有残酷的十抽一杀令。就是让逃兵们十个一组进行抽签,抽

  • 辛布里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战前双方有着什么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辛布里战争.罗马共和国

    约前120年辛布里人南移,其原因今天没有完全能够考证。当时的历史资料说日德兰半岛上发生了一次大风暴,因此那里的居民离开了他们的家乡。今天更多的人怀疑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辛布里人因人口增长,以及海水对陆地的侵蚀,气候变化造成的饥荒,辛布里人被迫从日德兰半岛一带向南迁徙。同时,另一些日耳曼部落如条顿人、安

  • 徐达北伐——由南向北地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徐达北伐,明朝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公元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于是朱元璋毅然投入起义军的队伍中。后朱元璋南征北战终于平定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于是乎,

  • 徐达北伐是怎么回事?北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达北伐,明朝

    中国古代史上鲜有自南向北讨伐成功的势力,朱元璋集团崛起于江淮后,扫平群雄,剑指蒙元统治中心大都,朱元璋派遣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徐达等率师北进,成就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传奇之一。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徐达的北伐历程。元末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11月,元朝廷早已在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 徐达北伐之前,朱元璋做了哪些谋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达北伐,明朝

    1367年,徐达奉洪武大帝朱元璋之命率25万明军挥师北伐,意在驱逐北元,攻占大都,重建汉人荣光。北伐前,朱元璋与各谋士将领进行了仔细、缜密的谋划。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取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认为这个计划太过轻敌冒进,孤军深入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并没有采纳。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经营北方多年,大都必定城固

  • 洪武之治---骑在“牛背”上的皇帝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明朝,洪武之治

    王喜城边古废丘,金波泉涌夹城流。时危异姓能安汉,事去诸刘独拜侯。鼙鼓几遭豺虎急,山川曾入犬羊羞。石郎可是无长虑,直割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至北宋末年持续长达二百年,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才将其收回,并创建大明王朝真正实现华夏的大一统,然而朱元璋出身一介布衣幼年以放

  • 揭秘:洪武之治被称为明初的盛世合理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洪武之治,明朝

    先来说说治世与盛世。治世是指当时朝廷政权稳固,社会比较的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乱,但是整个社会经济一般吧。通俗来说就是治世一般出现在经过动荡和分裂后重新统一开国的初期。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31年也算时间够长的,他治下的社会也符合治世的标准。同样的还有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的开皇之

  • 洪武之治的内容是什么?为何能称之为明初的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洪武之治,明朝

    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在军事上,消灭各种割据势力,重新统一华夏。在政治上,建立各种制度,恢复社会秩序。在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在他的治下,出现了盛世,又因为朱元璋年号洪武,因此史称“洪武之治”。那么,洪武之治都有哪些表现呢?军事上,明太祖再次统一中国。洪武元年(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