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阴八十一日血泪抗清史:全城被屠17万人

江阴八十一日血泪抗清史:全城被屠17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25 更新时间:2024/1/11 7:10:41

清军入关之后,整个神州大陆上哀鸿遍野,满清因为人数较少,为了能够巩固朝避免动乱,在当时就疯狂的屠戮汉人,而江阴八十一日虽然惨痛,却是其中最有民族气节,最奋人心的惨状事件。整个江阴城在清军围攻下无一人投降,每一个平民都拿起武器抵御外敌,最后全城殉国被屠杀17万人。

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

江阴八十一日:清军屠杀17万人

剃发令的颁布是清军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强行将满汉人民融合的强制手段,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江阴人民为了抵抗剃发令,发动全城的人进行抵抗,与清军前后斗争了八十一天,故称“江阴八十一日”,最后全城殉国,被屠杀17.2万人。

但在江阴人民的抵抗之下,清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不仅折损了三个王爷、十八个大将,其二十四万大军也折损了7.5万人,最后仅有53个江阴人躲了起来而得以幸存,这是整个满清大屠杀中最有民族气节的抗清事件之一。

1645年夏,在满清大军南下的过程中江阴降清。就在这个时候,清朝派出了一个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吏方亨继任为江阴新的知县。方亨依照清朝惯例,颁布了剃发令。

这样一来迅速激起了民众的反感,阴历六月二十八日江阴人民请愿保留发式和衣冠。方亨却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暂停所议。

此后,方亨召集当地诸生百人及乡绅、百姓会于庙。众人表示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大的事情了,方亨说:“只剩下剃发了。”众人道:“发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

正在这时,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看到江阴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结果,这封密信被江阴百姓搜获,于是在闰六月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陈明遇却感到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在他推荐下江阴士民把乡居的原任典史阎应元迎接入城担负守城重任。江阴不过是一座小小的要塞,全城仅九万多人。被百姓们推举为守城统帅的阎应元既无在扬州抵抗清朝军队的一品大学士史可法的十万大军,又无在嘉定抵抗清朝军队的三品通政使侯峒曾的地位显赫,但他居然应全城百姓重托,担当起了九万平民百姓的指挥官。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分守四门。

在江阴被围困的八十一天当中。十万江阴百姓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夷大炮,血战孤城,击毙清军七万五千余人,包括亲王三名,大将军十八名。最后城破,屠城,江阴百姓九万七千余人无一投降,男女老少纷纷与满人血战到底,力不能战者尽皆投井自尽,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七岁孩童,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英勇悲壮,全城仅老幼53人藏于古塔中幸存。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标签: 江阴八十一日清朝

更多文章

  • 甲申国难的背景是什么?怎么评价甲申国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甲申国难,明朝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

  • 甲申国难如若张居正还活着,大明能不能不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居正,明朝,甲申国难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梁启超曾说过:“明朝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在晚明的颓世中,他重建了国家的繁荣。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也决不会再坚持了62年。这时小编心中萌生一个问题,倘若张居正出现在明末,能否逆转明朝灭亡的格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崇祯十

  •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的结果如何呢?在明清的夹缝中落败(甲申国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李自成,甲申国难

    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民团打死,李自成死后大顺军还有数十万兵马,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印迹。李自成从陕西南撤时兵分两路,李自成率领的东路军在其死后接受了湖广总督何腾蛟的改编,但是很快被何腾蛟分化,原本在大顺军中地位较低的郝摇旗等人反而成了何腾蛟的心腹,而地位较高的

  • 大藤峡之战造就了哪两个人物?一个成为帝王的生母,一个成为有名的大太监(大藤峡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藤峡之战,明朝,大藤峡起义

    明朝的统治在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腐败,阶级制度森严,人民群众受到的剥削也日趋严重,导致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频发,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广西的大藤峡地区瑶、壮族人民的起义。先来说说大藤峡之战是如何引起的。何为大藤峡:大藤峡在广西桂平县西北六十里,因“峡中大藤如斗,延亘两岸”,所以被称为大藤峡

  • 大藤峡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大藤峡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藤峡农民起义,明朝,大藤峡起义

    大藤峡农民起义是明一代广西地区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它的范围包括平乐的府江、桂北的永富古田、宜山的怀远等大藤峡地区,是广大农民反抗明朝政府、反地主的斗争。自古以来广西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体为壮族,人数较多的有瑶族和汉族,大藤峡地区则以瑶族为主。明朝建立后,沿袭了历代王朝的制度,在当地设立

  • 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出生(大藤峡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守仁,大藤峡起义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郑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于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即公元1529年1月9日)辰时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

  • 什么是乙未事变?背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乙未事变,朝鲜

    乙未事变(朝鲜语:을미사변)又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

  • 乙未事变——明成皇后闵兹映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乙未事变,朝鲜

    如果要问19 世纪末叶,谁是东亚最有权势的女人,那么答案毋庸置疑是中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而在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朝鲜半岛,同样有一位热衷干预政治的“女强人”,她就是被今天的韩国影视剧包装为“贤良淑德”、“开化先锋”的明成皇后闵兹映。早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闵兹映便与自己的公公——

  • 朝鲜哪位美皇后被日军活活烧死?闵妃弑害事件(乙未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鲜,朝鲜皇后,乙未事变

    日军对朝鲜皇后的暴行——1895年10月8日,闵妃在“乙未事变”中被日本人暗杀于景福宫玉壶楼,她的死一直备受争议。日本军人强行深入皇后所在的房间里,在皇后的胸上狠狠地踩了几脚,然后刺了她好几刀,再玩弄她的阴部,并在她还末断气前,将她的身体浸在油中,点火烧她至死。明成皇后是朝鲜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

  • 锡伯族信仰 锡伯族信奉藏传佛教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锡伯族文学艺术,藏传佛教

    锡伯族的藏传佛教信仰喇嘛教(确切地说是藏传佛教)传入锡伯族地区始于元代。元朝统治者由于喇嘛教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而,在西藏大力扶持它的同时,又通过各种形式,把它很快传入蒙古族统治地区,使大部分蒙古族以及其他所属少数民族相继都皈依了此教。在此期间,喇嘛教虽然受到了来自这些民族原有萨满教的强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