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出生(大藤峡起义)

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出生(大藤峡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535 更新时间:2024/1/17 10:44:05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郑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于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即公元1529年1月9日)辰时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网络配图

他以诸葛亮为榜样,干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终于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他以文官授兵部主事,怀疑其中有诈,便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王守仁提起弯弓,连发三箭,结果三发三中。不但没有难倒王守仁,反而使他在军中的威信倍增。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经过一系列的低谷后,他在贵州质朴的风气下讲说“本心之至善”,很快就引起了士子们的强烈共鸣,并取得了教化生命的确实效果。这自然对他一度受到伤害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慰藉。

王守仁还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形成了更完备的“心学”理论系统——“王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王守仁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所以,在王守仁看来,“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示其规律,所以,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网络配图

他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点评: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标签: 王守仁大藤峡起义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乙未事变?背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乙未事变,朝鲜

    乙未事变(朝鲜语:을미사변)又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

  • 乙未事变——明成皇后闵兹映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乙未事变,朝鲜

    如果要问19 世纪末叶,谁是东亚最有权势的女人,那么答案毋庸置疑是中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而在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朝鲜半岛,同样有一位热衷干预政治的“女强人”,她就是被今天的韩国影视剧包装为“贤良淑德”、“开化先锋”的明成皇后闵兹映。早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闵兹映便与自己的公公——

  • 朝鲜哪位美皇后被日军活活烧死?闵妃弑害事件(乙未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鲜,朝鲜皇后,乙未事变

    日军对朝鲜皇后的暴行——1895年10月8日,闵妃在“乙未事变”中被日本人暗杀于景福宫玉壶楼,她的死一直备受争议。日本军人强行深入皇后所在的房间里,在皇后的胸上狠狠地踩了几脚,然后刺了她好几刀,再玩弄她的阴部,并在她还末断气前,将她的身体浸在油中,点火烧她至死。明成皇后是朝鲜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

  • 锡伯族信仰 锡伯族信奉藏传佛教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锡伯族文学艺术,藏传佛教

    锡伯族的藏传佛教信仰喇嘛教(确切地说是藏传佛教)传入锡伯族地区始于元代。元朝统治者由于喇嘛教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而,在西藏大力扶持它的同时,又通过各种形式,把它很快传入蒙古族统治地区,使大部分蒙古族以及其他所属少数民族相继都皈依了此教。在此期间,喇嘛教虽然受到了来自这些民族原有萨满教的强烈反

  • 普米族宗教 普米族的藏传佛教信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普米族宗教,藏传佛教

    除信仰原始宗教外,普米族还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本区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属于佛教教派,元朝始传人宁蒗普米族中。早期传入的喇嘛教称“萨迦”喇嘛教(当地汉称白喇嘛教,通称花教),该教在宁蒗县修建有两所较大的寺庙,一在永宁者波村,称“他鲁生给空’寺庙(亦称白教喇嘛寺),现仅存遗址。一在新营盘村,称“龙古

  • 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民族,蒙古族,藏传佛教,藏族文化艺术

    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藏传佛教是传入西藏佛教的一个分支,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喇嘛教。这个宗教是以密宗传承为主要特色,在元朝统一后,慢慢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的思想与生活中。使蒙古族的文化打上藏传佛教的标志。藏传佛教初传蒙古族地区的特点第一,政治色彩浓厚。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依靠的是蒙古族统治

  • 小希拉克略的登基:开启了拜占庭帝国的伊拉克略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伊拉克略王朝,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

    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在东欧一带基本还能算个主管领导,所以阿瓦尔人先找当时的查士丁尼一世,要求给片自留地立脚。罗马人嘛,最不能少的就是雇佣兵,不管培养了多少雇佣军后来让自己吃大亏,只要看到妆容奇特、形象彪悍的,他们就觉得可以控制他们,让他们为罗马帝国卖命。阿瓦尔人光头,留个大辫子,身上还有些干草或者

  • 拜占庭帝国的第四个王朝:伊拉克略王朝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伊拉克略王朝,拜占庭帝国

    伊拉克略王朝(610~717),东罗马帝国的第四个王朝。统治时期,帝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包围和袭击。在亚洲,波斯帝国继续打击着拜占廷。611年,波斯占领了卡帕多细亚,接着占领了拜占廷东部最富庶的叙利亚行省,以及帝国第三大城市安提阿,并且入侵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将最神圣的基督教文物“真十字架”残片掳掠而

  • 伊拉克略王朝第一任皇帝:希拉克略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希拉克略王朝,希拉克略,伊拉克略王朝

    弗拉维斯·希拉克略(拉丁语:Flavius Heraclius;古希腊语:Ηράκλειος,575年-641年2月11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希拉克略王朝第一任皇帝(610-641年在位)。出生于一个亚美尼亚家庭。传统上,希拉克略被认为是军事制度--塞马制度的缔造者,现代学者则认为皇帝君士坦

  • 抗清三公是指哪三个人?抗清三公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抗清三公,清朝,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抗清三公指明末率领江阴十万百姓抵抗清军的三位主要领导者: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江阴(在今江苏)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气节。抗清三公阎应元阎应元,字丽亨,直隶(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民族英雄。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