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政变后10年间 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皇帝

戊戌政变后10年间 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28 更新时间:2024/1/27 5:49:57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一星期之后,著名的维新派谭嗣同等人被处决。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光绪皇帝的身份问题。戊戌政变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这对所谓母子的彻底决裂,但在决裂之后,光绪皇帝仍然做他的皇帝。慈禧并没有废除他的皇帝名位,这就很不科学了,根据当时的政治情况,慈禧完全有这个能力完成这件事,那么慈禧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网络配图

一、合法执政地位的丧失和重要官员的集体反对

处于对光绪皇帝的恼怒,慈禧起初确实打算废除光绪皇帝。甚至已经在一些近支皇族中挑选合适的接班人,也找到了那么几个合适的人。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清朝的体制传统是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是不可以听政的。当年,同治皇帝去世时,慈禧为了仅仅把握手里的权力,就选择了自己4岁的侄子,这就是后来的光绪。这是因为光绪也是载字辈,此次可以继续做皇太后听政。如果现在废除了光绪,那几个合适的人选都比光绪低了一个辈分,慈禧的合法执政地位就会遭到动摇。更重要的是光绪皇帝是慈禧一手带大的,慈禧对他的性格十分了解。但是如果换一个新人就不好办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些皇族一旦登上皇帝的位置,会不会听话谁也说不好。

慈禧把要废除光绪皇帝的事情摆到桌面上之后,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重臣的反对。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大佬们全部反对,就连荣禄这样的亲信满族大臣也反对废帝。慈禧虽然是最有权力的人,但是并不是绝对的独裁者,有很多事情是她办不了的。她不得不依靠这些重臣,他们的意见慈禧多少是会听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慈禧对光绪皇帝的感情。光绪小皇帝被抱进皇宫时仅仅4岁,和慈禧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而且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说慈禧对光绪一点亲情也没有这也是不可能的。慈禧虽然在盛怒之下要废除光绪,但是冷静下来之后,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

二、各国的反对和康有为的到处煽动

网络配图

维新变法开始之后,在各国列强的眼里这是中国一次近代化的改革,是文明的表现。但是这场改革却被人为的终止了,终止它的人是慈禧。戊戌政变刚刚结束时,清廷遭到了来自各国的压力,这和康有为的煽动是分不开的。慈禧和光绪皇帝完全闹僵,康有为占了很大原因。即使是慈禧为什么要发动政变,也是因为康有为、谭嗣同要怂恿袁世凯围园杀后。但事实情况是光绪皇帝不知道这件事情,这是康有为错误理解了他的诏书导致的。最终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出卖了维新派,慈禧在自己人身安全遭到威胁的情况下,与9月21日发动了政变。就在前一天,康有为刚刚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侥幸逃过了抓捕。

康有为在对外关系上是一个亲英派,他刚刚到达上海,就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国外。康有为的弟子梁超也不比他强多少,梁启超是一个亲日派,政变发生以后,他躲进了日本使馆,随后逃往日本。当时在慈禧和那些顽固的大臣们看来。洋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没有他们洋人,现在大清国还是好好的。由于刚刚经历过政变,清廷内部保守派势力开始抬头,这帮人盲目的排外。这些人和民间的排外气氛相融合,最终产生了那场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地区,一些为教堂服务的中国人仗着教堂的势力欺压中国人,造成了山东地区排外情绪高涨。最终激发了激发了义和团运动,客观的说,义和团运动时一场迷信的排外运动,而且参杂着疯狂的爱国主义绑架的性质。

三、北方的外国人损失殆尽,八国联军开始进入中国

网络配图

在国内教科书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大书特书的一笔。不过更注重战争之后,清朝所遭受的损失,至于战争的原因一直没有说清楚。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后,北方地区开始了疯狂的排外。河北地区的外国人遭到了攻击,最终逃进天津租界时只剩下了13人。山西地区的情况更严重,所有的外国人,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包括老人和孩子全部被杀。当时山西巡抚敏贤是一个疯狂的保守派,他亲手杀了教会在山西地区的主教。在已经无法收拾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口气对各国宣战,这一点堪称现在愤青们的楷模。在这样的情况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俄国沙俄尼古拉二世御驾亲征,率领18万俄军南下,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

标签: 慈禧戊戌政变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今天9月21号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今天,慈禧,事件,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 (戊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在118年前的今天,1898年9月21日 (农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距今11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极端仇恨,自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推行变法起,顽固派即开始策划政变,推翻新

  • 清军入关:山海关之战是最重要转折点(入关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军入关,清朝,入关战争

    明清战争,又称入关战争,交战双方,一为大明,一为女真满族的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人称满清。1589年,女真爱新觉罗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1644年清兵入关,清朝正式开始。但明朝名号的政权,结束于1683年台湾明郑王朝覆灭。第一次,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

  • 清军入关前,军事上有一致命弱点,被谁解决了?(入关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军入关,清朝,入关战争

    大家都知道,满洲八旗是清朝的核心军事力量,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后,的确打赢了很多战争。但如果因此而认为,满洲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今,由于满洲建立了清朝,所以对其军事力量,就有一定的神话。实际上,在清军入关之前,军事上有一个致命弱点,只有六个字,这就是:缺乏攻城能力!显然,如果不解决

  • 清军入关时只有20万人,凭什么能统一中国?(入关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军入关,清朝,入关战争

    清军入关的时候,满族后金的八旗军,加上从蒙古那里调来的军队,总共也才20万左右。面对明朝上亿人口,清军凭什么靠着这20万人,征服中原,统一中国呢?第一点:拉拢以吴三桂为首的一批汉人将领。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明朝的军队并不是都被打光了。虽然这几年因为要抵御北方日益强大的后金,还有镇压国内的流民,消耗

  • 什么是入关战争?入关战争的背景,起因跟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入关战争,明朝

    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 满清入关、 清朝入关、入关战争, 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

  • 五国相王事件简介,五国相王发生在什么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

  • “五国相王”中最会玩的中山国 国力弱小却热衷于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中山国,五国相王

    公元前323年,魏国权臣公孙衍发起一个倡议,联合韩,燕,赵和中山国等国的国君一起称王,虽然这个提议是为了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这让齐国深感不安,中山国的国君称王更让齐威王不能接受。中山国一直以来都依附于齐国,如果五国相王的提议最终成立,中山国等于背叛了齐国,因此,齐威王声称,如果中山国称王,则自己要联

  • 弱国无外交矣 魏国主导“五国相王”背后的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国,春秋,五国相王

    自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徐州相王”以后,魏国和齐国的矛盾开始缓和,而西边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强大后,开始连续进攻魏国,从前333年开始到前329年,秦国完全收复了河西失地,并威胁河东。前325年,为了缓和秦魏矛盾,在张仪的控制下,韩魏宣布与秦结盟,并在同年在龙门参加秦惠文王的称王仪式。

  • 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战国,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

  • 五国相王是哪五国?为什么不称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楚国,韩国,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