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施利芬计划”:狭隘军事主义是如何毁灭世界的

“施利芬计划”:狭隘军事主义是如何毁灭世界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03 更新时间:2024/2/15 3:44:23

1913年1月4日,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在柏林家中去世。此时离大战爆发还有14个月。79岁的老元帅并未像他的伟大前任奇伯爵一样,在垂暮之年思考“高于世间理性的上帝的平”,他睁开高度近视的眼睛,留下一句简短的遗言:“务必加强右翼!”

清瘦、忧郁、沉默寡言,从未作为统帅指挥过一场真正的会战,施利芬的形象和我们印象里的“军国主义者”大相径庭。他不喜欢荣誉或勋章,对同时代德国军人欣赏的哲学和音乐也不感兴趣,唯一的爱好是工作本身。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15年里,施利芬常整夜待在班德勒大街的办公室,研究机关枪和汽车这样的新发明对大兵团包围战的影响。他的勤奋、离群索居和数学家般的严谨思维,后来都成为与那份著名计划有关的传奇的一部分。

当施利芬在1891年成为德国陆军的掌舵人时,两线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在这个中欧强国头上:由于柏林不再重视与俄国的友谊,圣彼得堡正在和巴黎亲密接触。这样一来,一旦法国为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而对德开战,绰号“蒸汽压路机”的俄国陆军将从东方威胁东普鲁士,从而使德国陷入战略包围。伟大的毛奇在1870年代曾经制订过一个应急方案,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削平东线的波兰突出部,迫使俄国终止进攻,随后回师西线,依托边界要塞群法国发动反击。但毛奇计划的成功取决于军事策略和外交谈判的结合,如果俄国在遭到第一波打击后拒绝媾和,或者法国以全民皆兵的游击战牵制德军的攻势,德国就有陷入消耗战的危险。这是不“科学”、也不彻底的。

作为一代名将汉尼拔的崇拜者,施利芬向往的是以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为代表的战争模式—集中兵力、侧翼包围、一举歼敌、快速制胜。这种模式排斥具有不确定性的政治和外交因素,把赌注完全下在军事决战上。领土纵深宽广、交通设施不良的东线显然不是此种决战的首选,实际上,先天不利条件给臃肿的俄国陆军造成的影响还要大过德国。倒是动员速度迅捷、只须对德国一国作战的法国更有可能威胁到德国西部的工业区,加上德国本身的铁路网适于在短期内把部队集中到西部和南部边境,西线也就取代了毛奇计划中的东线,成为第一制胜方向。

从1892年开始,施利芬花费了整整13年来完善他的“先西后东”决战方案,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由于法国在新边界附近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德国的进军显然不能以此为正面;在凡尔登以北、比利时边境南方有一个可选的突破区,但宽度不足,无法通过大批军队。在1897年,施利芬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方案—置比利时中立于不顾,将西线5个集团军中的4个配置在德国与比利时-卢森堡的边境线上。战争爆发后,配置在梅斯以南至瑞士边界的1个集团军(左翼)作为“铁砧”,以防御姿态阻滞法军的推进;同时由右翼4个集团军构成的“铁锤”突然穿越比利时和卢森堡,进入防御空虚的法国北部,沿海岸线向南做大范围迂回,把法军主力向东压缩到瑞士边界附近,予以彻底歼灭。从地图上看,经比利时向法国北方迂回的右翼恰如一扇巨大的门板,从构想到规模都极具震撼力。施利芬计划将西线兵力的7/8配置在右翼,以确保“门板”的拍击足够有力。而西线所用的兵力又占开战之际德国陆军总兵力的7/8,只留1/8力量在东线牵制俄军。按照施利芬的估计,若西线的“巨型坎尼”进行顺利,德国可望在4-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再以铁路将大军调动到东线,对俄国施以痛击。

站在纯理论角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方案:它把过去仅仅停留在战役层次的侧翼包围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德国在动员和运输速度上的优势。那位孤独的战略数学家将毕生心力倾注在这个计划上,指望为他的祖国赢得一场决定命运之战。

然而,除去纯粹的理论优点外,施利芬计划在每一个实施细节上都值得商榷:为了追求理想化的军事胜利,它对比利时的中立地位置若罔闻,包括从未向外交部门咨询如使侵犯中立国领土的影响最小化。日后促使英国对德宣战的不是柏林与法国之间的战争,而恰恰是德军对比利时的入侵。施利芬计划把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右翼“门板”的旋转上,但对法军可能做出的反应不甚了了,完全忽视了纸面上的精确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被诸多因素所改变。而“门板”在以近百万人的规模密集穿越比利时领土时,所需的补给强度也是施利芬没有考虑到的,他仍然在以1870年时的经验忖度这个问题。假如右翼真的扩充到计划中的规模,他们的弹药可能在决战开始前就已消耗完了。

更危险的因素在于,因为施利芬追求的是一份基于纯粹概念的、完美主义的战争计划,却不考虑需要耗费的资源量,他所要求的兵员数量,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德国所能承担的上限。1906年版的“施利芬计划”要求动用33.5个军参与西线攻势,而当时德国陆军的总兵力仅有20个军,算上开战后可以在短期内组建的7个后备军,兵力缺口仍有近1/5,这还没有考虑东线防务。如果把东线兵力设定为4.5个军,则德国陆军的一线兵力,至少比施利芬所期望的少1/3。而在雄心勃勃与英国展开海军竞赛的背景下,即使柏林始终在有计划地增加陆军军费,并在1910-1914年的四年间把这一数字从8.34亿马克提高到了18.06亿马克,仍然没有可能迅速填补这一缺口。到1914年夏天战争爆发时,德国陆军的总数为79个师,比施利芬时代增加了16%,其中9个师在东线,70个师在西线;而他们在法国前线要对抗74个法国师、20个英国师和6个比利时师,完全力不从心。尽管因为继任者采取的调整措施,用于充当“门板”的右翼兵力已经减少到了54个师,但所需的运输和辎重车辆仍然短缺78%。与其说随后在马恩河战线的止步是一场意外,倒不如说已经是奇迹了—一次力不从心的进攻,居然表现出了功败垂成的假象。

和“施利芬计划”一样,同一时期法国的第17号计划、奥地利的波兰入侵计划同样表现出了狭隘军事主义的特征。它们对政治之于军事的指导作用不屑一顾,根据一种绝对化的、极端悲观的安全假设,制订出一系列追求“完美胜利”的战争计划,既不关心这些计划需要耗费多少资源,也不考虑纸面上的精确性能否付诸实践。军队领袖们有如兢兢业业的钟表匠,兴高采烈地调试着自以为了得的杀人机器,却忘记了这架机器不仅运转不畅,而且一经动就停不下来。拿19世纪初的普鲁士参谋总长冯格罗曼将军的话来说:“花几年时间在办公桌上制订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纯属胡闹,那是军事领域的学创作。”所谓数学家式的完美方案,在真正的战场上不过是一部低俗小说。

标签: 施利芬计划一战毛奇

更多文章

  • 揭秘: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和第二次东普鲁士战役的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普鲁士战役,德国,俄国

    东普鲁士战役打了两次,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是在是一战时期,俄军西北方面军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1914年8月17日至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期,又称马祖里湖战役,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的目的是这样的。1914年8月上旬,应英法军指挥部的再三请求,俄军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就开始了进攻,

  • 第二次东普鲁士战役爆发的时间:东普鲁士战役的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普鲁士战役,德国,俄国

    东普鲁士战役打了两次,第一次是一战时期(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俄军西北方面军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第二次是二战时期(1945年1月13日-4月25日),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一部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对德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经过白俄罗

  • 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发生于什么时候?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普鲁士战役,俄国,德国

    东普鲁士战役打了两次,第一次是一战时期(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俄军西北方面军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第二次是二战时期(1945年1月13日-4月25日),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一部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对德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时间东普鲁

  • 法兰西战役中德军的进攻路线是怎样的?法国是怎么投降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法兰西战役,德国,二战

    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黄色”计划)。对法、比、荷境内的72个机场及纵深目标实施航空突击,德军空降兵占领了荷兰和比利时的许多重要地区、机场和桥梁。在德"B"集团军群右翼,荷军在德军打击下迅速瓦解,1940年5月14日,荷军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于10日凌晨偷袭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马尔要塞

  • 法兰西战役双方兵力如何?双方有着怎样的武器装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法兰西战役,德国,二战

    为了实施第一次“黄色”战略战役,德国法西斯统帅部集中了136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7378门75毫米火炮。这些师展开成“B”、“A”、“C”三个集团军群。根据“黄色”战役企图,“A”集团军群(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共45个师,其中7个坦克师;

  • 法兰西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法兰西战役,德国,二战

    曼施泰因献奇计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便开始考虑进攻西欧。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

  • 揭秘:东林党争是隐没的明亡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林党争,明朝

    东林党争概指明末东林党(及其骨血——复社)与宦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后经“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

  • 东林党和魏忠贤,谁才是明亡的罪魁祸首?崇祯临死前的话令人深思(东林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林党,明朝,东林党争

    历史上众多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是最让人惋惜的。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东林党和魏忠贤阉党的党争绝对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时女真人数太少,根本不足以打败明朝。清兵入关时也不过才20万兵力(满人8万,蒙古2万,汉10万),之前就更少了,这么点兵力,放在任何一个王朝眼里都不够看,可偏偏一

  • 怎么评价东林党在明朝后期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东林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林党,明朝,东林党争

    明朝的东林党最基本的宗旨是道德济世,主要是通过书院讲学,培植儒士群体意识,以此讽议朝政,针贬时弊,参与国事,一方面企求重提学术思想上的道德传统,重树道德伦理上的严格标准和绝对权威,另一方面针对现实问题,试图对社会作某些改造。东林党的兴起从万历中叶开始,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日益昏庸腐

  • 东林党争是怎么回事?东林党争的起源、经过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东林党争,明朝

    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什么是东林党?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