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发生于什么时候?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的结果

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发生于什么时候?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的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39 更新时间:2024/2/15 3:44:19

普鲁士战役打了两次,一次是一战时期(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俄军西北方面军对德军第8集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第二次是二战时期(1945年1月13日-4月25日),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一部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对德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时间

东普鲁士战役: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期,俄军西北方面军(为日林斯基将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又称祖里湖战役。

战役目的

1914年8月旬,应英法军指部的再三请求,俄军没有完成动员集结就开始了进攻,以粉碎德军力对法国的进攻。战役的直目的是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14.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近1000门火炮;司令官为普里特维茨将军,自8月23日起为兴登堡将军)攻占东普鲁士,为尔后进攻西里西亚创造条件,以减轻英法联军对西线的压力。

战役经过

根据方面军指挥部的企图,连年坎普夫将军的俄国第1集团军(6.5个步兵师、5.5个骑兵师、火炮492门)应当从北面马祖里湖地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吸引德军主力;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1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火炮720门)应当从西面对该区实施迂回突击。切断其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当面德军企图依坚固工事并利用铁路运输系统,实施机动防御,迟滞俄军进攻。集团军的3个步兵军袭击东普鲁士1914年8月17日,第1,揭开了进攻的序幕。1914年8月19日德国第1军在施塔卢珀嫩的战斗中被击退。次日,在贡宾嫩-戈乌达普一线俄国第1集团军遭德第8集团军主力反击,俄军右翼一度被击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军的正面攻击,德军遭到失败,开始向西撤退。这就造成了追击和彻底歼灭德国第8集团军的有利条件,但是1914年8月21日-1914年8月22日第1集团军按兵不动,坐失战机。该集团军后来的进攻又当缓慢,而且没有与第2集团军会师,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进,致使德军摆脱了打击,第2集团军开始孤军作战。

德军指挥部利用了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并从截获的俄军明码电报中得知他们的行动计划,于是在1914年8月21日命令部队停止退却,24-26日,新任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鲁登道夫利用发达的铁路网,重新部署部队,留下由2个师组成的屏护队牵制俄第1集团军,调遣第8集团军的几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过边界的俄国第2集团军。其具体计划是:以第20军另2个师正面牵制俄军中路第13、第15、第23军,而以主力实施两翼夹击,由第1军对乌兹达乌实施主要突击,攻歼俄军左翼第1军后,向俄军中央3个军的后方发展进攻;由第17军、第1预备军对俄军右翼第6军实施辅助突击,得手后向俄中央3个军侧后发展进攻。26-27日,德第17、第1预备军在比绍夫斯堡以南地区与俄第6军遭遇并将其击退;第1军遭俄军顽强抵抗,遂假借俄第1军军长名义命令俄军撤退;第20军诱敌深入,且战且退,撤至坦嫩贝格设防固守。第2集团军丧失了第1集团军的支援和配合,经两天激战,德军击退俄第2集团军两翼部队,而对其中路3个军形成包围态势。28-29日,俄第13、第15军和第23军第2师在坦嫩贝格以东科穆辛森林地区被围歼,被俘9.5万人,伤亡3万人,损失火炮500门,萨姆索诺夫自杀。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以第1军和近卫预备军分别从两翼实施迂回突击,围歼俄第1集团军。俄军大本营决定在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组建第10集团军,用于保障第1集团军左翼,并命令第1集团军坚守马祖里湖以北地区,以牵制德第8集团军,使其无力支援奥军。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德军包围俄国第1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得逞。至15日,俄军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德军担心俄军有诈,未迅速实施追击。俄第1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

此役,俄军指挥失当,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终以损失27万人而战败;德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损失2.5万人的代价取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但德军从西线调兵增援东线,严重削弱了西线的突击力量,是其在1914年马恩河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战役点评

此战,俄军西北方面军在东普鲁士的进攻战役以失败而告终。俄国人损失了近25万士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失败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无能指挥和连年坎卡普夫实际上的背叛行为。加上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尽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战略成果:迫使德军指挥部将2个军和1个骑兵师从法国战场调到东普鲁士。此外,在梅斯地区的1个军也准备调离。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军突击集团的力量,并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战争初期俄军的积极行动粉碎了德军指挥部各个击破同盟国的计划得以实施。

标签: 东普鲁士战役俄国德国

更多文章

  • 法兰西战役中德军的进攻路线是怎样的?法国是怎么投降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法兰西战役,德国,二战

    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黄色”计划)。对法、比、荷境内的72个机场及纵深目标实施航空突击,德军空降兵占领了荷兰和比利时的许多重要地区、机场和桥梁。在德"B"集团军群右翼,荷军在德军打击下迅速瓦解,1940年5月14日,荷军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于10日凌晨偷袭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马尔要塞

  • 法兰西战役双方兵力如何?双方有着怎样的武器装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法兰西战役,德国,二战

    为了实施第一次“黄色”战略战役,德国法西斯统帅部集中了136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7378门75毫米火炮。这些师展开成“B”、“A”、“C”三个集团军群。根据“黄色”战役企图,“A”集团军群(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共45个师,其中7个坦克师;

  • 法兰西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法兰西战役,德国,二战

    曼施泰因献奇计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便开始考虑进攻西欧。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

  • 揭秘:东林党争是隐没的明亡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林党争,明朝

    东林党争概指明末东林党(及其骨血——复社)与宦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后经“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

  • 东林党和魏忠贤,谁才是明亡的罪魁祸首?崇祯临死前的话令人深思(东林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林党,明朝,东林党争

    历史上众多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是最让人惋惜的。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东林党和魏忠贤阉党的党争绝对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时女真人数太少,根本不足以打败明朝。清兵入关时也不过才20万兵力(满人8万,蒙古2万,汉10万),之前就更少了,这么点兵力,放在任何一个王朝眼里都不够看,可偏偏一

  • 怎么评价东林党在明朝后期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东林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林党,明朝,东林党争

    明朝的东林党最基本的宗旨是道德济世,主要是通过书院讲学,培植儒士群体意识,以此讽议朝政,针贬时弊,参与国事,一方面企求重提学术思想上的道德传统,重树道德伦理上的严格标准和绝对权威,另一方面针对现实问题,试图对社会作某些改造。东林党的兴起从万历中叶开始,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日益昏庸腐

  • 东林党争是怎么回事?东林党争的起源、经过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东林党争,明朝

    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什么是东林党?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

  • 二桃杀三士是怎么回事?二桃杀三士的起源,经过,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桃杀三士,春秋战国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晏子设了一个局

  • 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三士指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二桃杀三士,春秋战国

    面壁记徐婵菲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无名氏写的《梁父吟》,诗是这样的: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诗中提到的“二桃杀三士”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故事。“二桃杀三士”为《晏子春秋·谏下篇

  • 晏婴”二桃杀三士“为什么要用桃子而不是用其他东西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晏婴,春秋战国,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这个成语,讲的是齐国名臣晏婴,用计谋帮助君王除掉三个功高盖主的功臣的故事。现在咱们来脑洞一个问题:晏婴在使用这条计策的时候,为什么会用两个桃子,而不是两块金子,或者是其它更贵重的东西呢?我们先来把这个故事简单回顾一下。齐景公有三名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名大将自恃有功,炫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