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吁王朝是怎么灭亡的?是被谁灭亡的

东吁王朝是怎么灭亡的?是被谁灭亡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911 更新时间:2023/12/23 0:35:55

衰落原因

莽应里(缅语作南达勃因,1535年11月9日——1599年11月30日;莽瑞体缅名德林瑞体;莽应龙缅名勃应囊。)缅甸东吁朝国王,白象王莽应龙之子。他继承了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因穷兵黩武,多次对外用兵失败,最终被俘杀。

1580年,莽应龙出兵阿拉干,占领仙道卫城,但他在军中染病不起。此后一年——1581年辉煌一时的莽应龙去世了,他还没有完成入侵中国的心愿就离开了人世。即位的是他的儿子莽应里。他13岁时就跟随莽瑞体入侵阿瑜陀耶,此后追随父亲征战三十余年,即位时已经46岁,是位成熟而有力的君主在1592年底,泰缅主力决战于泰国廓沙拉,结果缅军大败,孤军深入的统帅即缅甸王储阵亡。缅甸从此在泰缅战争中转而处于劣势,这是莽应里万万没有想到的。1593年以后,泰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不断向缅甸发动进攻。1593年,泰军攻占缅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

同年缅甸发生了孟族反叛事件,莽应里盲目扩大镇压的对象,这激起了孟人全面的抗争,毛淡棉的孟人头领依附于泰国纳黎萱。1594年,泰国又进占毛淡棉、马都八等地,吞并缅甸南部狭长地带大片领土。与此同时,纳黎萱还攻破了东邻柬埔寨,泰国进入了昌盛时期。

此时的莽应里已经没有能力再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了,但是他的周边各国却不愿意给他喘息的机会。1594年,明朝云南巡抚陈用宾在腾冲设立八关,留兵戍守,又募人前往泰国相约夹攻缅甸。而和缅甸有世仇的木邦则更加积极,他们主动出击攻打东吁王朝。缅甸最初经常以猛卯的土司多俺为向导,进犯东路,而这次木邦罕钦生擒多俺并将他斩首,向前修筑猛卯城堡,大兴屯田。同年,明朝军队和木邦等土兵大败莽应里派遣的孟密土司思仁攻打蛮莫的军队,将思仁的帮凶丙测杀死。由此,中国明朝的力量在北缅取得大胜。而南方的泰国国王纳黎萱响应明朝的号召,于1595年率领大军第一次攻打东吁王朝首都勃固。阿拉干的国王明耶娑基应莽应里之邀,派遣葡萄牙人勃利多(亦译菲利浦.德.布里托)率葡萄牙雇佣军同东吁王朝联合,并侵占沙廉。而清迈的兰那泰也派遣部队援助缅甸,造成泰国纳黎萱这次没能攻陷勃固城。但此时的东吁王朝,已经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勃固失守

1595年之后的东吁王朝已经失去了辉煌,莽应里也在没有对外发动侵略,只能自保于都城之内,卑谬、阿瓦、清迈相继宣布独立,莽应里在东吁的堂弟更是对勃固的王座垂涎三尺,缅甸各地再次陷于军阀割据的状态。

1598年,老挝也脱离了缅甸的统治,重新与明朝交好。与此同时,泰国纳黎萱聚集边民在毛淡棉屯田,以准备充裕的军粮,同时与东吁侯以及阿拉干王朝联合,准备同时进军勃固。三方约同于1599年一同攻打勃固。结果,阿拉干王朝的葡萄牙雇佣军和东吁侯抢先动手,莽应里如同待宰的羔羊。阿拉干人占领了沙廉并将该城洗劫一空,随后在勃固城下与东吁军队会师。莽应里的卫队抛弃了这位可怜的国王,联军顺利地进入都城,瓜分了财宝和王女,莽应里被东吁侯监禁。当1599年纳黎萱从泰国发兵而尚未赶到缅甸时,勃固已变成一片废墟。纳黎萱因为没有分到战利品十分恼火,又去攻打东吁,但由于东吁的盟友阿拉干人的干扰使得他后勤供应不济,纳黎萱颓丧地撤退了。(1605年,纳黎萱在攻打阿瓦时因疽疾并发而死,享年50岁。)

莽应里被俘后不久便被杀害。

不过,莽应里的死亡并没有使东吁王朝最终灭亡。莽应龙的幼子良渊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这一颓势,占领以阿瓦为中心的“粮仓”地区,保住了上缅甸半壁河山,史称良渊时期。继其王位的阿那毕隆(1605——1628在位)又光复了下缅甸的所有失地,特别是于1613年收复了被葡人占领的沙廉,把葡萄牙侵略者驱逐出缅甸,从而再次完成了缅甸的统一。他隆执政时(1629——1648),国富民强,他摈弃了劳民伤财的对外扩张战争,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1638年,他还进行一次全国性普查,编制了各地户口、耕地面积、产量和税赋情况的调查统计,作为征税和征调劳役的依据

但到了缅王平达力时(1648——1661)国力日衰。1659年,明朝末代皇帝永历逃亡到缅甸,当时缅甸已无力抵御清朝云南王吴三桂的进攻,只好引渡永历帝以换取清军撤兵。以后,东吁宫廷内部兄弟阋墙,国王不断更迭,英荷殖民者又乘机而入,早在1627年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缅甸设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设分公司,控制其对外贸易,殖民势力开始侵入缅甸。

东吁王朝后期,越来越多的阿赫木旦和阿台沦为奴隶,致使中央政府控制的人力减少,统治力量越来越虚弱。另外官吏的贪得无厌,贪污行贿、横征暴敛,肆行无忌地奴役治内的居民,是导致东吁王朝覆没的重要原因之一。

1740年缅甸孟族起义,又从内部动摇了东吁王朝的统治。1752年孟族军队占领首都阿瓦,结束了东吁王朝的统治,此后贡榜王朝继而崛起。

标签: 东吁王朝缅甸

更多文章

  • 东吁王朝: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吁王朝,缅甸

    历史概况掸族统治阿瓦后,缅族不堪忍受其压迫,纷纷移居东吁。四十年战争时,东吁远离战区,未遭战争破坏,人口不断增多。 早在明吉逾(1486~1531在位)时,东吁就与阿瓦联姻而获得皎克西的“粮仓”地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与强大的白古王朝结盟,牵制住阿瓦王朝的进犯。1535年莽瑞体开始进攻白古王朝。1

  • 日本战国时代的六大雄主,第一位号称“军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上杉谦信,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的战国时期指的是公元1467年开始到公元1615年建立幕府为截止,在这百余年时间里,日本上百诸侯相互征伐、融合、分裂等等,比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还要混乱,没有道德、仁义等等存在,有的只是征服;在这样的乱世,日本好歹也诞生出了一些惊才绝艳之辈,尤其是以六大雄主为最。TOP、6 今川义元今川义元是今

  • 解析:日本战国时代与中国春秋时期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日本战国时代,春秋战国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日本镰仓幕府灭亡以后的动荡混乱时期逐步走向稳定统一的一个时期,是地方势力整合逐渐转向整个国家体系的建立。日本的地理环境,多山,而且缺乏像中国的长三角、华北、关中这样的足以整合周围地区的核心发达地区。幕府往往在关东就管不住关西,在关西就管不住关东。镰仓幕府一百多年的太平岁月,人口增长

  • 日本战国时代什么时候出现的?日本战国时代的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统一天下,或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消灭丰臣氏,日本战国时代结束。这一时代,日本足利幕府职能瘫痪,全日本分裂成几十个小国,全国进入战乱模式。但这一时期的战乱促进了社会向近代

  • 大坂之战的详细过程如何?大坂之战的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坂之战,日本

    大坂之战又被称为大阪之阵,是在江户时代早期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德川幕府消灭丰臣家族的战争,从1614年到1615年共经历了两年,这场战争使日本战国时代持续已久的大规模战斗得以告终,所以也被称作是元和偃武,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大坂之战的过程。此次战争的参站方为江户幕府与丰田家族,主要的指挥官为德川家康

  • 大坂之战什么时候发生的?大坂之战爆发的导火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坂之战,日本

    大坂之战(1614年-1615年)发生于江户时代早期,是江户幕府消灭丰臣家的战争,其中包括在1614年11月-12月的大坂冬之阵以及1615年5月大坂夏之阵(6月4日,农历五月八日结束),最常用的称呼为大坂之阵。战争背景关原之战后1600年(庆长五年),德川家康领导的东军与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领导的

  • 毛利胜永:大坂之战中的割草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毛利胜永,日本,大坂之战

    此毛利与日本本州西部大名毛利辉元不是一系,其父毛利胜信做为丰臣家家臣,早在太阁丰臣秀吉还称作木下藤吉郎之时便跟随左右,后来随着木下藤吉郎的鲤鱼跳龙门,毛利胜信做为从龙之臣而受到太阁嘉奖,得到了14万石领地,当时的毛利胜永也已经成年,同时也获得了1万石的俸禄,从此,毛利一家对太阁忠贞不二。后来太阁丰臣

  • 什么是联寇抗清?联寇抗清的起因是什么?过程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联寇抗清,明朝

    联寇抗清指的是南明时期弘光政权被灭后,开始采取联合各地农民军一起抗清的事情。清军入关之后,一方面打击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另一方面消灭南明弘光政权,而李自成的被杀和弘光政权的覆灭使得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走向联合,一起来抵抗清军。但是后期因为内部不和逐步被清军分化瓦解,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纷纷被清军消灭

  • 解密:南明多个政权都有着什么样的政治局面?(联寇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南明,流亡,政权,,联寇抗清

    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后于三月上明熹宗懿安皇后谥号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六月追封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父福恭王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上嫡母邹氏尊号为恪贞仁寿皇太后。生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后。赠洛阳城陷时遇害的胞弟颍上王朱由榘为颍

  • 清灭大顺之战的结果怎么样?对清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大顺,清朝,清灭大顺之战

    清灭大顺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清军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碍被消灭,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清军入关标志着明王朝的倾亡和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不可否认,它在明清史上对全国范围而言,一时使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而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早为史家多所论列,兹不复赘。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