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卡波雷托战役:捞到好处的意大利

卡波雷托战役:捞到好处的意大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971 更新时间:2024/1/30 2:42:16

1915年5月23日,观战近一年的意大利终于参战了,但它不是站在昔日的盟国一

边,而是对奥匈帝国宣战。作为大战的参加者,意大利在地中海狭窄的蜂腰部处于有利 的海上地理位置,陆上战场则不怎么有利,它的军队数量多,士兵具有农民的刚毅

尔卑斯山的技能,还有一位饱经风霜的65岁的军队总参谋长——路易吉.卡多尔纳。 此人具有战略头脑,但缺乏战术知识,正是他把意大利军队推了毁灭。

当大战爆发时,欧洲主要的强国中只有意大利在这场冲突中置身事外。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签字国,“三国同盟”是一个包括德国和奥匈帝国

在内的共同防御公约,尽管德国人对意大利不存什么指望,但在战争爆发之前却征询了 这个盟国的态度,因为奥匈帝国要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虽然意大利与德国之间有正式

的盟约,但意大利的野心集中在上亚得里亚海以及巴尔干半岛沿岸,这使得意大利与奥 匈帝国之间的利益日渐冲突。意大利在与德国的盟约关系中所得到的利益,根本比不上

奥匈帝国战败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故在开战之初,意大利选择了中立。准确地说,它 选择了待价而沽,以获取最大利益。但当英国人开始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意大利人

开始着急了,从正情况来看,英国人应该很快会拿下土耳其,然后在东方开辟新的战线, 那样的话,意大利就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价值了。

1914年,奥匈帝国在东线的挫败,使德国不得不去支援其盟国,以对付即将冲过喀

尔巴阡山山口并扫荡匈牙利平原的俄国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另一次轻率的进攻也 同样是损失惨重。由于奥匈帝国屡战屡败,意大利显然不大想再保持中立了,而德国最

高统帅部担心,意大利成了协约国一方的交战国,会改变形势,使奥匈帝国遭受摧毁。 这个时候,英国人拋出了橄榄枝,许诺只要意大利参战,它对奥匈帝国的领土要求一概

可以满足,意大利权衡利弊,转而投人了英、法、俄的协约国阵营,并于1915年向德、

奥宣战,出兵近90万人、1700门火炮,进攻奥匈帝国。但是,意军在伊松佐河所实施 的多次进攻均未成功,这让德奥将其视为“叛徒”而恨之入骨。此后,奥军统帅康拉德

将军只能称这个敌人为“背信弃义的意大利”。

意大利参战后,近70万的部队已经逼向新防线上的奥军,那些防线是他们被迫沿伊

松佐河及蒂洛尔建立起来的。到9月,意大利军队实际进入战线的接近100万之众。康 拉德最希望的就是打击背信弃义的盟友、他深恶痛绝的敌人,因为这个敌人在进行了最

卑劣的讹诈之后,在苦苦挣扎的邻居背后捅了一刀。意大利的叛变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 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

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奥军队,然后再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动,一举歼灭西线 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局。虽然协约国首脑们一致赞同霞飞的计划,但没有就向德军

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间达成一致,于是,发动进攻的时间被推迟到1916年3月再确定。

尽管康拉德对意大利发出一连串的威胁,但没有力量付诸实施,奥军正在俄国的进 攻中挣扎求存,只能抽出10万士兵来守卫它与意大利之间的边界。奥匈知道,任

大利的突袭都将是上坡的战斗,奥匈还知道,等到其他战线上的压力一有减弱,就会有 部队解脱出来,他们就能比较容易地长驱直人,穿越北部的意大利平原。意大利人在自

以为讨得了最好的价钱之后,于1915年5月23日,正式对奥宣战了。它趁德、奥遭到英、

法、俄两线夹击之机,出兵进攻奥匈帝国南部,奥军因主力部队陷于俄国战场,决定在 意大利方向实施防御,重点防御伊松佐河地区。战前,奥军控制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和东

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尔索高地,并在托尔明诺和戈里齐亚筑有坚固的桥头阵地。

对意大利来说,唯一可供使用的陆地战场就是它的北部边境,从瑞士到亚得里亚海

之间600多公里长的地域,这条战线单就地形而言就足以使人望而生畏。除了自然障碍 之外,奥匈军还增添了人为的工事。早在战前,奥匈出于对这位假盟友的不信任,就在

边境构筑了野战工事。意大利对奥匈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围绕伊松佐河、阿尔卑斯山展开 的,在遍布沼泽地的伊松佐河平原后面,便是高入云端的阿尔卑斯山,由奥匈帝国训练

有素的阿尔卑斯军守卫着。在这条呈曲线的山脉面前,奥匈军居高临下,占尽了优势, 有人把它称为“自古以来人类进攻过的最强大的设防地域”。一位战略家总结道,意大

利的困境是,“不攻占山脉,伊松佐河是不能渡过的,而不渡过这条河,山脉是不能攻 占的”。意大利在动员日集结了

36个师,其兵力远远超过了部署在边境线的奥匈军队。

但是东线戈尔利采-塔尔努夫 突破战役德奥早已大获全胜, 因此当意大利军队在6月23 日投入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 时,奥匈已有20个师集结在

意大利战线上或其附近,均由 欧根大公指挥。意大利进行的 是一场艰难的战争,面对五大 国中最弱的奥军,意军以数倍 的优势兵力,在两年多中发动 了

11次战役,伤亡超过100 万人,却仅取得了微不足道的 推进。

1916年,奥军统帅康拉德出于对意大利的轻蔑和仇视,于5月间从特伦蒂诺发动了进攻,他这样做是违背德军参

谋总长法金汉的忠告的,也没有德军的支援。奥军在特伦蒂诺一带集结兵力发起进攻, 意军缺乏火炮,又未构筑纵深防御阵地,致使奥军主力突破中央防线,占领了阿尔谢罗

和阿夏戈两城,打开了进入意大利北部平原的门户,对意军伊松佐河战线后方构成威胁。 20日,意军总参谋长卡多尔纳下令全线撤退。奥军的反攻初期虽取得了一些战绩,但因

实施正面进攻伤亡很大,加上补给困难,地形易守难攻,至6月初攻势锐减。随着俄军 在东线发起的强大攻势以及意军的反攻,6月底,奥军放弃了一大片所占的土地,撤退

到他们精心准备好的防御阵地。此役奥军没能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反而消耗了大量的 人力和物力,削弱了东线对俄军的防御力量,导致了布鲁西洛夫攻势的灾难发生,实在

是得不偿失。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使德奥 联军从两线作战中稍微缓和过来,

经伊松佐河战役第11次交战,奥 军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展 开进攻,只好被迫向德军求援,德 军7个师火速驰援,德奥联军遂决

定给意大利沉重一击,主攻部队由 德奥联军15个师组成,另有两个 奥匈集团军配合作战。意大利军有 50多个师,但士气低落,战术也 很笨拙,对于至关重要的卡波雷托

地区,意军竟然没有重兵把守。德 奥联军由德国将军贝洛指挥,贝洛 计划在托尔明诺、普莱佐一线实施 突击,由奥第十、第五集团军分别 在右翼和左翼配合行动。1917年

10月24日凌晨,德奥联军炮兵对意第二集团军阵地发射毒气弹和高爆炮弹,摧毁了意 军的掩体、指挥所、交通线和炮兵阵地。隐蔽集结在菲拉赫的贝洛指挥的德第十四集团

军经6小时炮火准备后,以数个突击群对普莱佐、托尔米诺之间地段的意第二集团军发 起冲击。虽然山地地形和兵力上的优势有利于意第二集团军进行防御,但其第一梯队只

有4个师,因而对敌人的抵抗很不得力,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第十四集团军在卡波 雷托渡过伊松佐河,向乌迪内发起进攻。

德奥联军绕过意军坚固的据点,向纵深穿插,于托尔明诺方向攻占卡波雷托,并在 普莱佐方向推进了数公里。意大利第二集团军兵力分散,难以阻挡德奥联军的冲击,意

军参谋总长卡多尔纳于10月26日下令全线撤退。意军第三、第四集团军也在左右两翼 受到奥军的攻击,被迫一起撤至伊松佐河以西,准备固守塔里亚门托河防线。意军试图

在塔里亚门托河畔组织防御,不但毫无成效,反使意第二和第三集团军彻底溃败,11月初, 德奥联军渡过塔里亚门托河,迫使意军残部撤向皮亚韦河。整个战局似乎表明,意大利

将不得不乞求和平。意军的失败和溃退引起英法联合指挥部的恐慌,遂向意大利派遣了 11个师的援军,由于德奥军的战线过于拉长,进攻才慢慢地停了下来。此时德国已无力

继续在战场上保持进攻态势,而奥匈单方面又不具备在战争中彻底打垮意大利的实力。 由于来自英法联军的大力援助,意军终于遏制住了奥德联军在皮亚韦河畔的进攻,于11

月底稳定了战线,在大战的最后几个月,这些联合兵力很轻松地打败了沮丧的奥军。

此战意军损失32万人、2500门火炮,从伊松佐河西撤100公里,德奥联军以损失

2万人的代价夺回意军在伊松佐河战役前11次交战中占领的大片土地。卡波雷托战役使 意大利几乎屈膝投降,如果德奥联军有足够的铁路和汽车运送兵力,如果兵败如山倒的

意大利没有获得11个协约国师的支援,卡波雷托之战很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不

管如何,意大利还是撑过了这沉重的一击,而德奥军的胜利并未改变自己的战略被动。

俄国虽然退出战争,但美国却加了进来,一年后德奥投降,意大利遂以“战胜国”的身

份捞取到了好处,从奥匈帝国那里吞并了不少领土。看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决策还 是对的,尽管被人们所鄙视。感

标签: 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

更多文章

  • 卡波雷托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

    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语:Battaglia di Caporetto;英语:Battle of Caporetto)是1917年10月24日—11月9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德联军(德国第14集团军,奥匈帝国第10、第2集团军协同)在卡波雷托(意大利北部伊松佐河畔一居民点)地域和意大利第2和第3

  •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因何最终面临解体(卡波雷托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奥匈帝国,欧洲,强国,,卡波雷托战役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 揭秘:唐代泾原兵变背后 一个被掩盖了千年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泾原兵变,唐朝

    唐德宗李适是明皇李隆基的重孙,唐朝的第10位皇帝。他14岁那年,暴发了安史之乱,20岁时,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讨伐叛军。这个经历,和他的祖辈太宗李世民很像,称得上乱世英豪。叛乱平定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和平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丹书铁券。779年,李适即皇帝位,史称德宗

  • 是什么原因使唐德宗最终错过成为一代明君的机会,反被后世耻笑?(泾原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德宗,唐朝,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兵变,那泾原兵变背景是什么呢?唐朝中期泾原的士兵受诏去援救襄阳,途径长安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士兵们饥寒交困,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赐来度过严寒,结果朝廷什么都没给,士兵什么都没有得到就被迫离开。士兵后来又到了浐水,皇帝下令地方官员犒赏士兵,而地方官员阴奉阳违,只给了士兵很少

  • 泾原兵变的影响是什么?怎么评价泾原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泾原兵变,唐朝

    泾原兵变发生在唐德宗时期,是士兵针对唐统治者的一次哗变,唐朝士兵哗变次数很多,在府兵制崩溃之际,募兵制登上政治舞台,它一改士兵以前一边务农一边打仗的做法,利用金钱招募士兵,使得士兵地位上升,解除了与将帅之间的人身束缚,同时使得士兵阶层产生了一股重利的风潮。通常情况下,节度使掌握财政大权,也是士兵哗变

  • 揭秘:历史上的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泾原兵变,唐朝

    自从安史乱后,朝廷封赏大批安史降将和平叛功臣为节度使,各自拥兵割据,不听中央号令,史称“藩镇”。唐德宗继位后,决心削平藩镇。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维岳要求继承(当时的藩镇大多数都是父子兄弟相继承,朝廷无可奈何),被唐德宗拒绝。于是李维岳联合魏博、淄青、山南东道等镇起兵谋反。(元和方镇图

  • 为什么说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中之治,唐朝

    大中之治是唐宣宗在位期间由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而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称为“大中之治”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但是“大中之治”也是晚唐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唐宣宗李忱曾经被视为智障人士,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在武宗在位期间他一直扮演

  • 大中之治发生在什么时候?大中之治的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中之治,唐朝

    大中之治是唐代后期出现的一次难得的清明盛世,大中之治的主要缔造者是唐宣宗,所以大中之治的时间跟唐宣宗在位的时间有关系。唐宣宗李忱是唐代的第16位皇帝,他从846就开始执掌唐朝政权,直到859年他去世,在这13年中,就是大中之治出现的时间段。由此可以看出来大中之治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从会昌六年也就是公

  • 此人张疯卖傻36年,终于坐上皇位,被称“大中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忱,大中之治

    后人常用“大唐盛世”来形容唐朝的繁荣昌盛,但作为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辉煌其实并不长久。从公元617年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755年唐玄宗安史之乱,盛唐不过一百多年,此后便逐渐走了下坡路。直到公元810年,唐朝才诞生了一位明君,此人名为李忱,也是唐朝的第16个皇帝,史称唐宣宗。李忱的母亲本

  • 谁是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为何说他的继位过程是十分特殊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宣宗,大中之治

    唐宣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在唐朝的二十位皇帝中,诞生了很多英明神武的皇帝,比如说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国力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建立者唐玄宗李隆基。这些都是做出了显赫功绩的一代明君。但是在唐朝末期,有一位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唐宣宗李忱,他的继位过程却是十分特殊的,他并不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