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为什么说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04 更新时间:2024/2/10 15:29:57

大中之治是唐宣宗在位期间由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而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称为“大中之治”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但是“大中之治”也是晚唐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

唐宣宗李忱曾经被视为智障人士,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在武宗在位期间他一直扮演一个傻子的角色,生怕被武宗发现一丝疑迹而被杀,直到武宗去世。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春天,武宗李瀍病危,朝野人心惶惶。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光王回到了长安。这个命运多蹇、九死一生的光王,这个早已被世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光王,终于在宦官仇公武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

不久,他就在仇公武等人的拥戴下登上帝位,原本宦官们想着的是立一个傻子当傀儡的,光王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人选。在皇太叔李忱接见文武百官的仪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脸上一直荡漾着一个笑容,一个心花怒放的笑容,但是事实上他错了。

不出人们所料,新君李忱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开始全面清算会昌政治。隐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要迫不及待地将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彻底推翻。首当其冲者,就是武宗一朝的代表人物李德裕及其党人,清算党争之徒。

后人之所以把大中时代誉为“小贞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宣宗李忱时时刻刻把太宗李世民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立志成为一个自律和勤政的明君。登基不久,李忱便命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每天政务之余,便站在屏风前逐字逐句地阅读。此外,他还命翰林学士令狐綯每天朗读太宗所撰的《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便让令狐綯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

还有两件事,也足以证明宣宗的勤政确实非一般君主可比。一个是制约宦官,还有那便是收复河湟。

事实上对于宦官,在他之前的数位唐朝天子已经被宦官玩弄于鼓掌之间,所以对于他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他也想过剪除宦官的想法。有一次,

宣宗问宰相令狐綯。他希望令狐綯能拿出一个诛除宦官的计划,可让他大失所望的是——令狐綯的反应居然和之前询问韦澳如出一辙。

令狐綯呈上秘奏,说:“只要宦官犯罪的时候不要赦免,职务出缺的时候不要递补,日子一久,也就自然淘汰,终归于消灭了。”宣宗拿到奏疏的时候,唯一的反应就是苦笑。于是剪除宦官的计划只能搁浅。

不过,虽然宣宗没机会对付宦官,但是另一方面,宦官在宣宗李忱强大的威慑力面前,实际上也是颇为忌惮的——在整个大中时代的十三年里,宦官集团一直比较收敛,始终不敢兴风作浪,既没有干预朝政的胆量,也没有干预朝政的机会。

宣宗在位期间,除了以强硬手腕消灭党争,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之外,还有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不可不提。那就是河湟的收复。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河湟地区(甘肃及青海东部)已经在吐蕃人的手中沦陷了近一百年之久。玄宗之后的李唐天子们虽然不乏收复河湟的志向,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藩镇之乱连年不绝,朝廷不得不屡屡用兵,加之朝政又被党争和阉祸搞得乌烟瘴气,使得李唐王朝自顾尚且不暇,更不可能腾出手去收复失地。

大中三年,一个叫张义潮的平民将收复了原本由吐蕃控制的三州七关,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二月,张义潮将沙州光复的消息送到了唐朝随后,张义潮开始招募军队,训练士卒,并主动出击吐蕃。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义潮便以所向披靡之势,先后收复河湟失地,大中五年十月末,张义潮让他的哥哥张义泽奉上十一州(包括沙州)的地图和簿籍入朝觐见。

至此,沦陷了一百年的河湟失地终于全部光复,回归大唐版图。

大中时代,大唐帝国虽然称不上是什么太平盛世,但起码算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小康之局。这在混乱不堪的中晚唐历史上,已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尽管“大中之治”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了大唐王朝江河日下的衰亡之势,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它走向崩溃的历史宿命

引用史料《唐鉴》中的一句话吧:“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

标签: 大中之治唐朝

更多文章

  • 大中之治发生在什么时候?大中之治的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中之治,唐朝

    大中之治是唐代后期出现的一次难得的清明盛世,大中之治的主要缔造者是唐宣宗,所以大中之治的时间跟唐宣宗在位的时间有关系。唐宣宗李忱是唐代的第16位皇帝,他从846就开始执掌唐朝政权,直到859年他去世,在这13年中,就是大中之治出现的时间段。由此可以看出来大中之治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从会昌六年也就是公

  • 此人张疯卖傻36年,终于坐上皇位,被称“大中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忱,大中之治

    后人常用“大唐盛世”来形容唐朝的繁荣昌盛,但作为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辉煌其实并不长久。从公元617年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755年唐玄宗安史之乱,盛唐不过一百多年,此后便逐渐走了下坡路。直到公元810年,唐朝才诞生了一位明君,此人名为李忱,也是唐朝的第16个皇帝,史称唐宣宗。李忱的母亲本

  • 谁是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为何说他的继位过程是十分特殊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宣宗,大中之治

    唐宣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在唐朝的二十位皇帝中,诞生了很多英明神武的皇帝,比如说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国力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建立者唐玄宗李隆基。这些都是做出了显赫功绩的一代明君。但是在唐朝末期,有一位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唐宣宗李忱,他的继位过程却是十分特殊的,他并不是以

  • 历史上真实的天地会、小刀会是怎么回事?他们都采取过哪些行动?(小刀会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小刀会起义,清朝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天地会或是效法太平天国的榜样建号称王,如“升平天国”“定南王”“镇南王”之类;或自称元帅、都督,遥奉太平天国或“大明天德皇帝”为正统发动起义。由于天地会各山堂互不统属的内在性缺陷,一些颇具声势的天地会起义因孤立无倚而相继失败。部分起义队伍辗转与太平军会合,进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

  • 揭秘: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小刀会起义,清朝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系吗:小刀会起义的首领刘丽川曾公开宣布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有联系,遵守太平天国的法令,甚至奉洪秀全为领袖,所以,难免有人会将小刀会归为天平天国运动的一部分。事实上,小刀会虽然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但它根本不属于天平天国小刀会起义的首领刘丽川曾公开宣布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有联系,遵守

  • 小刀会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小刀会起义,清朝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其专制程度达到顶峰,统治者只顾维护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暴专制镇压。有压迫势必会有反抗,如此境地下民间以秘密形式组织成立了一些反抗团体,比如说众所周知的天地会便是如此,除此之外还有晚清发动小刀会起义的小刀会等诸多团体。此次我们说的小刀会是南方天地会的分支,

  • 小刀会起义女首领周秀英的结局是什么?死时年仅19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小刀会起义,清朝

    小刀会起义失败后,关于周秀英之死有多个版本,有种说法指周秀英在突围之战中被杀死,尸体被剥光了示众;有说法指周秀英在突围中战马被洋枪队打死,其坠马被俘,后被凌迟处死;有说法指周秀英逃走时躲在一床铺底下,被清军拖出斩首(或凌迟);更有说法指周秀英潜往宁波削发为尼。小刀会的女将并不止周秀英一人,她只是其中

  • “书同文”可以理解,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车同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书同文”,车同轨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开始着手改革旧制,开始秦帝国的新气象。其中除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之外,最重要的三条改革内容就是“书同文 车同轨 行同伦”。就是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的轨距,统一道德规范。统一文字和道德规范都很好理解。都是为了维护统一在政治文化上的举措。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统一车轨的轨距呢?一直以来

  • “车同轨”“书同文”究竟谁更重要?秦始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朝,秦始皇,车同轨

    实在抱歉,又要标题党了。但是,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是的,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秦始皇用“车同轨”让天下的马车有了统一的规制,此举保证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最有效地运转,从而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两千多年前的周王朝,马车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对于什么人坐什么车有着严

  • 秦朝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历史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统一,车同轨

    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最早出现“车同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