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是怎样处理苗刘二人的?他们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苗刘兵变)

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是怎样处理苗刘二人的?他们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苗刘兵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903 更新时间:2023/12/26 1:28:18

苗刘兵变,赵构当夜被囚禁在一所寺庙里,皇太子被立为皇帝,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明受。所以,这场兵变在历史上除了叫“苗刘兵变”,又叫做“明受兵变”。

苗傅和刘正彦利用明受天子的名义开始发圣旨,第一道圣旨就发到了张浚军中。

张浚虎踞一方,麾下用兵甚重。他接到圣旨一看,自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大军区司令贬为省军分区副司令员。

张浚看完之后,将圣旨一揉揣到了怀里,什么话也没有说。他明白,如果众将知道统帅被贬,那整个部队就完了。所以当部将问张浚发生什么事时,张浚只说朝中有变故,圣上调我们出兵平叛。众将一听,赶紧准备。因为他们好长时间没发军饷了,出兵平叛,那叛军腰里的东西自然就归他们所有了。于是,各路大军抢着奔京师来平叛了。

就在平叛的军队离京师越来越近的时候,苗刘还在那儿忙着抢东西。这时,有部下来报告,说张浚、韩世忠的部队都已经逼近京城了。苗刘二人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将领居然不听“圣旨”。

他们也不想想,这“圣旨”压根儿就是伪诏,谁会听呢?于是,苗刘手下的人就出主意说,韩世忠和张浚认为咱是叛军,不就是因为我们逼皇上退位了吗?咱干脆拥立赵构复位,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平叛了,这事不就完了?

苗刘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马上把赵构从庙里请了出来,说我们先前不懂事,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还做您的皇帝。于是高宗就复辟了。

苗刘也有一点心眼,知道如果讨逆军进了城,没他俩的好果子吃,所以主动要求离开京城。高宗巴不得这俩人赶紧走,所以马上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制置副使。这俩人谢完恩,转身就走,心想可算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但两个人转念一想又折了回来,说皇上您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保证书,我俩以前犯的罪不再追究了,免得讨逆军一进来拿我俩开刀。皇上想,只要他们俩能走,怎么着都行,于是朱笔写下誓书,第一句就是“除大逆外,余皆不问”。苗刘二将心想这下就没事了,拿着誓书乐颠颠地走了。

他们哪里知道,高宗皇帝的誓书是另有深意的。

苗傅和刘正彦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带着赵构亲笔书写的免罪誓书逃之夭夭了,苗刘兵变就此结束。那么,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会怎样处理苗刘二人?苗刘二人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呢?

苗刘二人拿着高宗皇帝开的空头支票刚刚离去,讨逆军紧接着就进了城。韩世忠的部队最先到达,他一见到宋高宗,倒头便拜,高宗搀起韩世忠失声痛哭,说爱卿你可来了,我受罪受大了。韩世忠说,臣救驾来迟,罪该万死。

这时候,宋高宗小声地跟韩世忠说,门口那个中军统制吴湛是跟苗刘一伙的,要不是他开门,苗刘进不了宫,爱卿能否为朕除害?韩世忠说,陛下放心。出门见到吴湛,韩世忠上前向吴湛作揖,顺势攥住吴湛的手腕,一把就给撅折了,然后把吴湛扔在了地上。韩世忠的亲兵上来,一刀就将吴湛砍死了。

苗刘逃到外地,皇帝赵构下旨讨逆。二人拿出誓书一看,这才明白,皇上的意思是他俩谋大逆,罪在不赦。这下,苗刘的部下也傻了眼,都渐渐散去了。苗刘后来被俘,寸磔而死。

苗刘兵变虽然被平定了,但这次兵变在宋高宗心中留下的阴影,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尤其是苗刘二人喊出的“陛下帝位来路不正,若渊圣回来,当何以自处”这句话,就像重锤一样,时刻敲在宋高宗的心头上。

经过这件事以后,宋高宗更加坚信,武将都不是好东西,祖宗立下的规矩太对了,朝廷就是要重轻武,绝不能让武将权力太大,更不能让他们跟部下结成一体。北宋时朝廷就对军队行更数之法,同一个地方,换长官不换部队,换部队不换长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防武将谋反。这时,宋高宗更加认识到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了。

标签: 苗刘兵变宋朝

更多文章

  • 苗刘兵变对南宋王朝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是南宋军队对不抵抗朝廷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却没有能到达兵变的目的,最终苗刘兵变的结果也是令人感叹。兵变的前期,苗刘在愤怒士兵的支持下,成功地逼迫皇帝赵构退位。两人当政以后,改年号、抓权力忙的不亦乐乎,却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变数。当天下兵马知道苗刘发生兵变以后,纷纷起兵勤王,发兵攻打苗刘。苗刘听

  • 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竟能坚持近二十年 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

    明末清初地图里,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军八面包围之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有一小块地方,近二十年间,一直写着个大大的明字。这就是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

  • 夔东十三家——17世纪中国陆地上明的遗臣为光复明朝最后的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

    在明末清初的诸多政权中,绝大多数的政权老百姓是不满意的。但是,却有一个政权由农民起义军发展起来,在清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抗清,并最终壮烈的走向了灭亡。这个政权就是后明政权,又称作夔东十三家、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后明夔东十三家政权在明末清初是一个少有的令百姓满意的政权。在四川的后明政权至少基本

  • 抗清夔东十三家是哪十三家?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

    我们一直说的抗清夔东十三家到底是哪十三家?后来怎么样了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张献忠战死,郝摇旗、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反清地主武装),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

  • 统一度量衡发生在什么时候?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哪些?和现在比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

  • 度量衡揭秘:用于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统称(统一度量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度量衡,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度为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度量衡器具秤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起初国家统一的局势尚未形成,计量方式因地域和国情的差异大为不同。传说黄帝“设五良”、“少昊同度量,调律吕”。最初的度量衡单位都以

  • 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介绍 秦始皇书同文字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行在列国推行“书同文”,并在期间发生焚书坑儒等惨烈的事件,并在其后千年中常常遭到痛斥,但是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书同文还有一个更广泛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书同文图片伴随着秦统

  • 关于阿杜瓦战役的评价如何?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阿杜瓦战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

    埃塞军队的胜利无疑是个奇迹,但奇迹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孟尼利克皇帝在强敌临境的态势下,一方面采用缓兵之计,稳住对手,一方面积极备战,进口武器装备,弥补自己军队的不足。 其次,孟尼利克皇帝非常重视后勤。反观意军,后勤不力导致军心不稳,才发起贸然进攻。意军由于不熟悉战场地形,各旅之间缺乏协同配合。

  • 阿杜瓦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阿杜瓦战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

    面对突变的局势,意大利的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将军并不在意,他轻松地打垮了曼加夏的部队。巴拉蒂里回到意大利时,受到了英雄般的热烈欢迎。当他走入国会时,全体议员起立向他致意。巴拉蒂里承诺,要将孟尼利克“装在笼子里运回罗马”。巴拉蒂里认为,埃塞军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他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将埃塞军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