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振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宦官王振(王振擅政)

王振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宦官王振(王振擅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91 更新时间:2024/2/11 20:55:22

王振在贪欲的指引下,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导致明英宗被俘虏,是为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对其愤恨已久的护国大将军樊忠一铁锤砸死了。王振的死党和家人也都被处斩。

明朝有数不清的太监,凡有些名气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著名太监王振就是这样。他本是河北一个县城的小混混,年轻时候读过一些书,考了几次科举都没考中,娶妻生子后,在县里当教官,后来犯了罪要被发配充军。这时,正赶上朝廷要挑选一批地方上的学官进宫培训女官,这本是个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净身做太监。若碰上这样的事,很少会有人去,可是王振以为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抛妻弃女,自阉进宫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很重视太监文化水平的皇帝,可是宫里的太监们大多没文化,这时候略通文字的王振就成了太监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王先生,明宣宗也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

就这样,生性狡猾的王振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用尽各种手段,深深地赢取了太子的欢心和信任。道貌岸然的王振一跃成了太子的蒙导师,这为他以后的夺权之路打下了基础。

没几年,明宣宗死了,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这下,王振自然是被重用王振取代原司礼太监金英的位置,成为太监的头儿。

和父亲比,朱祁镇懒多了,他把票拟和批红的权力都交给了王振。一个放到现在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并有严重生理障碍的人,一下子掌握了国家大权,这该是多不靠谱的事。

王振仗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在宫里作威作福。后来,他私欲膨胀,还掌握了一部分军权,用来震慑文臣。

但是,王振的道路也并未一帆风顺。

明宣宗驾崩前,为朱祁镇钦点了五位顾命大臣,他们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和胡濙,继位时朱祁镇只有九岁,还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是一个贤明有德的人,她虽然秉政,但把一切国家事务都交给内阁大臣们处理,自己绝不过问。

张氏见王振有逐渐干预朝政的野心,为防止宦官专政而亡国的前朝历史悲剧重演,她决定给王振来个下马威,以打消他的野心和年头。

一天,张氏让宫女穿上戎装,佩上刀剑,守卫在便殿,然后将五位顾命大臣召来,嘱咐他们好好辅佐幼主,又嘱咐小皇帝国事要和五位大臣商量。

过了一会儿,张氏宣王振上殿觐见,王振一看指妻子和五位大臣都在,以为张氏要对自己委以重任,心理正暗暗得意,谁知,张氏一改刚才的和颜悦色,厉声喝令他跪下,斥责他办事不懂规矩,要赐死他。

王振还没反应过来,脖子上就冷冰冰的架上了刀剑,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趴在地上直喊饶命,浑身哆嗦。朱祁镇和五位大臣也吓了一惊,急忙跪在地上请求张氏免王振一死。

见此情形,张氏只好作罢,只是用极具威慑力的口吻,告诫王振皇帝年幼,像他这样的宦官自古以来就容易祸害国家,今天看在皇帝和大臣的面子上,姑且饶你不死,但以后决不许敢于朝政,如有违规,立即斩首。王振听了,急忙磕头谢恩,连滚带爬的出去了。

有了这次教训,王振已经被吓破了胆,便再也不敢兴风作浪,安分老实的当了七年司礼太监。

要是张氏与五位大臣能长生不老,王振是绝无翻身之日的。正统七年,张氏病死,大明王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力的一个人,王振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被消除了。此时,五位顾命大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继任的几位内阁大臣又因资历浅缺少威望,朝廷的权力正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于是王振独揽大权的时机成熟了。凭借着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王振轻而易举的掌握了大明王朝的政权。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王振的嚣张程度,在大明宫门口,矗立着一座三尺高的铁碑,那不是一个普通的摆设,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立的,上面刻着内臣不得敢于政事八个大字。专横的王振私自让人把这碑捣毁了。第二天朝堂之上,竟没有一个人敢指责王振的罪行,可见王振的地位之高。

王振控制了锦衣卫,一时间权倾四海。此外,他还到处结党,一些官僚见王振日益掌管大权,便纷纷对其谄媚奉承,巴结贿赂,以求能升官发财。

有个叫王佑的人,为了拍王振马屁,特意不留胡子,王振问他为何这样,他厚颜无耻的把王振比作自己的亲爹,说父亲没有胡子,儿子更不能有。其无耻境界,自古罕见,但王振听了,异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工部侍郎。

王振还利用各种机会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他先后杀害了弹劾自己的张环和顾忠,囚禁了驸马都尉石璟。很多朝臣,都因得罪王振而遭无妄之灾。

但是,小人得志,很难长久,王振的下场也很凄惨。

王振在贪欲的指引下,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导致明英宗被俘虏,是为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对其愤恨已久的护国大将军樊忠一铁锤砸死了。王振的死党和家人也都被处斩。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继承皇位,改元正统,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她虽然掌管权势,却并不处理朝政,那时候的政务都是交给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处理。等到明英宗掌权后,王振作为明英宗的贴身宦官,出任宫中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他是最受器重的一个,也是替皇上掌管内外一切适宜的人,王振长时间跟在明英宗身边,善于察言观色的他渐渐和朝中官员接触,他深知讨好明英宗的重要性,便投其所好,明英宗本就不是贤明的君主,很快对王振信任有加,并且因为王振的相当高明的讨好手段,明英宗更加离不开王振了。而王振在此同时,又故意培植自己的党羽,赢得了部分朝中大臣的赞誉,明英宗更加宠信他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觉得时机成熟,明英宗又非常的信任他。朝政渐渐的被王振抓在了手中。

他一边利用权力结党营私,一面对反对自己的人大打出手,并且大肆贪污,扰乱朝政,对外面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投机取巧,最后导致明朝受到了瓦剌的袭击。

王振专权

王振专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王振用事或者是王振擅政。主要指的就是大明王朝1436年到1449年即正统年间,王振大揽权力时期发生的事儿,这件事是仁宣之治在明英宗的身上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对明朝的朝政和社会的发展走向造成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明英宗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登基,年仅九岁的他没有办法管理朝政,而是让他的祖母垂帘听政,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国事,王振成为司礼监太监,这件事就是王振宦官专政的开始。开始时有太皇太后在,王振并不敢十分的放肆,可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便开始蠢蠢欲动,大肆的动起手脚。盗走明太祖的禁止宦官干政的碑,并且勾结大臣,培植党羽盟友,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凡是讨好他的都可以升官发财,而和他作对的,因为明英宗十分的信任宠爱王振,他任意打压对手,故意打击人才,同时王振极其爱财,贪污并大量的收取贿赂,真金白银,玉石宝物等。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也先进攻明朝,王振开始怂恿明英宗御驾出征,促使明英宗被蒙古俘获,但与此同时,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等到明英宗被放归来,这时候大臣们才开始上表要求族诛王振,他的一切力量和党羽被连根拔除。

虽然明英宗在大臣的建议下杀了王振,但是在天顺元年五月,明英宗还是因为思念王振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招魂葬之。

标签: 王振擅政明朝

更多文章

  • 揭秘:明朝太监王振是如何掌握国家大权?(王振擅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振,明朝,王振擅政

    王振,出生年月不详,死于1449年,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明永乐帝时进入皇宫成为宦官。明宣宗时又进入内书堂学习,后来成为皇太子的师傅,教皇太子读书。明英宗即位后,官至司礼监总管。上任伊始,受到太皇太后张氏及内阁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制约。之后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或死或休,王振掌握了朝中大

  • 什么是苗刘兵变?苗刘兵变的背景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苗刘兵变,宋朝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

  • 苗刘兵变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苗刘兵变,宋朝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立宋宰相张邦昌为皇帝,建立了伪楚政权。谁知道张邦昌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当个皇帝都当的非常心虚,不敢称朕,不敢在正殿办公,还把孟太后接入宫中,尊称为宋太后。等到康王赵构来了,张邦昌赶紧把皇位让给了赵构。尽管表现得异常恭顺,赵构还是把张邦昌杀了。金人看到赵构如此嚣张,火速派兵南下。赵构

  • 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是怎样处理苗刘二人的?他们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苗刘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苗刘兵变,宋朝

    苗刘兵变,赵构当夜被囚禁在一所寺庙里,皇太子被立为皇帝,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明受。所以,这场兵变在历史上除了叫“苗刘兵变”,又叫做“明受兵变”。 苗傅和刘正彦利用明受天子的名义开始发圣旨,第一道圣旨就发到了张浚军中。张浚虎踞一方,麾下用兵甚重。他接到圣旨一看,自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大军区

  • 苗刘兵变对南宋王朝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是南宋军队对不抵抗朝廷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却没有能到达兵变的目的,最终苗刘兵变的结果也是令人感叹。兵变的前期,苗刘在愤怒士兵的支持下,成功地逼迫皇帝赵构退位。两人当政以后,改年号、抓权力忙的不亦乐乎,却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变数。当天下兵马知道苗刘发生兵变以后,纷纷起兵勤王,发兵攻打苗刘。苗刘听

  • 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竟能坚持近二十年 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

    明末清初地图里,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军八面包围之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有一小块地方,近二十年间,一直写着个大大的明字。这就是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李自成战死之后,他的部将郝永忠(又称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等人一改消灭明朝的既定策略,转而联明抗清。在夔州、远安、竹溪、施州广大区域的崇山峻岭之

  • 夔东十三家——17世纪中国陆地上明的遗臣为光复明朝最后的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

    在明末清初的诸多政权中,绝大多数的政权老百姓是不满意的。但是,却有一个政权由农民起义军发展起来,在清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抗清,并最终壮烈的走向了灭亡。这个政权就是后明政权,又称作夔东十三家、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后明夔东十三家政权在明末清初是一个少有的令百姓满意的政权。在四川的后明政权至少基本

  • 抗清夔东十三家是哪十三家?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夔东十三家,清朝

    我们一直说的抗清夔东十三家到底是哪十三家?后来怎么样了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张献忠战死,郝摇旗、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反清地主武装),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

  • 统一度量衡发生在什么时候?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哪些?和现在比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