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都是六次南巡,百姓为何欢迎康熙,而将乾隆视为瘟神呢?(乾隆帝南巡)

同样都是六次南巡,百姓为何欢迎康熙,而将乾隆视为瘟神呢?(乾隆帝南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28 更新时间:2023/12/21 21:46:59

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只有康熙乾隆两人有南巡的记录,且次数都为六次。同样是南巡,康熙和乾隆又有所不同,不管是在花费上,还是出行的性质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康熙分别与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进行南巡。在这六次南巡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康熙都在办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当然,除了治河之外,康熙帝也前往孔庙祭拜孔子,在江宁祭拜明太祖朱元璋

在康熙所处的那个时期,笼络士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清初经过连连的战乱,到了康熙中晚期,外患基本已经解决,社会整体处于安定的局面,这个时候他才有时间腾出手来解决江南士人的人心问题。可以说,康熙帝南巡是有政治任务的,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当然顺带着游水玩水也在情理之中。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康熙的六次南巡都受到了各地百姓的欢迎,“凡临幸郡邑,官民无不扶老携幼,欢腾道左。”

百姓之所以欢迎康熙,主要是因为他南巡时期顾及民生,不浪费国帑。虽然江南各省督抚也为他修建行宫、道路,但是整体的花费很少,大部分都是由皇帝本人的掏钱,也就是说从不用国库银子,一切开销由内务府供应。因此,就不存在摊派,百姓也不必为此买单。经过笔者大概估计,康熙的每次南巡花费应在百万以下。

再来看看乾隆的六次南巡。

乾隆帝于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进行了南巡。头两次南巡,乾隆帝也还是做了一些实质性工作的,比如拜祭孔庙,祭祀明孝陵,视察河工等。这两次南巡也同样受到了江南百姓和士子的欢迎。

可是后几次南巡就可以理解为游山玩水了。而且排场一次胜过一次,每次巡幸地方,官员要办差接驾,所有用度都要讲究华美。也就是说,乾隆南巡成为了各省督抚争相邀宠的一次良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上贡地方特产,古玩字画以及美女等。

南巡沿途,道路要修葺一新,为了能保证官道的通畅笔直,很多民宅和祖坟都被强行拆移。在接官亭等重要地方,有的还有设置戏台、采棚供乾隆享用。一般情况下,康熙南巡的队伍规模仅有数百人,最多上千人。而乾隆帝南巡队伍则是数千上万人,这一路的开销全都由地方藩库供应,不足的才由户部拨款。

说到底,地方官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来置办这些昂贵的贡品,也不可能拿自己的钱去填藩库的亏空,最终都是要摊到百姓的头上。因此,乾隆的后几次南巡实际上并不受百姓的欢迎,反而将其视为瘟神。

受苦的还不仅仅是百姓,乾隆南巡也成了商人的一大负担,比如扬州的盐商们就苦不堪言,每一次接驾都要花费数百万两的巨资,不是修建花园就是报效珍宝古玩,有的盐商为博的乾隆一笑,甚至还要倾家荡产翻新花样来邀得圣宠。

乾隆南巡所修建的行宫,其规模奢华程度胜过康熙无数,这些钱谁来掏,还是不要商人捐输。在乾隆看来,他能屈驾来到江南,是你们江南人的福分,能一睹天颜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让你们掏点钱那是理所应当的。

乾隆皇帝一生极为自负,他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能与他媲美者一个都拿不出来,亏得康熙是他的祖父,要不然就连康熙也不能和他相提并论。至于秦皇汉武、唐宗祖和他的治武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最后一次南巡过后,这位自高自大的皇帝也意识到南巡靡费国帑,几次下来花了有上亿两白银。等到他走不动的时候,他才恍然醒悟。于是在他禅位后下了一道谕旨说:“朕御极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实为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指嘉庆)如南巡,而汝等不阻止,系无以对朕。”

这道谕旨应该是乾隆帝下过最无耻的一道了,他六次南巡玩的尽兴,最后来个总结说花费巨大而无益,而让嘉庆及以后的皇帝不要南巡,难不成人家去南巡也得像他那样铺张,就不能学学康熙吗。既然乾隆有了旨意,这就成了家法,之后的皇帝就是想要去南巡也不可能了。

标签: 乾隆帝南巡清朝

更多文章

  • 将专制皇权推向最高峰的皇帝是谁?乾隆真正做到“皇权凌驾于一切”(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帝南巡

    乾隆皇帝是对待大臣最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更是空前绝后的唯一真正做到集各种权力与一身的权力拥有者。在乾隆皇帝面前,胆敢有人说半句僭越之语,必定被千刀万剐,诛灭九族。为什么乾隆皇帝会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呢?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乾隆皇帝个人原因。我们先来谈谈历史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帝制制度始于秦始皇。始

  • 什么是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1635年10月卫拉特蒙古(新疆)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

  • 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为何被准噶尔打的一败涂地?(平定准噶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众所周知,在清朝前期,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尤其是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劲旅,当年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但是在公元1731年,清朝军队却遭遇了一次惨败。雍正皇帝集结了7万多军队,准备一鼓作气灭掉盘踞西北的准噶尔部。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被准噶尔部打的一败涂地。在此之后,清朝暂时放弃了征服准噶尔的计划。首

  • 为什么说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两万清军士兵血洒漠北草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公元1730年的冬天,清朝的统治者雍正皇帝为了平定准噶尔部的扰乱,派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二万余士兵从京城出发,前往喀尔喀蒙古堵截前来掠夺的准噶尔军队。在正式出征的那天,雍正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然而在出征当天,天色突然大变,狂风夹杂着暴雨将出征士兵的军旗和衣物全部打湿,使他们狼狈的奔出德

  •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廉颇,蔺相如,赵王,将相和

    蔺相如忠君体国、宽容大度,廉颇负荆请罪、罪错能改,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然而,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照例,我们先回顾下事件原委。公元前279年,秦、赵举行了渑池之会,商议和谈。期间,蔺相如以“信不信我溅你一身血”的不要命精神,逼得秦王为赵王敲了敲盆缶,为赵国挣回了面子。会后,蔺相如荣升为上卿

  • 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将相和

    导读: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将相和”中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网络配图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

  • 揭秘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之误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趣事,而廉颇更是被认为是知错就改的典范。那么廉颇和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廉颇又为何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之间的恩怨纠葛,其中蔺相如的勇敢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点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称道。其中廉

  •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将相和的故事主要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将相和,廉颇,蔺相如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

  •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之误:蔺相如并没有做过相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

  • 【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翻译赏析,秦围赵之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