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将专制皇权推向最高峰的皇帝是谁?乾隆真正做到“皇权凌驾于一切”(乾隆帝南巡)

将专制皇权推向最高峰的皇帝是谁?乾隆真正做到“皇权凌驾于一切”(乾隆帝南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84 更新时间:2023/12/21 21:17:55

乾隆皇帝是对待大臣最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更是空前绝后的唯一真正做到集各种权力与一身的权力拥有者。在乾隆皇帝面前,胆敢有人说半句僭越之语,必定被千刀万剐,诛灭九族。

为什么乾隆皇帝会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呢?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乾隆皇帝个人原因。我们先来谈谈历史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帝制制度始于秦始皇。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一改过去诸侯分封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度,权力开始集中化和私有化。然而,传统帝制或者说政体制度和人事架构,在皇帝和群臣之间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宰相。

宰相相当于大公司集团的总经理,他只与汇报给董事长,也就是皇帝一人,可以说宰相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权大的时候会有多大呢?我们举例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身为宰相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写“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说宰相府中还有一套处理政事的班子。当然,曹操与诸葛亮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各种原因导致君主能力和权力被大大限制。那么,正常情况下,当君主不愿甘当傀儡的时候,相权与皇权之冲突,自然也是在所难免。

因此,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宰相这个职位就正式成为历史了。众所周知,老朱皇帝坐拥天下之后,对于当年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始终不放心,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将开国元勋们一一铲除,在利用完帮凶+刽子手胡惟庸之后,将胡惟庸无情地“扣上”篡位的帽子后,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处以极刑并株连九族。从此,“宰相”这个职称成为历史。

没了宰相,皇权似乎就安全了许多,但是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当皇帝一下子变得太太太辛苦了。没了宰相,那就是全国的大事、小事和屁事都是皇帝一个人处理,朱元璋就经常叫苦不迭,但是谁有会同情他呢,脚上的泡还不是自己捻得,再说你自己处理你自己家的事儿,累死也活该,谁叫你家事儿那么多。大明王朝经过开国之初那么两三代皇帝勤政之后,继位的帝王开始堕落,根本无法承受皇帝这繁重不堪的工作,内阁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而内阁的首辅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因此说大明王朝的相权限制的并不彻底。

大明王朝被大清王朝取代之后,大清王朝几乎沿袭了大明王朝的政体制度,内阁制度也被沿用。但是,大清王朝的历代君主都以大明王朝为戒,而内阁制度分化君权这一弊端,很快就被精明的康熙皇帝发现,所以从康熙朝开始,皇帝就开始削弱内阁权力,加强皇权集权。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皇帝建立南书房,让全国各地官员的奏报不需要经过内阁而直接到达皇帝手中,如此皇帝得到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经过内阁筛选和变改之后的信息,这样皇帝将会更加真实与全面之信息。而南书房的工作人员就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只是听从皇帝命令行事,自己本身没有任何决策权,因此对于皇权并没有威胁,这是大清王朝对于加强皇权的一次变革。然而,康熙皇帝的这次变革并不彻底,针对性相对局限,并没有完全架空内阁,换句话说,皇权还是有部分旁落。

到了雍正朝,雍正皇帝号称“史上第一勤政之皇帝”,他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又做出一系列改革动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建立军机处。这军机处其实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因为军机处每一位员工都是兼职,换句话说,军机处的工作并非在军机处工作每个人的本职,就是这么一个临时机构,一直在大清王朝“临时”到宣统三年才被裁撤,由此可见,皇帝对于军机处之依赖。对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暂且不做详解,只是有必要强调一下,这军机处确实起到了进一步强化皇权之目的。

当乾隆皇帝御宇天下之时,皇权已经高度集权化了,也就是说,“皇权凌驾于一切”正是当时政体制度和意识形态最确切之定义。而乾隆皇帝又确实是在祖、父两代帝王基础之上,真正将皇权推向高峰的皇帝,这与乾隆皇帝个人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乾隆皇帝25岁登基,早早接受良好帝王教育,再加之耳濡目染帝王政治,乾隆皇帝早已将自己打造为少年老成,政治敏感性极强,拥有出类拔萃之能力的全面人才。25岁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正是踌躇满志之人,开大有作为之人生的绝佳年龄。所以,乾隆皇帝上位伊始,就毫不客气地,轻而易举收回先帝赋予托孤老臣之权,将处理事务之决策权收回自己手中,这仅仅是个开始。事实上,真正支撑乾隆皇帝做到大权独揽的,正是他这出众之个人能力,在以人治为主的封建社会,帝王之个人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也正是基于自己出众的能力,乾隆皇帝才大胆地推行一些列加强皇权之措施。

措施之一:致力于打击朋党。在他看来,朋党是侵蚀皇权之“首恶”,大明王朝之灭亡就与朋党有莫大关系,祖父康熙一朝,“索党”和“明党”一度将朝政整得乌烟瘴气,父亲雍正一朝,虽然雍正皇帝积极打击朋党,并且毫不手软,但是还是在眼皮子底下,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鄂尔泰鄂党”和“张廷玉张党”。这些都是乾隆皇帝的前车之鉴,他要将前朝遗留之党派一网打尽,更要对本朝朋党做到防微杜渐,绝不给其滋生之机会,甚至是他想要做到大清王朝永祚万年都不会有朋党。

所以,乾隆皇帝会想方设法刁难和折磨为大清王朝兢兢业业操劳一生的张廷玉,让张廷玉晚节不保,名誉扫地,同时他也会搜罗一切捕风捉影之证据,将鄂尔泰的排位从太庙撤了出去。总之,乾隆皇帝不喜欢,更不需要所谓德高望重的老臣与重臣。

措施二:限制宗室权力。在乾隆朝之前,还有一股力量分享者皇权,那就是宗室皇亲。众所周知,大清王朝是家族创业,因此宗室亲王一直位居权力中枢,这也是不容小觑的分化皇权之力量。

乾隆皇帝上位不久,就在乾隆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宗室谋逆事件——弘皙逆案,这次“九子夺嫡”之余波让乾隆皇帝下定限制宗室皇亲权力之决心,他将所有宗室人员,无论血统与皇帝之远近,一律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宗室皇亲分化皇权的问题,被乾隆皇帝彻底解决。

措施三:奴化大臣。中国传统的君臣关系是虽有君主臣次之分,但是臣子有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权力,换句话说,如果君主下达了祸国殃民的混蛋命令,大臣是要刚正不阿,坚决不执行,这就是士大夫的节操。显然,这士大夫的节操也对君权产生了限制。因此,在乾隆皇帝看来,这种节操亟需打击与清除。所用手法,正是传承于雍正皇帝——文字狱。

乾隆皇帝到处搜罗那些重视节操和名誉大臣之罪证,想方设法将这些“不听话”之人搞臭,逼着他们“主动”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的假节操,让这些人彻底臣服于自己的威严之下。乾隆皇帝要的就是,朝野上下朝臣高度统一,连呼吸的节奏都应该与皇帝保持一致。只是,乾隆皇帝没想到,没有了节操的士大夫只剩下贪婪无耻唯利是图,整个官僚集团素质一落千丈,当皇帝能力与精力不足以控制整个官僚集团的时候,他们就会像“贪吃蛇”那样,无孔不入而大肆侵蚀民脂民膏。乾隆后期,官僚集团的集体报复性腐化,正是“得利于”乾隆皇帝的“高度统一”。

经过一些列的措施,乾隆皇帝确确实实地做到了集权一身,在他乐此不疲,沾沾自喜之时,也为大清王朝的覆灭提前“挖了一个大坑”,他自以为自己百年之后,将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江山,岂不知,他的后世子孙再没出现能够力挽狂澜收拾自己留下的“烂摊子”之人,他们执政规矩都是丛踌躇满志到和尚撞钟,最后都是眼巴巴地任由大清王朝自生自灭。这也许是对这位自诩“天下第一明君”的最大讽刺。

标签: 乾隆清朝乾隆帝南巡

更多文章

  • 什么是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1635年10月卫拉特蒙古(新疆)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

  • 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为何被准噶尔打的一败涂地?(平定准噶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众所周知,在清朝前期,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尤其是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劲旅,当年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但是在公元1731年,清朝军队却遭遇了一次惨败。雍正皇帝集结了7万多军队,准备一鼓作气灭掉盘踞西北的准噶尔部。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被准噶尔部打的一败涂地。在此之后,清朝暂时放弃了征服准噶尔的计划。首

  • 为什么说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两万清军士兵血洒漠北草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公元1730年的冬天,清朝的统治者雍正皇帝为了平定准噶尔部的扰乱,派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二万余士兵从京城出发,前往喀尔喀蒙古堵截前来掠夺的准噶尔军队。在正式出征的那天,雍正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然而在出征当天,天色突然大变,狂风夹杂着暴雨将出征士兵的军旗和衣物全部打湿,使他们狼狈的奔出德

  •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廉颇,蔺相如,赵王,将相和

    蔺相如忠君体国、宽容大度,廉颇负荆请罪、罪错能改,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然而,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照例,我们先回顾下事件原委。公元前279年,秦、赵举行了渑池之会,商议和谈。期间,蔺相如以“信不信我溅你一身血”的不要命精神,逼得秦王为赵王敲了敲盆缶,为赵国挣回了面子。会后,蔺相如荣升为上卿

  • 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将相和

    导读: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将相和”中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网络配图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

  • 揭秘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之误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趣事,而廉颇更是被认为是知错就改的典范。那么廉颇和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廉颇又为何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之间的恩怨纠葛,其中蔺相如的勇敢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点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称道。其中廉

  •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将相和的故事主要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将相和,廉颇,蔺相如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

  •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之误:蔺相如并没有做过相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

  • 【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翻译赏析,秦围赵之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 鲁仲连为什么义不帝秦?尊秦为帝的危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义不帝秦的典故《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晋鄙领兵救赵,止于荡阴(《史记·魏公子列传》谓止于“邺”)不进.又派客将军辛(《史记》作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赵胜劝说赵王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正在邯郸游历的鲁仲连听到“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