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

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72 更新时间:2024/1/17 18:43:07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历史背景

东汉初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所谓谶是当作神灵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

儒家思想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

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皆为其在大学设一讲座,谓之学官。充学官者,并不只是《诗》、《书》、《易》、《礼》、《春秋》五经。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越传越多,越传越繁琐。《汉书·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典。西汉末年,哀、平之际,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古文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立为学官。自此以后,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你消我长。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信东西结合起来,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到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把西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更加系统化,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

处理方式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当年冬十一月壬戌,章帝邀集名儒、诸王集于白虎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

把谶纬学说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

会议成员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历史评价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

,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辉煌白虎观,灭没青藜枝。”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石经》:“汉灵帝时,立‘五经’石碑於白虎观 ,蔡邕等为之校刊。”

标签: 白虎观会议汉朝

更多文章

  • 白虎观会议的内容是什么?它又影响了哪些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虎观会议,汉朝

    这个在历史上声名不显的白虎观会议,这个东汉汉章帝,他召集的这个会议,这是一个讨论儒家学术,儒家经典的一次学术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进一步的把一个忌讳之学和儒家的学说两个学说结合起来,使得它到了一个压服其他学说的地步。在这个会议中,确定了儒家它的学术地位的至高无上,也是巩固了汉朝,东汉这个王朝它在这读书人

  • 什么是唐灭高句丽之战?战争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影响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灭高句丽之战,唐朝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和唐、新罗之间的战争,高句丽最终被唐王朝击败、攻灭。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罗唐战争后,新罗再次长期臣服于唐朝,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

  • 揭秘:唐朝灭掉高句丽的得与失(唐灭高句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灭高句丽,唐朝,唐灭高句丽之战

    高句丽做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有独特的历史跟文化,且跟日后的契丹、女真不同,高句丽是农耕民族,基本上汉民族对上农耕民族是不太会输的,即使输了也只是鲜疾之痒,并不会像输给游牧民族那样伤筋挫骨,历史上中国分裂时期常被游牧民族打败,但是对上高句丽,即使是处于分裂时代的三国公孙氏政权、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各

  • 唐朝为什么用了50年才灭掉高句丽?原因是什么?(唐灭高句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灭高句丽之战,唐朝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朝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

  • 稷下学宫的齐地学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稷下学宫,齐国,学术

    稷下学宫,或者说,齐地中央学术研究院,是随着田齐政权兴盛而诞生的。稷下学宫鼎盛的时候,是当时国际学术文化圣地。儒家、变异儒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等诸子百家都在稷下学宫有活动。儒家的圣人孟子和荀子,都曾经名列稷下学宫。荀子更是做了稷下学宫祭酒,就是院长。更不要说阴阳家邹衍,儒家变异学派(法家

  • 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齐国稷下学宫画像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

  • 齐威王变法产物 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威王变法,齐国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

  • 为什么齐国会兴盛:拥有学术氛围开放的稷下学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文化,稷下学宫

    齐国人因为长于经商,屡被各地的人攻击。是的,战国年间的齐人,名声并不很好。从吕尚建国那一天起,齐就以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为发家的秘诀;进而有管仲的改革,降低关税,为商人在旅途上建立接待站,有了这些方便,熙熙攘攘的逐利者,自然归之如流水了。商贸使齐国富饶,也使它受非议。除了反感齐国的庸俗,各国还担心

  • 赵灭中山之战事件背景经过简介,发生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灭中山之战

    赵国方面,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 战国时期赵国灭亡了中山国,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实力(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期,赵灭中山之战

    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