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波战争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苏波战争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909 更新时间:2024/1/20 9:33:31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尝试独立。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间联邦(Mi?dzymorze,字面意思是“海之间”,按毕氏的计划是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经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在苏联和俄罗斯论述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的著作中,都使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之所以说这个概念模棱两可,就在于它模糊了苏维埃俄国领土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概念涵盖了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甚至还囊括了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而这时,苏维埃俄国的领土并不包括整个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苏维埃俄国只是通过红军的军事行动,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但是,在苏维埃俄国国家领导人的眼中,这些国家和土地应是属于苏维埃俄国管辖范围之内的。乌克兰和白罗斯与苏维埃俄国非一个国家的情况,列宁1920年2月2日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有过阐述。他说,苏维埃俄国对邻国执行的是“紧密联盟的政策”:“不言而喻,我们对乌克兰共和国执行的也是这样的政策,而且更加完善了。这里问题比较简单,因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之间以前就订立了条约。这个条约意味着两个共和国在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中结成了亲密的联邦关系。”一个“联邦关系”揭示了苏维埃俄国与乌克兰的实质性关系——“邻国”。至于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它们在政策和件上是被看成“独立”国家的,而在实际上它们又常被视为苏维埃俄国有权干预的土地。

1919年10月25日,托洛茨基提出为了追击尤登尼奇残部,可以兵发爱沙尼亚:“应该利用爱沙尼亚农民渴望和平的心理使他们明白,如果尤登尼奇撤往爱斯兰而没有遭到他们的反击,战争势必将转入爱斯兰境内。”

苏维埃俄国虽然是十月革命的产物,而在俄波领土问题上却持有顽强的历史观点。尽管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8月29日颁布法令,宣布:“由前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和奥匈帝国政府缔结的、涉及瓜分波兰的条约,因其与民族自决的原则、与承认波兰人民的不可剥夺的自主和统一的俄罗斯人民的革命法制意识相违背,由本法令予以彻底废除。”而在实际上,苏维埃当局却一直把波兰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边界看成是“俄波边界”,而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皮尔苏茨基政府却试图为夺回波兰在历史进程中被四邻瓜分去的领土而诉诸武力。苏维埃俄国在这方面也是一刻没有放松准备,波乌、波白边界的争夺在新形势下如地火般运行。国内战争全面爆发期间,苏维埃俄国在波乌、波白边界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行动方面一直是苏维埃俄国运筹帷幄的重点。

为此而成立的西方面军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这个方面军负责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和波兰的军事行动。总的决策是:为了掌控这些民族的领土,为了在这些领土上设防来维护苏维埃俄国的利益,苏维埃俄国政府决定建立苏维埃民族军。西方面军的建立表明苏维埃俄国政府不会在“俄波”历来的边界问题上作出让步。

但是,皮尔苏茨基政府却偏偏要在边界领土问题上作文章,它想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瓜分过波兰的大国的削弱,向东西方扩大自己的疆土。皮尔苏茨基认为,现有的边界是大国强加于波兰的,到了波兰人回到自己原先的归属地的时候了。

1918年秋天,皮尔苏茨基从东部边界着手,联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力量,试图将波兰的东部边界向东推移。对于波兰政府和波兰民族来讲,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与迸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社会党左派都怀有重建国家的“故国情结”,而皮尔苏茨基恰恰是波兰社会党左派,他领导的政府也打着“社会主义”、“工农政府”的旗号。因此,在他身上出现这样的“故国情结”也就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政治基础。重建波兰,甚至是“大波兰”,就成了印有皮尔苏茨基符号的“波兰爱国主义”,或许是“波兰沙文主义”。所以,皮尔苏茨基出兵苏维埃俄国在波兰国内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对。

1919

年1月28日,托洛茨基在一封致季诺维也夫、抄送列宁的电报中就提出:“最近的情报都表明波兰人极有可能发起全线进攻。您必须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同一天,苏维埃政府发表了《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告波兰政府和波兰人民书》,其中人民委员会对波兰人民强调,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对波兰政策的依据是民族自决的不可动摇原则,并郑重声明:“红军不会越过现有的白俄罗斯战线的地界”,在乌克兰一线,“苏维埃军队不会向目前所占地界的西部开展任军事行动。”苏维埃政府还保证,不与第三方缔结反波兰的任何协议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俄波间的一切问题。

2月2日,列宁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波兰问题非常尖锐”,并且给波兰政府和波兰问题定了性:“除资产阶级的、保守的、地主的波兰外,除波兰一切资本主义政党势力外,协约国的各个国家都在拼命挑唆波兰同我们作战。”列宁还在讲话中再次极力驳斥了红军要打波兰的说法。这次会议通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告波兰人民书》。

皮尔苏茨基于1920年4月12日下令进攻基辅,开始了向苏维埃俄国索要“被俄国占领的土地”的军事行动。这大大触犯了苏维埃俄国的爱国主义,也同样伤害了苏维埃俄国几乎所有领导人都怀有的“世界革命”的激情和向往。一个被苏维埃俄国领导人视为应是世界革命“红色桥梁”的波兰怎么能成为反对苏维埃俄国的“通途”呢?于是,波兰的爱国主义就与苏维埃俄国的爱国主义相碰撞了。4月29日,俄共(布)中央发表文告,呼吁工人和农民、“尊敬的俄罗斯公民”起来保卫苏维埃共和国。被列宁批判过的俄国传统的爱国主义和俄国这个概念第一次被苏维埃政权看做是赢得对波战争的武器,而且在俄国爱国主义这面旗子下,所要达到的就不仅仅是对波战争的胜利了。

标签: 苏波战争苏联波兰

更多文章

  • 西班牙大方阵——十六世纪初期欧洲战场的主角(切里尼奥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班牙,西班牙方阵,切里尼奥拉战役

    在欧洲历史上的15-17世纪,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也叫做探索时代或地理大发现时代。这个时期,欧洲的目光开始由封建落后的领土争夺转向外界的探索与发现,其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和冒险家,比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在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这些先驱的引领下,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之前不为人知的地区,使得人类对于地球

  • 欧洲历史上第一场使用火枪有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切里尼奥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切里尼奥拉战役,意大利

    1503年4月21日,南意大利巴里的切里尼奥拉战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场火枪的使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切里尼奥拉战役的主角是西班牙名将贡萨洛·德·科尔多瓦,他是一位杰出的统帅和军事改革家。他在卡斯提尔军队服役多年,参加了格拉纳达战争,不过他最著名的经历还是在意大利战场中与法国人的交战。他的第

  • 西班牙帝国名将:贡萨洛·德·科尔多瓦的一生(切里尼奥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贡萨洛·德·科尔多瓦,西班牙,切里尼奥拉战役

    贡萨洛·德·科尔多瓦(Gonzalve de Cordoue 1453-1515) 西班牙帝国名将,火器时代第一个划时代的统帅,人称伟大的贡萨洛。在意大利战争时创建了把长矛兵和火枪兵结合的西班牙方阵,在1503年4月的切里尼奥拉战役中,依托堑壕工事并发挥火枪威力,以一万人的劣势兵力击败四万法军,并彻

  • 比科卡战役打了多久?比科卡战役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比科卡战役,意大利

    自从1521年底被帝国的提前被赶出米兰,劳特累克着手进行重组并试图控制科隆纳的交通线。然而,当瑞士雇佣军没有收到为法军服务的佣金时,他们要求的尽快开展进攻,劳特累克被迫对位于米兰北部比科卡地区的科隆纳的坚固堡垒工事进行围攻。瑞士长枪兵在开放地带冒着强大防御火力向帝国军队的阵地进行冲击,但进攻到沉陷地

  • 比科卡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比科卡战役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比科卡战役,意大利

    英文Battle of Bicocca(法语:La Bicocca ;意大利:Battaglia della Bicocca)的战役发生在1522年4月27日,是1521年至1526年的意大利战争期间的著名会战。由奥代德富瓦,劳特累克子爵指挥的法国和威尼斯联军被由普洛斯彼罗科隆纳统筹指挥的西班牙帝国

  • 古代欧洲的著名战役:帕维亚战役是怎样作战的?(比科卡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帕维亚战役,意大利,比科卡战役

    1524年10月28日,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及其率领的庞大的军队,开始围攻帕维亚镇。该镇当时由帝国守卫部队据守,指挥官是唐·安东尼奥·德·莱瓦。法军的计划是,在发动重新夺取那不勒斯的战役之前,攻克这座城镇。法国军队包围了这个城镇,而弗兰西斯在为入侵那不勒斯做着准备,包括从格里森调来6000名瑞士雇佣

  • 15世纪到16世纪的意大利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对欧洲有着怎样的影响(比科卡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意大利,战争,欧洲,比科卡战役

    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中叶,一场扩日持久的意大利战争,成为欧洲历史上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有关意大利战争背景,可追溯到十五世纪欧洲的局势和政治形态。十五世纪初,正处于文艺复兴洗礼下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都达到空前繁荣的富庶国家,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却破败不堪。由于其政权长期分裂,

  • 波兹南事件后续发生了什么?对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波兹南事件,波兰

    波兰总理西伦凯维兹于1956年6月29日发表广播讲话,强调波兹南事件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和“国内地下分子”精心策划的挑衅活动。1956年6月30日,波兰政府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将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费德尔斯基降职,将波兹南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征收的税款分期返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

  • 波兹南事件:人民要求改革的心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波兹南事件,波兰

    1956年6月上旬,波兰波兹南市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在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在少数别有用心的分子的煽动下,与军营发生冲突,结果死伤二百多人,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种矛盾交叉并发的结果,是波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不正常关系造成的,反映了人民要求改革的心声。波兹

  • 波兹南事件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波兹南事件,波兰

    1955年下半年,由于波兰政府改变工资制度,约有75%的工人工资下降。政府同时向先进工作者征收过高的奖金所得税,后来虽然得到纠正,但却迟迟不予退款。1956年6月8日,波兹南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16000名工人首先提出增加工资和减税的要求,车辆厂职工召开全体大会,决定派30名代表前往华沙,向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