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波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苏波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21 更新时间:2024/2/21 16:41:24

东欧混乱

在1918年,东线的德军开始西撤走。由德国扶植的地方政权、其它在德军撤走后自行成立的地方政权,以及意欲把那些地区纳入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人开始争夺那些同盟国遗下的空间。结果几乎整个东欧陷入动乱。

1918年11月18日,苏维埃最高当局下令西集团军向西进发,务求以有限资源占据尽量多的土地。

1919年初,波军和苏军尚未接到各自政府的命令已开始交战,维尔纽斯波兰人自行组织的部队与Litbel的布尔什维克军为了争夺控制区而交火。最后是较有组织的苏俄部队获胜,逼使波兰人向西撤退。

1919年1月5日,红军进入明斯克,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短命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垮台。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波兰地方武装进入白俄罗斯及立陶宛,与当地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团体多次交火。新组建的波兰陆军开始派遣部队开往东面去支援那些地方武装,而俄国人也向西增兵。

在1919年春,苏俄通过征兵,组成了人数达230万的红军。由于大部份红军投进了内战,只有少数在该年被派往西面;在1919年2月,西集团军只有4万6千人。在1919年2月,波兰陆军总共有11万人,4月扩充至17万人,其中8万人是战斗部队。到1919年9月,波兰陆军有54万人,其中23万人在苏俄前线。

到1919年2月14日,波兰人已经在Kobryn、Pruzhany、Zalewianka河至尼曼河一线建立了据点。大约在1919年2月14日,波军在Mosty遇到红军的先头部队,后者未发一枪便后撤。从立陶宛,经白俄罗斯延伸到乌克兰的前线逐渐形成。

第一次冲突

第一次大型武装冲突在大约2月14日至16日发生,在白俄罗斯的Maniewicze与Biaroza附近。二月下旬,苏军停止前进。波军与苏军同时又与乌克兰人作战。

1919年3月初,波军展开攻势,越过尼曼河,攻占平斯克,到达利达外围。4月,布尔什维克人攻占格罗德诺,不久却被波军逐出。

波军继续东进,1919年新格鲁多克,19日重夺维尔纽斯,把Litbel政权赶离其宣称的首都。8月8日,波军攻占明斯克,同月28日首次出动坦克作战。经过激战后,邻近别列津纳河的博布鲁伊斯克被波军攻占。道加瓦河,控制了从Desna河至陶格夫匹尔斯的区域。

直至1920年初,波军的进展大致顺利。由于红军需要把主力用于对抗白军,只好在北起拉脱维亚、南抵乌克兰的西面战线逐步后退。1919年初夏,白军在俄国内战中占了上风,进逼莫斯科,毕苏斯基认为白军比布尔什维克人对波兰的威胁更大,因为白俄不愿接受波兰独立,而布尔什维克人至少宣布瓜分波兰为无效。毕苏斯基不理会协约国的施压,不肯参与推翻列宁政府,无形中在1919年夏秋之际挽救了布尔什维克政权。毕氏后来写道,如果白军获胜,波兰在东面最多只能取得“种族边界”(寇松线)。与此同时,列宁向波兰提出把明斯克、Zhytomyr及赫梅利尼茨基地区划归波兰;波兰军方领袖Kazimierz

Sosnkowski认为这个提议比他们本来要求的更加好。

联盟

1919年,各种波兰和俄国派系进行了几次不成功的和平谈判的努力。同时,由于波兰政治家难以接受立陶宛的独立与领土要求,特别是要放弃维尔纽斯(立陶宛历史上的京城,但波兰人占多数),波兰与立陶宛关系恶化,波兰谈判代表与拉脱维亚临时政府推进关系,在1919年末、1920年初,波兰和拉脱维亚军队进行了对抗俄国的联合行动(Zima行动)。

波兰与流亡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在1920年4月21日签订《华沙条约》。代表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彼得留拉连同一些乌克兰部队在败于布尔什维克人后逃到波兰寻求庇护,他仅能控制邻近波兰国境的小片地区。根据彼得留拉与毕苏斯基的协议,彼得留拉同意波兰对西乌克兰的领土要求,波乌两国未来以Zbruch河为两国之间的国界。彼得留拉得到波兰承诺乌克兰的独立,及波兰会提供军事上的支援协助他的政府返回基辅。

两人即时面对本土的反对声音。毕苏斯基受到国内的国家民主党人强烈反对,他们反对乌克兰独立。彼得留拉也因为与波兰结盟及放弃了西乌克兰而被许多乌克兰政客抨击。

与彼得留拉的联盟使战役开始时有1万5千亲波兰的乌克兰部队参战,在战争中,经过招兵及吸纳从苏俄部队脱离的逃兵后,增至3万5千人。可是到最后,这支兵力并不足以实现彼得留拉寻求乌克兰独立的心愿,或是毕苏斯基渴望他的Mi?dzymorze联盟拥有乌克兰盟邦的梦想。

双方实力

波军的FT-17坦克(1920年)

Norman Davies指出,要推断双方实力相当困难,即使是当时的将领们,也往往不完全清楚自己的部队。

1920年初,红军已经击败了白军,邓尼金失败了,又与拉脱维亚及爱沙尼亚签订和约。波兰前线变成红军最重视的战场,苏俄加强投入资源及部队到那里。1920年1月,红军在别列津纳河附近及白俄罗斯开始集结70万人。

在波军展开基辅攻势时,红军的西南方面军约有82,847人,包括28,568前线部队。波军兵力估计有12,000至52,000人。当苏方在1920年中反攻时,形势已经改变,苏方有约79万人,至少比波军多5万人;图哈切夫斯基估计自己有16万可随时作战的部队;毕苏斯基估计敌军有20至22万人。

在1920年内,将近80万红军人员被投进对波兰的战争,其中40万2千人派往西方面军,而35万5千人派往西南方面军。Grigoriy

Krivosheev的估计相近,西方面军有38万2千人,而西南方面军有28万3千人。

Norman Davies指出波兰前线的红军部队在1920年初增加如下:

1920年1月1日-4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

1920年2月1日-5个步兵师、5个骑兵旅

1920年3月1日-8个步兵师、4个骑兵旅

1920年4月1日-14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

1920年4月25日-20个步兵师、5个骑兵旅

波兰部队从1918年的约10万人增至1920年初的逾50万人。

1920年8月,波兰陆军共有737,767人,一半在前线。扣除苏方的人员损失,波苏两军在人数上相若,到了华沙战役时,波军可能在人数及后勤上轻微占优。

苏俄最高当局计划在4月下旬或5月发动新攻势。波兰已经发觉苏方正预备新攻势,波兰方面决定先发制人。1920年的基辅攻势是为了打败波军南翼的红军,及在乌克兰扶植亲波兰的彼得留拉政府。

基辅行动

4月24日,波兰展开其主要攻势“基辅行动”,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成为毕苏斯基计划中的联盟一员。

波兰第三军团轻易地打败乌克兰的红军,不过后者损失轻微。波乌联军在5月7日进占基辅。

红军在5月29日反攻。北方的波兰第一军团被击败,俄军第十五集团军夺回道加瓦河与别列津纳河之间的地区。

1920年5月24日,南方的波兰部队初次遭遇谢苗·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6月5日,布琼尼以哥萨克骑兵突破了波乌联军的战线。苏俄随后利用流动骑兵去打击波军后方,针对通讯及补给。到了6月10日,波军全面后撤,6月13日放弃基辅。

苏俄连胜

在乌克兰的波兰第三军团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决定向西北突破苏军战线。波兰在乌克兰的部队虽然顺利后撤,却无法支援北方前线及加强在Auta河的防御。

由于兵力不足,波兰在三百多公里的前线只有薄弱的12万人及约460门炮,且无战略预备队,防御工事几乎全无。

面对波兰战线的是红军的西北方面军,由年轻的图哈切夫斯基指挥,兵力有10万8千人以上的步兵及1万1千骑兵,722门炮及2,913挺机关枪。在某些扼要地点,俄军的兵力是波军的四倍。

图哈切夫斯基在7月4日沿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线发动攻势,越过Auta河及别列津纳河。北方的第三骑兵军打算从北面包抄波军,移近立陶宛及东普鲁士的边界。第四、第十五及第三集团军向西压迫,在南方有第十六集团军及Mozyrska兵团支援。到了7月7日,波军被逼全线后退。由于波军顽强抵抗,图哈切夫斯基企图突破波军战线,把波军压逼到西南方的平斯克沼泽的计划落空。

7月14日,维尔纽斯失守。在南方的加利西亚,谢苗·布琼尼的骑兵深入波兰后方,占领了Brodno,向利沃夫及札莫希奇前进。波兰人在7月初意识到俄国人的目标不再限于把边界西移,波兰的独立也岌岌可危。

苏军进展

俄军差不多每日前进20英哩。白俄罗斯境内的格罗德诺在7月19日失守;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在8月1日也被俄军占领。波军打算用第四军团及Poleska兵团据守布格河之线,但是一星期后便告失守。苏俄的西北方面军在8月2日越过纳雷夫河,距离华沙只有60英哩。西南方面军把波军逐出乌克兰后,围攻波兰第六军团据守的利沃夫。此时波兰的政客试图向莫斯科求和却不得要领。

在加利西亚利沃夫附近的波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反击,阻延了俄军,也制止了波军在南部战场后退。可是华沙附近的形势继续恶化,波军无法扩大南部反攻的战果。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华沙战役,部队陆续集结。

外交阵线,第二部分:政治竞争

当局势转为对波兰不利时,毕苏斯基在政坛上的力量也减弱,而其对手的力量则上升。在苏军逼近华沙之际,毕苏斯基差不多在最后一刻重拾其影响力,特别在军事上。Leopold

Skulski的政府在6月初辞职。

在苏联共产党的指示下,一个名为“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的傀儡政府在7月28日成立,以管理被红军占领的地区。在胜利在望的时候,苏军司令之间的不和也在滋长,正是由于最高司令之间缺乏合作,最终导致他们在华沙战役大败。

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向波兰施压,劝他们接受苏俄的和平条件。

1920年7月,英国宣布向波兰供应大量在一战后过剩的军事物资,不过反对英国援助“白色波兰”的英国劳工联合会却以威胁发动大罢工为手段,迫使付运波兰的武器无法离开英国的港口。戴维·劳合·乔治对于支援波兰人并不热心,可是受到右翼内阁成员如寇松及温斯顿·丘吉尔施压才向波兰提供那些物资。

1920年7月11日,英国政府向苏俄发出“实质上的”最后通牒,要求苏俄停止对波兰及俄军(在俄罗斯南部由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的敌对行动,以及接受以寇松线作为苏俄与波兰的临时边界,直至永久边界经谈判后确立。如果苏俄拒绝,英国威胁将以一切可以用到的方法协助波兰,不过在现实上英国也受到国内政局限制。7月17日,布尔什维克人拒绝,并且反建议直接与波兰谈判。英国的回应是如果苏俄继续向波兰进攻,就中止与苏俄的贸易谈判,苏俄对此不予理会。

1920年8月6日,英国工党出版了一份小册子,宣称英国工人永不会在这场战争中成为波兰的盟友,而工会也阻止补给品运往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协助白俄军的英国远征军。法国社会党人在它的报章上说:“不向反动的、资本家的波兰提供一人、一元、甚至一颗子弹。俄国革命万岁!工人国际万岁!”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德国工人也拒绝转运供应波兰的战争物资。

立陶宛为了取得维尔纽斯及附近地区,也出于苏俄在外交上施压,在1920年7月决定支持苏俄。可以当成是波苏战争一部份的波兰-立陶宛战争在同年8月发生。

波兰的盟友很少。法国在1919年派出400人的顾问团到波兰,又协助主要由波兰裔组成、在一战时由法国指挥的“蓝军”从法国到达波兰。匈牙利愿意派出3万人的骑兵军支援波兰,可是捷克斯洛伐克不肯让他们过境;然而一些装载武器的火车还是从匈牙利抵达波兰。

1920年8月10日,俄军的哥萨克人越过维斯瓦河,企图在主力从东面展开进攻时从西面攻占华沙。8月13日,俄军的初次攻势被击退。波兰第一军团抵挡了向华沙的直接进攻,又阻止了向Radzymin的进攻。

苏方总司令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一切按自己计划进行,但波兰方面已经可以解读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使图哈切夫斯基跌进毕苏斯基及其参谋长Tadeusz

Rozwadowski布下的圈套。在北面,俄军越过维斯瓦河后,正进入一个波军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带。在将会决定战争胜负的华沙南面,图氏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据守连接西北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中间地区。另外,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在利沃夫受阻。苏俄最高指挥当局在图氏的坚持下,曾下令第一骑兵集团军向北面的华沙及卢布林进发,可是布琼尼没有遵从,因为西南方面军司令耶格罗夫与图哈切夫斯基不和。西南方面军政委斯大林的政治把戏是促使布琼尼及耶格罗夫违抗命令的决定性因素。追求个人胜利的斯大林只顾夺取利沃夫,红军在围攻该城时却遇到顽抗。

弗克拉河。它面对数量上及物资上占优的苏俄第三及第十五集团军。在一日之内,苏军朝华沙及莫德林的推进停止,随后变成撤退。第五军团以闪电般的行动驱赶筋疲力尽的苏军。波军在一天内前进30公里,把苏军在北方的包抄攻势瓦解。到了8月16日,毕苏斯基指挥后备军全面投入反攻。波军彻了毕氏的计划,从南面出击,找到敌军方面军之间的巨大缺口。波军两支部队继续向北追击,到达图哈切夫斯基部队的后方,8月18日把其大部份部队包围。在同一天,远在明斯克总部的图哈切夫斯基终于明白苏军已经大败,下令他的部后撤及重新整编,可是前方不是太迟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命令。在前线中央的苏军陷入一片混乱。图哈切夫斯基下令全军向布格河撤退,可是他在那时根本无法与大部份在华沙附近的主力部队联络,所有计划因为通讯问题而变得乱七八糟。苏军没有秩序地后撤,各个师陷入恐慌及瓦解。由于红军失败之大及突然,波兰有人称华沙战役为“维斯瓦河的奇迹”。2004年发现的件证明波兰的破解密码员成功破解红军的加密无线电通讯对于波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布琼尼的骑兵向利沃夫的前进受阻,于是取道波军防守薄弱的地区,在8月29日到达札莫希奇并试图攻占它。8月31日,布琼尼放弃围攻利沃夫,改为试图支援从华沙后撤的俄军西北方面军。俄军在卡莫罗战役被波军骑兵击败,虽然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部队逃过包围,可是遭受严重伤亡且士气大减。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余部在9月6日向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撤退,不多久又被波军击败。

图哈切夫斯基在9月组成了一条新防线,可是波军在尼曼河战役又再逼使俄军后退。波军继续全线东进,在10月初到达Ternopil-Dubno-明斯克-Drisa一线。

在南面,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在9月18日占领了Zbruch河左岸,次月又再向东前进。

结束

在华沙战役后,苏俄向波兰求和,而波兰人一来在战争中已伤亡不少,二来受到国际压力,而且波军已占领了大部份有争议领土,也愿意谈判。10月5日,苏俄向波兰的提案被波兰接受。10月12日,波兰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及苏维埃乌克兰签订停火协议,10月18日生效。和约的谈判其后开始。

当时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已有2万3千人,并已占领了波兰以东的一些地区。他在11月10日被布尔什维克军攻击,到了21日被逐至波兰控制区内。

标签: 苏波战争苏联波兰

更多文章

  • 苏波战争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波战争,苏联,波兰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尝试独立。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间联邦(Mi?dz

  • 西班牙大方阵——十六世纪初期欧洲战场的主角(切里尼奥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班牙,西班牙方阵,切里尼奥拉战役

    在欧洲历史上的15-17世纪,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也叫做探索时代或地理大发现时代。这个时期,欧洲的目光开始由封建落后的领土争夺转向外界的探索与发现,其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和冒险家,比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在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这些先驱的引领下,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之前不为人知的地区,使得人类对于地球

  • 欧洲历史上第一场使用火枪有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切里尼奥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切里尼奥拉战役,意大利

    1503年4月21日,南意大利巴里的切里尼奥拉战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场火枪的使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切里尼奥拉战役的主角是西班牙名将贡萨洛·德·科尔多瓦,他是一位杰出的统帅和军事改革家。他在卡斯提尔军队服役多年,参加了格拉纳达战争,不过他最著名的经历还是在意大利战场中与法国人的交战。他的第

  • 西班牙帝国名将:贡萨洛·德·科尔多瓦的一生(切里尼奥拉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贡萨洛·德·科尔多瓦,西班牙,切里尼奥拉战役

    贡萨洛·德·科尔多瓦(Gonzalve de Cordoue 1453-1515) 西班牙帝国名将,火器时代第一个划时代的统帅,人称伟大的贡萨洛。在意大利战争时创建了把长矛兵和火枪兵结合的西班牙方阵,在1503年4月的切里尼奥拉战役中,依托堑壕工事并发挥火枪威力,以一万人的劣势兵力击败四万法军,并彻

  • 比科卡战役打了多久?比科卡战役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比科卡战役,意大利

    自从1521年底被帝国的提前被赶出米兰,劳特累克着手进行重组并试图控制科隆纳的交通线。然而,当瑞士雇佣军没有收到为法军服务的佣金时,他们要求的尽快开展进攻,劳特累克被迫对位于米兰北部比科卡地区的科隆纳的坚固堡垒工事进行围攻。瑞士长枪兵在开放地带冒着强大防御火力向帝国军队的阵地进行冲击,但进攻到沉陷地

  • 比科卡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比科卡战役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比科卡战役,意大利

    英文Battle of Bicocca(法语:La Bicocca ;意大利:Battaglia della Bicocca)的战役发生在1522年4月27日,是1521年至1526年的意大利战争期间的著名会战。由奥代德富瓦,劳特累克子爵指挥的法国和威尼斯联军被由普洛斯彼罗科隆纳统筹指挥的西班牙帝国

  • 古代欧洲的著名战役:帕维亚战役是怎样作战的?(比科卡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帕维亚战役,意大利,比科卡战役

    1524年10月28日,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及其率领的庞大的军队,开始围攻帕维亚镇。该镇当时由帝国守卫部队据守,指挥官是唐·安东尼奥·德·莱瓦。法军的计划是,在发动重新夺取那不勒斯的战役之前,攻克这座城镇。法国军队包围了这个城镇,而弗兰西斯在为入侵那不勒斯做着准备,包括从格里森调来6000名瑞士雇佣

  • 15世纪到16世纪的意大利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对欧洲有着怎样的影响(比科卡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意大利,战争,欧洲,比科卡战役

    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中叶,一场扩日持久的意大利战争,成为欧洲历史上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有关意大利战争背景,可追溯到十五世纪欧洲的局势和政治形态。十五世纪初,正处于文艺复兴洗礼下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都达到空前繁荣的富庶国家,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却破败不堪。由于其政权长期分裂,

  • 波兹南事件后续发生了什么?对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波兹南事件,波兰

    波兰总理西伦凯维兹于1956年6月29日发表广播讲话,强调波兹南事件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和“国内地下分子”精心策划的挑衅活动。1956年6月30日,波兰政府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将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费德尔斯基降职,将波兹南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征收的税款分期返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

  • 波兹南事件:人民要求改革的心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波兹南事件,波兰

    1956年6月上旬,波兰波兹南市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在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在少数别有用心的分子的煽动下,与军营发生冲突,结果死伤二百多人,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种矛盾交叉并发的结果,是波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不正常关系造成的,反映了人民要求改革的心声。波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