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秀才一年能赚多少钱呢?为什么会那么穷

古代的秀才一年能赚多少钱呢?为什么会那么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71 更新时间:2024/1/6 22:54:40

在各种电视剧中,那些考中科举的进士们非显眼。但是在科举制度的框架之下,真正能够考中科举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垫脚石。在儒林外史中就描述了文人的惨状。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秀才到底一年能挣多少银子?为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其实秀才的禄米很少,依靠这点家底,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苦。

首先,我们讲一下科举制度的等级。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但完全成型则是在明朝。科举制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有一步步来才有可能做官。最低级的就是童生,童生没有功名,如果一个文人几十岁了还是童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当然,那种神童除外,比如明朝的居正,10多岁就已经考中了举人。童生之上分别是秀才、举人和进士,很多官员喜欢强调自己是进士出身,因为只有进士才是正经出身的官员。

至于举人,虽然也可以做官,但毕竟学历不如进士,所以官位不会太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但海瑞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进士和举人都是可以做官的,但数量比较少。有的县甚至都没有一个举人,可见数量有多少。至于秀才则是最低级的科举文人,比没有功名的童生高一点。在民间有穷酸秀才这个说法,因为和举人们相比,秀才的日子确实不怎么样。在范进中举中,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但是等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立刻有一群人来祝贺,甚至有乡绅前来送钱送房子。这是因为举人可以做官,今后可能会前途无量。至于秀才却不能做官,除非家里亲戚是吏部尚书或者内阁的阁老。按照朝廷的规矩,秀才也有一些特权。比如说见到知县可以不下跪、自己可以不交赋税等等,但也仅此而已。那种天天读书的秀才没有什么生活来源,自然是坐吃山空。秀才分为三等,第一等的秀才,每年有4两银子和一些大米作为补贴。

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个标准勉强足够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家里人口比较多,这点补贴就肯定不够了。比如范进,一家人的日子紧巴巴的,还需要岳父的照顾。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秀才开始自食其力,比如去做教书先生、代写书信等等,古代社会的识字率是比较低的。但是还有一些秀才就有点死要面子活受罪了,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因为自己是有功名的人,只能专心读书。对于这样的文人,百姓们喜欢称呼为穷酸秀才。

其实这就好比一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屈就。比起进士和举人,秀才和童生的生活确实比较悲惨,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在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从科举制度中走出来的官员,却未必都是高手,那种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很多。即便是考中了进士,那最多也算是官场小白,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上,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讲究,包括最基本的称呼。

标签: 明朝,朱元璋秀才

更多文章

  • 宋代如何有效地防范了落第秀才的造反作乱:科举扩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代,秀才

    宋代科举屡次“扩招”,不仅“扩招”,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 《燕翼诒谋录》卷一开篇“进士特奏”条就说得清清楚楚:“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网络配图故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开宝二年(969

  • 古代科举神秘规定:妓女和优伶后代不许考秀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科举,作弊,清代,秀才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

  • 古代考上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只有考上举人才有当官的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科举制,举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

  • 明清时期的举人最大能做到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清,举人

    清朝参加岁试成绩优秀的生员(秀才)可以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称为"录科"。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其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和进士出身的各部院官担任。网络配图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又称为

  •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历史哪个朝代(举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科举制度,举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图片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

  • 戏说科举:高考生跳的“龙门”在哪里?(举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科举,举人

    北京城外有城,城内建城的建筑布局,使得连接内外各城之间的城门成了极为重要的设施。在北京众多的城门当中,的确存在着所谓的“龙门”,当然,这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分不开的。由隋朝起创建的科举制度,取代了过去一直以来的世袭制度,由此,学子们得到了通过求学考试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就是相对公平的社会育才机会,

  • 周郑交恶事件简介,最后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郑交恶,春秋

    郑国,原是郑伯友的封国,由于郑伯友(即郑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郑武公)浴血奋战,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东迁后,掘突继任司徒六卿一职,掌管朝中大权。早在郑桓公时期,他就亲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的倾向日益滋长,于是他利用东方郐、东虢两个小国的统冶者贪财好利、百姓多不归附的时机,把自己的

  • 周郑交质原文及翻译,周郑交质评析(周郑交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

  • 周郑交恶的经过如何?是怎么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郑交恶

    周郑交恶本来关系还可以,可是到子孙辈关系就开始紧张起来了,期间大小摩擦不断,最后忍无可忍积累的怨恨一触即发,终于引发了一场战争,下面我们来看看周郑交恶的经过如何。郑国,原是郑伯友的封国,由于郑伯友(即郑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郑武公)浴血奋战,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东迁后,掘突继任司徒

  • 曲沃代翼的简介,以及造成了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是发生于前704年晋国的内战,晋国军队与曲沃武公之间的战争。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国山西省闻喜县)封给其叔成师,是为曲沃桓叔。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继位 。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 。前705年冬天, (史记记载为前706年),当时曲沃日益强大,曲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