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如何有效地防范了落第秀才的造反作乱:科举扩招

宋代如何有效地防范了落第秀才的造反作乱:科举扩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97 更新时间:2023/12/8 6:38:38

宋代科举屡次“扩招”,不仅“扩招”,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

《燕翼诒谋录》卷一开篇“进士特奏”条就说得清清楚楚:“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

网络配图

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就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一直延续至南宋。

网络配图

不仅如此,宋太祖还推行“堂吏用士人”制度,他以过去“堂吏擅中书事权,多为奸脏”为由,于开宝4年(971年)“诏流内铨于前任令、录、判、司、薄、尉,选谙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

并将此策作为“开基立国之宏规”。这样一来“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不断扩招,虽造成公务员队伍臃肿、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负担,但也有效地防范了“黄巢式”的落第秀才造反作乱。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赵匡胤及宋王朝历代最高统治者还发扬光大了武则天发明的“殿试”,以进一步安抚和笼络读书人。

宋代科考屡次“扩招”,并推出一系列善待读书人的“重文轻武”制,真正目的就是笼络读书人,防止他们带头鼓动造反。

标签: 宋代秀才

更多文章

  • 古代科举神秘规定:妓女和优伶后代不许考秀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科举,作弊,清代,秀才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

  • 古代考上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只有考上举人才有当官的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科举制,举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

  • 明清时期的举人最大能做到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清,举人

    清朝参加岁试成绩优秀的生员(秀才)可以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称为"录科"。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其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和进士出身的各部院官担任。网络配图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又称为

  •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历史哪个朝代(举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科举制度,举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图片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

  • 戏说科举:高考生跳的“龙门”在哪里?(举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科举,举人

    北京城外有城,城内建城的建筑布局,使得连接内外各城之间的城门成了极为重要的设施。在北京众多的城门当中,的确存在着所谓的“龙门”,当然,这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分不开的。由隋朝起创建的科举制度,取代了过去一直以来的世袭制度,由此,学子们得到了通过求学考试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就是相对公平的社会育才机会,

  • 周郑交恶事件简介,最后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郑交恶,春秋

    郑国,原是郑伯友的封国,由于郑伯友(即郑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郑武公)浴血奋战,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东迁后,掘突继任司徒六卿一职,掌管朝中大权。早在郑桓公时期,他就亲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的倾向日益滋长,于是他利用东方郐、东虢两个小国的统冶者贪财好利、百姓多不归附的时机,把自己的

  • 周郑交质原文及翻译,周郑交质评析(周郑交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

  • 周郑交恶的经过如何?是怎么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郑交恶

    周郑交恶本来关系还可以,可是到子孙辈关系就开始紧张起来了,期间大小摩擦不断,最后忍无可忍积累的怨恨一触即发,终于引发了一场战争,下面我们来看看周郑交恶的经过如何。郑国,原是郑伯友的封国,由于郑伯友(即郑桓公)及其子掘突(即郑武公)浴血奋战,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平王东迁后,掘突继任司徒

  • 曲沃代翼的简介,以及造成了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是发生于前704年晋国的内战,晋国军队与曲沃武公之间的战争。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国山西省闻喜县)封给其叔成师,是为曲沃桓叔。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继位 。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 。前705年冬天, (史记记载为前706年),当时曲沃日益强大,曲沃武

  • “本末倒置”背后曲沃代晋,历时多久发生了什么事?(曲沃代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曲沃代晋,曲沃代翼

    末倒置释义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关系弄颠倒了。(一) 桐叶封弟的典故公元前1042年,周都镐京。偌大的宫殿中,两个小孩子在做游戏。大孩子拾起一片梧桐叶,撕成圭形(圭:礼器,多为玉制,常用于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