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南战争发生于什么时候?日本西南战争的背景

西南战争发生于什么时候?日本西南战争的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92 更新时间:2023/12/7 5:36:20

西南战争发生于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间,是明治维新期间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

西南之役的结束,亦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

战争背景

地方势大

明治初年,日本虽然成立了以天皇为最高权力中心的政府,但日本尚未完成中央集权体制,从旧代延续下来的274个藩仍然保持着独立的军队、财政领国内的统治权,明治政府对国内的控制力极为薄弱。当时的明治政府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

首先明治政府本身并无直辖武装力量,仅仅靠萨摩藩、长州藩为首的倒幕各藩藩兵,假如萨、长联盟与明治政府的利益点不合,政府将无兵可依,势必垮台。

其次,明治政府在财政上仅能征收和调配全国资源的30-40%,却要负担作为中央政府的全部支出,因而捉襟见肘,支付能力十分脆弱。且此时日本仍在欧美列强的干涉和不平等条约压迫下,明治政府继承了幕府的对外债务和各项赔款,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第三,维新之后,日本整体政治气氛仍然停留于幕府时期,只不过效忠对象由幕府转为天皇政府而已。且各藩以维新功臣自居,在新政府中争权夺利。

政府中以木户孝允为首的开明派认识到:欲在内消除割据分裂的隐患,对外摆脱列强压迫的危机,必须构建与幕府时代不同,能"与万国相对峙"的新日本,对于这个新日本的构架,伊藤博明确指出:必须建立绝对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一切政令法度皆出自朝廷",而其关键在于废除各藩,清除构成"小权"的基础。在具体实施上,采取先改革藩政,再"奉还版籍"(即各藩将土地和人民献给朝廷,不再为自己所私有),最终废除各藩的渐进式政策。

矛盾激化

明治元年十月二十八日(1868年12月11日),明治政府下达"藩治职令"(统一各藩官制,强化政府对藩的监督控制;不受门第和旧习限制,提拔人才;藩政与藩主的家政分离),接着又在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一起推行"奉还版籍";同时要求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朝廷贡献兵力,设立御亲兵;后又实施"废藩置县"。在这一系列处理过程中,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从总体上看,主要矛盾有:

1、开国政策与"攘夷"派之间的矛盾。在倒幕运动时期,维新派以"尊攘夷"为纲领,斥责幕府的开国行为是违背天皇意志的悖逆行为。然而在明治政府提出的维新政策中,第三条明文规定:求知识于世界,大皇基。在攘夷派看来,开国政策背叛了以往道路,不止要讨伐夷狄,更要追究政府的责任。他们采取暗杀来清除政府内的开国派。与此同时,开国与对外贸易,不平等交换造成了贵金属短缺,而贵金属短缺又引起物价上涨,使得民众生活水平下降。这使得从武士、农民到市民,整个社会都蔓延着仇视外国人和开国政策的不满情绪。在后来的叛乱过程中,也多有攘夷派参与。

2、征兵制、秩禄处分与士族生存危机。如果说开国只是在精神层面上刺激了士族,那么征兵制和秩禄处分则从物质方面使士族的生存发生了严重危机。这也是西南战争的主因之一。在废藩置县后,明治政府即开始兵权归一、军务归一的改革,组建镇台,重新编制政府备军,解散各藩藩兵,完成军队国家化。大量的藩兵在此过程中被迫退伍回家,从军士族大大减少,士族的出路越来越窄。以鹿儿岛县(原萨摩藩)为例,原藩常备军共计步兵16467人,炮兵511人,其他(辎重、骑兵)1190人。而取代旧藩兵的熊本镇台鹿儿岛分营,共计常备军四个大队,兵员不超过4620人,规模大大缩小。明治五年十一月(1872年12月),政府下达的《征兵诏书》和《征兵谕告》剥夺了士族引以为荣的当兵特权,虽然退伍回乡军士可拿到一笔遣散费,但仍然引起了士族不满,明治六年的福冈士族暴动就是一例。

世代继承的家禄是士族的根本特权之一,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虽有想法,但由于涉及到士族根本的生计问题不得不谨慎处理。在旧幕府时代,家禄与"奉公"联系在一起,奉公是履行对领主的封建义务,承担一定的工作,而家禄则是领主对此给的权利,两者互相依存。家禄世代继承,工作职务也世代继承。但在废藩置县后,旧的藩政不复存在,士族们自然丧失了奉公的对象,而此时就形成了单方面领取家禄却不承担义务的局面。另外,虽然士族的俸禄已被削减,但仍占政府年度支出的20-30%(明治六年,政府的地租收入6000万日元,而家禄支出达1804万日元),是政府支出中最大的一块,使政府运转明显不灵。政府内部对一年白白支出近2000万日元的家禄意见极大,从四民平等和改善财政的角度要求处分家禄。明治九年八月,政府断然实行"金禄公债"制度,彻底废除士族家禄。虽然士族们得到了一笔抵偿金,但大多数人特别是下层士族,都因不善经营而破产,最终沦为劳动力市场上待价而沽的赤贫者。士族们丧失了一切物质上的特权,他们急需维持生计的出路,而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不甘与平民为伍出卖劳动力,那么剩下的途径只有将危机向海外转移,加强军备,进行军事扩,将士族们的愤懑和不满引向海外。

"征韩论"在日本由来已久,早在江户时期,部分日本学者就开始歪曲历史,声称朝鲜历来是臣服于日本的,因此日本可以予取予夺。到了幕末,日本就有人提出向海外用兵,获得与列强对峙的资本,而朝鲜自然而然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而在政府内部,形成了以西乡隆盛(明治维新三杰之一)为首的征韩派和以大久保利通(明治维新"三杰"之一)为首的内治派,其实对于征韩问题,两派并不二致,都认为必须对朝鲜发动战争。而不同点在于:西乡派要求立刻遣使,以获得开战的借口;而大久保认为遣使就是立即开战,而日本实力尚且虚弱,维新成果还未巩固,当下不是开战的时机。西乡派其主要着眼于当前的士族问题,要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而大久保派则从长远考虑,谋求渐进式扩张,避免第三国干涉。

明治六年(1873年10月23日),天皇以敕书形式宣布采纳代理太政大臣岩仓具视的意见,推翻了西乡征韩一事。同日,以西乡为首的"征韩五参议"下野。

明治政府逐步废除士族特权,本就引发了士族的不满,而对外战争暂时被否决,向海外转嫁危机的途径也被堵死,士族宣泄不满的途径就剩下反对明治政府一条路了。而西乡和近卫军官们的下野,使不满的士族们有了精神领袖和实战指挥官,让不平士族们的基层和高层得以结合,时局发展到这一步,西南战争已是不可避免了。

私立军校

明治六年,西乡隆盛因为"征韩论"不被接纳而且和右大臣岩仓具视等政府要员不和,愤而辞官回乡。当时出身自萨摩藩的新政府军官及士兵们也追随西乡隆盛相继辞官返回鹿儿岛,例如陆军少将桐野利秋、筱原国干等。表面上回到鹿儿岛的西乡隆盛已不理政事,过着耕种、捕鱼、打猎的乡间生活,实际在西乡隆盛心中仍然记挂着国家,他极为不满明治政府的种种政策,一直认为政府必须进行改革。

明治七年(1874年)一月,岩仓具视在赤违被一班不满士族袭击受伤。二月,第一次大规模不满士族举兵发生,旧佐贺藩藩士江藤新平发动反政府叛乱,他也是因为"征韩论"失败后辞官返回佐贺的。同时,明治政府开始进行"台湾征讨"计划,自西乡隆盛离开政府后,国内外出现了那么多重大问题,国家开始走入混乱时期。六月,西乡隆盛为了追随他而回乡的一班青年建立教育机关,于是在萨摩藩的旧居城、鹤丸城设立私立军校包括炮队学校,枪队学校等。一般认为,设立私立军校的目是为了防范欧美列强的入侵,西乡隆盛最担心的就是俄国的野心。其次,西乡隆盛眼见明治政府日渐腐败又不肯改革,心想各地的不满士族必会发起叛乱,到时必须要有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再次进行革命。

标签: 西南战争日本

更多文章

  • 箱馆战争打了多久?箱馆战争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箱馆战争,日本

    被称为明治维新之尾声的箱馆战争(1868~1869,明治元年~二年),以虾夷(现北海道)为主要战场,常被称为日本近代史上首次以海上力量决定胜负的战争。夺取作战明治二年春,日军在青森集结准备越过津轻海峡登陆虾夷。3月9日,由军舰"甲铁"、"春日"、"阳春"、"丁卯"和运输舰"戊辰"(Boshinn)、

  • 箱馆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箱馆战争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箱馆战争,日本

    被称为明治维新之尾声的箱馆战争(1868~1869,明治元年~二年),以虾夷(现北海道)为主要战场,常被称为日本近代史上首次以海上力量决定胜负的战争。幕末时期海军弘化三年(1846),官员阿部正弘(Masahiro Abe)提出为了保障江户城的临海地带和海岸防卫,必须建造拥有坚固防御能力的军舰,但是

  •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人物评价如何(箱馆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箱馆战争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由美国人拍摄的,讲述的美国上尉阿尔格兰去美国训练火器军队时,参与到明治政府与日本武士之间的故事。这个剧中,除了这个美国人,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日本的胜元这个人物。胜元代表着日本武士的精神,可以说是日本武士道的代表人物。其实胜元就是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西乡隆盛雕像西乡隆盛被电影导

  • 布汶战役双方加入了多少兵力?最后死伤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布汶战役,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

    布汶战役在适合骑兵冲锋的地域进行了3个小时,奥托军遭到了彻底性的失败,奥托的皇帝战车被毁,碎片被带回了巴黎。萨里斯伯里伯爵很快便和德鲁斯伯爵的儿子进行交换而获得了自由,腓德烈则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德烈二世。丹马丁的雷诺则在监牢中度过余生,据说是自杀。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和菲利浦在希农签定了为

  • 布汶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布汶战役,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

    约翰率领雇佣军队从英格兰的海港普茨茅斯出发,于1214年2月15日在阿奎坦地区的拉罗歇尔登陆,随行的还有他的王后伊莎贝拉、5岁的小王子理查和被挟持的侄女布列塔尼的埃莉诺,他意图扶植她为布列塔尼女公爵(1208年布列塔尼贵族为免被俘的合法继承人埃莉诺成为约翰或亲英封臣的傀儡,立埃莉诺和亚瑟的同母异父妹

  • 雅穆克战役:西亚版怛罗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雅穆克战役,阿拉伯帝国

    在雅穆克之战发生前不久,坐拥地中海东部与西亚大片领土的拜占庭帝国刚刚经历了一次生死之劫。巴尔干已遭受斯拉夫人的多年入侵,与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形势不利,加之内乱频仍、国库虚空,拜占庭帝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此时的波斯人已经夺取拜占庭在西亚地区的绝大多数领土,兵锋直指海对岸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然而屋漏偏

  • 雅穆克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雅穆克战役,阿拉伯帝国

    公元636年,经过精心筹划,哈立德率领“伊斯兰远征军”先以小股部队骚扰敌人,然后于636年8月1日在约旦河支流雅穆克河附近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军队进行了决战,最终东罗马帝国战败,阿拉伯人将罗马人驱逐出叙利亚,这一战争史称雅穆克战役。公元633年出征的阿拉伯骑兵数量约为25000人,而东罗马援军则有约5

  • 安拉之剑:阿拉伯头号名将哈立德·本·瓦利德(雅穆克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阿拉伯,伊斯兰,瓦利德,雅穆克战役

    伊斯兰教早期著名军事将领。麦加古莱什部落人。原为麦加贵族艾布·苏富扬的部下,早年曾参加麦加多神教徒挑起反对穆罕默德的吴侯德和壕沟等战役。629年初到麦地那归信伊斯兰教,同年参加栽德率领的部队攻打拜占廷帝国属地叙利亚,在穆厄泰(Mu’tah)战役中栽德战死后,他率残部突围返回麦地那,穆罕默德为表彰其英

  • 明治维新三杰是指哪三个人?明治维新三杰的历史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治维新三杰,日本

    1868年,革新派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在明治维新的众多元勋当中,担任最重要角色的是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三人。维新三杰戊辰战争解决了政权转手问题,大久保将注意力转向了内政戊辰战争解

  • 明治维新三杰之西乡隆盛简介 西乡隆盛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治维新,西乡隆盛,日本,明治维新三杰

    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活跃的政治家,明治维新的领导人。通称吉之助,号南洲。萨摩藩出身,生于下级藩士家庭。与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西乡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